书城社会科学[苏]哈尔拉莫夫苏联学校教育教学原理与教育学教程
24012900000016

第16章 教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原理(教学论)(6)

(七)复习和概括学过的教材并使之系统化是学生认识活动的重要阶段

列宁关于认识活动的螺旋性原理,对组织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②这就是说,掌握知识不是通过一次认识活动就可以完结的,没有被知道的东西不可能在极其纷繁复杂的现象中一下子就揭露出来,而是必须继续进行智力活动和实习作业才能得到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掌握知识的每一阶段,未知的东西总是同已知的结合在一起,同前一阶段已经揭示出来的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还同现阶段派生的和非本质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派生的和非本质的东西对于论证所研究对象的知识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具有分段的性质,不妨假定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初步领会所学教材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学生复习、深入理解和使知识系统化的继续学习阶段。

学生初步领会所学教材时既理解得不够,也掌握得不牢固,所以有必要组织学生继续进行认识活动,使他们对所学教材得到比较深刻的理解。这项活动的实质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领会了的教材,来更好地掌握它,比较充分地理解它的内在逻辑,并把它同先前掌握了的知识联系起来。这就是为什么这项活动的性质是把所学的教材进行复习、系统化、进一步概括和加深理解。因此,《浮力》这个题目的学习显然不能只限于在学校上几节课。这部分教材,学生在家里还应该自学(阅读教科书,完成实习作业),而且以后上课时要回顾它,在学习新课题的过程中把它再现出来。复习所学的教材和知识的系统化,也在学完某些大的有关章节之后进行。例如,五年级学生学完了俄语的名词,就可以布置他们进行复习、使知识系统化和加以概括的作业。关于数学,物理、化学、文学、历史和另一些学科,学完一些大的题目或章节之后也应该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复习、使知识系统化和深入理解,这个过程也需要加以促进。促进的方法是教师检查学生的知识,并由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可见,检查和自我检查是组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我们研究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我们谈到的是认识活动对学生“反作用”的一个方面,表现为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还有形成世界观思想和进行概括。但是,学习对学生的反作用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因此,在组织教学时,自然应该特别注意解决这个问题。

能力,通常是指人的一生中发展着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一方面是由于人的积极参加某种劳动领域或精神生活领域的活动而形成的,另外一方面又决定着完成这种活动的技艺和成效能够高到什么程度。能力,是人在某种劳动领域或认识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条件之一。

能力分为一般的和专门的两种。一般能力表现为学生学习的成绩,象热爱劳动、坚韧不拔和工作能力,这些个体心理特征也都是一般能力。属于一般能力的还有注意力、相当发达的超人的记忆力、稳定的学习兴趣、机灵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性,等等。专门能力,只表现在某些活动领域里,或表现在某些学科的学习上,例如,学习语文、数学、生物学、物理、音乐、图画,等等。一般能力和专门能力是互相联系着的,是在一个统一体中发展着的。学生的教育心理特点,如热爱劳动、学习毅力和超人的注意力,都能促进记忆力的发展,有助于把各门功课学得更好。

有人把能力和素质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素质是神经系统和机体(脑和感官等等的构造)的先天特点,表现在能使人在某种知识领域或艺术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就。学龄前儿童或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复杂的计算、解答难度很大的习题、谱曲、制作灵巧的技术模型等方面会表现出惊人的聪明,这种情况是常有的。这一切都是素质的表现。不用说,素质(例如音乐辨音力和发达的视觉记忆力),是发展人的音乐能力和造型艺术能力等等的条件。能力,则不是人的先天品质或特性,是在积极的认识活动和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正如在个性发展那一讲里指出过的那样,苏联教育学的出发点是,每一个发育正常的儿童都有可以形成多种能力的巨大潜力。有些教育家对一些学生的创造性素质抱怀疑的态度,马卡连柯在回答他们的时候说:如果说一个学生没有能力,那不客气地说,就可能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在成千上万种才能当中具有哪一种才能的缘故。

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就要专门组织他们进行认识活动。在这方面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是教师的个性,渊博的学识,对科学的热爱,生动而有趣的讲授教材的技能。教师的影响,表现在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上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上,最后促成了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的发展。

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素质,教师要善于在他们的心灵里燃起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劳动领域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活动,这种做法恐怕是有决定性意义的。宇航科学的创始人齐奥尔科夫斯基,早在十六岁就醉心于这种思想。由于健康原因,他在上中学时被迫辍学,此后他和书本交上了朋友,他从古诺的《物理学》中第一次知道了气球飞行。根据书本的启发,这个好奇的少年试制了气球。后来,他有了建造远距离飞行的宇宙飞船的思想,这种思想成了他终生的事业。

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具有很大意义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一些带有创造性的作业,激励他们牢固掌握所学的教材,对学习较差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对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则增加“学习负担”,使各类学生在学习中都感到欢欣鼓舞,愿意拿出更大的精力来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创造前提。

上面所讲的各个问题表明,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在掌握所学教材过程中进行的认识活动。这个道理,就为一般谈论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水平提供了根据。根据教学工作完成的情况,学生的知识有的处于表象水平,他们只掌握了事实和现象的外部特征,但还没有理解实质:有的处于理解水平,他们理解了所学现象的原因和结果,但是还不会再现;有的达到了很好地掌握各种事实、概念和世界观思想的水平。

其次,有些学生能够掌握事实和理论,但是不会把理论用于实践;有些学生能够掌握理论和技能,但还没有理解所学教材的逻辑结构,也不懂得各门学科的知识相互间的联系。最后,掌握知识不一定总能影响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这一切表明,学生走完了一系列智力认识动作和实践动作的全程,并且很好地掌握了知识的各个方面,这时候教学过程才告完结。

