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休金娜学校教育教学观与《中小学教育学》选读
24012300000035

第35章 认识兴趣和形成世界观及进行德育的关系

(一)认识兴趣和学习的道德动机

知识、科学和前代人的认识经验是我们社会的精神财富。现代人的重要个性特征,就是有智力,有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的需要,能自觉地进行自学。

学习是一种劳动,是学生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的兴趣跟个性的整体发展(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发展)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认识兴趣是一种中介,学生在学习上获得的满足和成功,对于他们对待各种活动的态度、与别人的交往性质发生着良好的影响。我们把学生的认识兴趣提高到稳定的个性品质的水平,就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本身的内驱力。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否愿意完成个别的学习任务,这是至关重要的。在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要特别注意学生缺乏学习的社会动机的问题。学习的道德动机是多方面的:对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义务感和责任感;集体主义动机(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跟集体成绩有关系);自我教育和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动机;在共同的认识活动中与同学交往的动机,等。学生正是在学习中要学会克服困难,改正自己性格中的弱点,从而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在学习中,学生要学习许多技能:提出自己下一步学习的目标,把这个目标分成一些局部的动作,制订行动的规划,找出解决各项任务的最经济的办法,进行自我监督,自己检查学习的结果。

在全神贯注的认识过程中,青少年对自己的能力、对人们的活动以至对整个世界的观念不断扩充,这对形成他们的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兴趣的心理结构包括情绪过程在内,所以不可低估认识兴趣对学生的情绪发展和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兴趣为动机的活动,能够满足人的充实的情绪需要。

由上述可见,认识兴趣是学习的道德动机和认识兴趣之间的联系环节。在一定条件下,由认识兴趣可以产生人对认识的道德态度,使之成为人的精神生活发生转变,使他们的道德面貌更加丰满。

(二)科学和道德的关系问题

学校培养的人应当是把认识方向性和道德方向性结合起来的人。学生在学习学校的各门学科时,被引导思考善与恶的问题,了解人的科学活动依存于他的世界观和道德面貌。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科学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呢?

第一,是道德对科学的影响。学者的道德面貌决定着他对科学的态度:无私地为科学事业服务,对科学的发现和使用负有道义责任。

第二,是科学对道德的影响。从事科学事业能使人尊重真理,公正和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和随意判断。科学家在道德选择上应当做出正确而公正的决定。

第三,是科学--学习认识--道德的关系。科学与道德的复杂联系并不直接地影响学生的个性和他对认识的态度。但是,经过仔细分析,感到认识兴趣和学生的道德形成有关。因此,应当找到认识兴趣对学生的道德影响的根源。心理学家Л·С·鲁宾斯坦曾指出,认识同时也是对被认识的事物、对真理的态度,是对善和美的态度。教师要注意研究使认识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端正学生的道德定向的各种可能性。

(三)认识兴趣和世界观的形成

世界观是个性结构的组成因素。教育家Э·И·莫诺兹昂写道:

“世界观是观点、信念、理想的概括体系,人通过这些而表现出他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

我们把世界观看作人对世界的主要而稳定的态度体系,把认识兴趣看作人对活动的一种特殊的选择性态度,就能发现两者的形成过程是有相互联系的。

例如,认识兴趣表明学生对知识的选择性态度(知识是世界观的基础),是学习的内驱力--动机,因此它是个性的总的方向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世界观的形成来说,起着重要作用的,与其说是知识本身,不如说是人对这些知识的态度。认识兴趣同时也是人的一种情绪态度(在心理学中,这种态度是由智力过程和情绪-意志过程组成的)。

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世界观不仅是在该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世界的观点的体系,不仅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且是个性的主观状态,它表现在个性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活动之中。”

学校要调节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因为道德观和审美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要素。

(杜殿坤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