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合作教育学派教育基本原理与论著选读
24012600000010

第10章 苏联《合作的教育学》问题大讨论(访问记)(1)

苏联教育界开展《合作的教育学》问题的大讨论原是由《教师报》于1986年10月18日登载《合作的教育学》一文发起的讨论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中。继续发表有关文章的报刊不单是《教师报》,苏联《真理报》、《共青团真理报》、《苏维埃教育学》、《国民教育》、《心理学问题》,以及哲学、文学刊物也相继参加讨论。《真理报》早在同年12月21日发表社论,号召各级党委和行政部门要支持这一新经验的萌芽,帮助它成长和遍地开花。并称“它预兆着在教学和教育的土地上将有好收成”。《共青团真理报》也开辟专栏讨论和介绍《合作教育学》。

《教师报》主篇B.马特维耶夫、作家C.索洛维依奇克是《合作的教育学》的积极支持者和大讨论的发起者,参与发起者还有着名教育革新家Ш·А·阿莫纳什维利、В·Ф·沙塔洛夫、С·Н·雷先科娃、М·П·谢季宁等七人,这些人都是长年从事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的教师,同时又是知名的新教育思想家,可以说是学者型教师;这些发起者把自己的实验成果和新思想概括为《合作的教育学》,而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教育科学院的某些着名理论家,如巴班斯基、马赫穆托夫、马尔科娃、里哈乔夫、尼坎德洛夫等人。

大讨论也是大辩论,有陆续扩展和深入的趋势。苏联这种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动态须值得我们重视,需要不断加以追踪研究,供研究发展教育科学和改革教育的参考与借鉴。

此次大辩论涉及的问题广泛、意义重大:

1.这次大辩论首先是革新教育思想的辩论即怎样根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或正确理解并运用马列主义的人文主义)的观点改革教育,革新教育思想的问题。“合作”教育思想的目的在于克服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强制性教育、强迫性学习以及各种教育上的“冲突”,以便使教育适合新时期的需要,切实地、普遍地提高民族素质。“合作的教育学”的“合作”一词,原文是“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意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劳动”,相互协作活动,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合作”是针对强制、强迫、注入所引起的“冲突”而言的,沙塔洛夫说:“现在的学校到处是冲突;学生跟学生、学生跟教师、学生跟家长、学生跟班主任,学生跟团队之间,都有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能培养出人格高尚的人吗?我们很难啊!”他们共同主张本着社会主义大方向,解放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因材施教;强调促使学生自愿努力学习与自我教育;坚持让学生心情快乐并把学校真正办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与发展的百花园。这样,使教育与受教育之间,学习和发展之间形成上升式的良性循环。上述主张与苏联教育界近些年提出的教育个性化(或因材施教)的思潮是相呼应的。(以上可参阅阿莫纳什维利着《学校没有分数行吗?》,中译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

《教师报》同时发表文章批评苏联现行的某些教育理论是“没有良心的理论”,是违反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教育思想。

2.这次大辩论还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学研究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关系问题《教师报》载文批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甚至批评着名的教育学着作是“最不受教师和大学生欢迎的着作”,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是“不受欢迎的学科”。称颂《合作的教育学》的新思想是“在二十五年的教育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真理”,但却遭到理论界某些学者的“蔑视态度”。

《教师报》还在1986年10月18日发表社论指出:《合作的教育学》是革新家们提出的思想和创造的新教学体系,与某些打着科学的幌子拼凑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空洞计划”毫无共同之处。批评教育科学院某些学者和行政部门领导人“压制实际工作者”的创新成果的宣传与推广。

该报于同年10月21日又报导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教师、莫斯科市第587中学教师需先科娃受到压制的遭遇。据报导,她的班上没有后进生,只用3/4学年就教完一学年的教材,学生负担轻,而学习质量高;称她的教学是“彻底个性化”的,她的教育思想表明她本人是“最现代的教育科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这样的革新教育思想却受到许多莫须有的指责。

3.此次大辩论不但涉及教育科研工作的方向性问题,还可能涉及科研管理体制与方法改革问题《教师报》主编马特维耶夫于去年12月25日发表题为《为了探求真理》一文,批评教育科学院没有“第一个出来抓住先进教师们的创造,答应给他们以各种科学上的帮助,采取措施深入研究所提出的思想”,相反的却否定了《合作的教育学》的革新意义或革新因素。

批评教育科学院某些理论家自封为“只有我们才有作出教育判决的权利。所有其余的人都是不懂专业的。”还批评马尔科娃、马赫穆托夫乱扣帽子说“《合作的教育学》是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后尘。”甚至有人提出改组教育科学院等尖锐意见。

以下把我们了解到的各种不同意见整理出来,供我国教育界研究参考。

(一)苏联教育科学院某些院士对《合作的教育学》的看法

教育科学院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史学部。

领导人院士秘书费洛诺夫说:所谓《合作的教育学》,并不是新思想,原是马克思主义看待教育过程诸种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说,教育过程诸种关系的特征之一是“合作”。这正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史中的一个因素。我们都知道,学校内部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又有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机构之间的某种关系;学校内部应该是合作关系,学校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关系,各大系统之间、小系统之间都永远应该而且可能组成合作关系,以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

现在苏联全国有350多万教师在从事实际工作,当然我们要重视他们的经验。

我们也认为,我们教育科学院的科研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脱离生活,脱离教师实际经验;某些研究成果未经过教育、教学实践和实验检验,就向教育部提出建议要求采纳并推广,这不好。

但是,合作教育学的发起者和支持者,却力图把自己的主张越过教育部,不经教育部审批就直接向全国推广,这就不合适。

现在,各种宣传机器正在积极宣传合作教育学的革新经验,但是并非完全正确,有些宣传的内容同有关的实践经验、实际情况并不符合。

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科扬特柯夫斯基对这个问题没有直接表示肯定或否定意见,他有两点看法:①任何教育科研成果,如果没有经过实验,那是没有价值,没有前途的;而任何学校要是没有教育科学作支柱,也是不可能存在下去的。②就教师、学生关系而言,学生不单是教育的客体,而且是教育的主体。

1986年12月18日《教师报》刊登了以巴班斯基为首的八位院士联名写的文章《科学和实践的聪明》,这篇文章是针对《教师报》此前发表的有关文章提出的意见。主要内容是:

(1)认为,“师生合作的基本思想不是什么新东西,因为古往今来的杰出教育家夸美纽斯、裴斯塔洛齐、第斯多惠、乌申斯基、克公鲁斯卡娅、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也都主张确立人道主义的师生关系,反对强权主义”。“每当在教学和教育的方法中有了一些革新,就宣布创立了一门新的教育学,这是轻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