(九)主要的教学原则

我们在阐述教学的过程这个方面的时候,指出了进行教学所依据的那些极其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这些原理总起来看,不仅指出了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性,而且还揭示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认识活动的实质和相互关系,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目的都是实现教学任务并反映教学规律。但是教育学不限于只揭示这些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教育学还对教学过程的安排提出许多十分重要的要求,并命名为教学原则(来自拉丁文principium一词,意思是“基础”,“基本要点”)。主要的教学原则如下:

1.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这项原则的根据是,教学是认识周围世界的手段,它的使命是用确凿可靠的科学知识来武装学生。夸美纽斯写道:“如果我们要向学生传授真实可靠的知识,我们一般就应当尽量通过学生的个人观察和直观感觉来讲授一切。”

乌申斯基认为,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他强调说:“蜘蛛所以能惊人地、准确无误地在极细的线网上跑来跑去,是因为它不是用一只爪子而是用许多只爪子抓着线网:一只爪子落空了,还有别的爪子抓在上面。”后来,他在发挥这个思想时说:“我们在接受一种印象或一组印象时使用的感官越多,这些印象在我们机械的神经记忆中就印得越牢固,在记忆中留下的印象越准确,以后也就越容易回忆。”②乌申斯基还认为,直观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教学的直观性,是以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这样的发展规律为根据的。儿童在发育的早期阶段,用形象思维比用概念思维多。

但是,如果用具体的事例和形象来加固概念和抽象的道理,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这些概念和道理。即使在较高级的发育阶段,思维也不能脱离具体的事实和形象。恩格斯就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评述中说:“逻辑的发展不必限定于纯抽象的领域。

相反,它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不断接触现实。”

直观性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使教学过程比较容易进行。

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直观性,许多困难的理论道理对学生来说也会变得可以接受和理解。关于这一点,乌申斯基说过下面的话:

“如果教给孩子随便什么五个生词,他会长时间地在那里白伤脑筋而如果用图片来教,哪怕教20个生词,他也会很快就掌握住。我可以试试把同样一件事情讲给两个有同等能力的孩子听,给一个孩子用图片讲,而给另一个讲时则不用图片,那时你就会懂得图片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进行直观教学时需要:1)观看实物和现象;2)观看模型;3)观看图片、图表、插图和示意图;4)使用技术教学手段。

2.教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这项原则的依据是苏联学校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的、自觉的建设者。

这项原则也是教学过程的规律性决定的,教学过程的本身就要求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教材。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体现自觉地和积极地掌握知识的原则呢?

学生自觉地和积极地掌握知识的原则,首先要求他们很好地懂得和领会所学的教材。这就必须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观察和独立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现象,能够有理性地转述读过的东西,能够转述教师的讲解,等等。为了使学生有理性地接受知识,极其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提问的习惯,既向教师提问题,又能提问后自己作出解答。

有一种看法,仿佛只有学习得不好或者对教材不理解的学生才会提问,那是不正确的。恰恰相反,学生对功课已经有所理解,已经认真思考过了,然而他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和更全面地理解课程的某些方面,他们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这项原则反映了必须不断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把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自觉地和积极地掌握知识的原则,要求把学生培养得能够独立对待各门学科的学习。1919年,列宁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作关于国家问题的讲演时对学生说,他们就国家问题通过读书、座谈和听讲演,结果应当是学会独立地对待这个问题。列宁强调说:“你们只有学会独立判断这个问题的时候,才能认为自己的信念已经十分坚定。

才能在任何人面前。在任何时候很好地坚持这种信念。”

近年来,经过赞科夫的研究,这项原则的内容和解释显着地扩大了。赞科夫在这方面提出的下述论点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1)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学生应该懂得和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

掌握所学教材的理论方面,意味着要把教材理解和掌握到概念的高度,要真正认清理论思想的实用意义,并且学会把理论思想用于实践。第二个论点是要求在教学工作体系中使学生掌握认识活动的方式方法,通过这些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当然,这一切都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高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乌申斯基在指出这项原则在教学理论上的巨大意义时写道:

“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的系统,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脑子里装满了片断的、毫无联系的知识,那就象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脑子里只有不系统的知识,那就象这样一个店铺,里面的货箱上都贴着标签,而箱子里却是空空的。”

苏联教育学把这项原则的意义看得更加广泛,首先从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出发来解释这项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人,就要求教学能够保证学生连贯地掌握各个科学领域的一定的知识体系。加里宁说:“谁想将来当个熟练的工作人员,他就应当读完苏联的学校。学会有系统地工作和有系统地磨练自己。谁要是不在学校读完,将来他就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工作也有困难。缺乏系统的知识和不习惯于系统的工作的缺点,以后随时都会在各方面表现出来,就会象影子一样总是跟在你的后面所以必须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学校--从一年级学到七年级或十年级,把学校当作求得系统知识的有决定意义的源泉。”

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要求每个学生深刻理解所掌握知识的内容的逻辑关系和体系,还要求他们系统地复习所学的教材,并使之系统化和加以概括。在贯彻这项原则时,还必须使学生习惯于每天读书和观察自然现象,并培养他们获得知识的组织性和连贯性的习惯。学习不系统和没有顽强性,这是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之一。

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原则时,检查和评定学生的知识起着很大的作用。考核和评定学生的知识,是为了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查明他们的知识水平。这样还能使学生养成系统掌握所学教材的习惯,并提醒他们预防知识中出现空白。

4.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这里所指的是,无论教学的内容还是所学教材的讲述的性质,都应该是学生可以接受和力所能及的。这项原则提出的要求,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特征。教学的可接受性有哪些含义呢?它的含义是,第一,正确规定适龄学生能够而且应当拿出多少时间来在学校里和家里学习这门学科;第二,正确规定在某一段时间内学生应当掌握的表象、概念、技能和技巧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