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休金娜学校教育教学观与《中小学教育学》选读
24012300000032

第32章 认识兴趣是现代教学理论的重要问题(1)

近十年来,认识兴趣的问题已经成为苏维埃教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很有希望地揭示教学过程内部的和外部的各种途径。认识兴趣本质的复杂性,它的主客观基础,认识客观世界的倾向性,促进强烈的浮动的智力和情感意志过程的心理装备--这一切都可以把认识兴趣看作对学生的最重要的个性教育。摆在学生面前的任务是理解人类所积累的巨大知识财富,掌握前人的经验和获得个人的经验。由于它本质的复杂性,作为个人获得性的认识兴趣,应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渗透到学生和教师的活动范围内,因此,借助于认识兴趣,教学过程不论外部的或内部的各个方面才有可能被实现。在教师活动中,往往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教师的客观特性,这种特性能够揭示出在客观世界、在科学中、在学校取得的知识中大量有趣的,令人惊奇的和有意义的事物。但是,为了激起学生积极的富有情感色彩的思维活动,教师本身恰恰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发掘能够触及学生思想的那些东西,唤起他们渴望懂得更广更深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采取能刺激他们认识兴趣的各种手段。特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班级没有养成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他们懒思维,教师就应该用使教学成为引人入胜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于新的而不是人所共知的并能使学生的想象力感到惊奇万分的东西,随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已经知道的东西中发现新的东西,揭开在他们看来在那个领域、那个问题已经学过了和认识了的而尚未涉及的东西。同时,教师组织教学要依靠认识兴趣的心理本性,利用情感和理性的统一,这对现代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在学生的活动中,统一的心理复合体是与意志的意向共同组成的。

在学生活动中,认识兴趣是作为内部的动机和明显的、有意义的动机出现的。在认识兴趣的作用下,学习甚至在表面上已有所改观,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引人入胜。紧张的思维活动,并力求达到它的结果--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作用下进行活动的表现。在这里,认识兴趣出现自己的主观方面,它不从属于外界的物体和物象,而是从属于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它激起学生活动的内部意向。在这里,认识兴趣也会被别的刺激加强和加深起来,而这种别的刺激应能使学生体验个人的情感与行动的满足,它结合着认识的愉快,应能使个人体验到刺激结果会有成功的希望。正如专门研究所表明那样,各种新奇事物,各式各样的课程活动,学生的独立工作,往往能促进认识兴趣,其中,创造性占第一位。作为学习动机的认识兴趣的行为,可以说是“无私的”,如果这不是口头的,而是现实的行为动机,那么学生的认识意向就包含在他的生命活动力之中。他把自己空闲时间花费在这个方面,用它来充实自己的交际。在动机总结构中,认识兴趣改善着学生的志向,因为在充满认识的共同快乐的集体生活中,它孕育着健康的基础。同时,把学生与有社会意义的道义的动机隔离、孤立起来,会否定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引向脱离社会意向的纯理论主义上去。其实,在动机的总结构中,学生自己会感受到其它有价值的动机的影响,并自动改善活动志向。

本文分析近十年来列宁格勒教育家所进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表明,认识兴趣影响到教学的全部职能,促进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中体现个性的途径。由于认识兴趣的结果,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手段成为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内外机制。作为外部的调节器,认识兴趣把教师指向揭开并寻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一切机会,这些机会能引发学生自己积极的思维、体验、志向;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活动的内部调节器,认识兴趣能使学生的意识、感受、态度等一切有意义的过程开动起来,促使学生最宝贵的个人特性--认识的积极性和独立性的形成。这个积极的认识过程,能振奋并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他的发展,并使他的意识和意向中所有个人有意义的过程更加敏锐。在认识兴趣的作用下,发生了强度的兴趣化过程。为此,不仅是教师,而且学生在个人活动中的自我表现往往显得更易感觉到。

70年代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在实现教育职能的教学中,认识兴趣具有巨大的作用。学生在认识兴趣的作用下,世界观的形成,是发生在当他们个人的认识允许其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客观世界规律性与本质的联系过程之中的时候,同时,在辩证法规律的帮助下,认识复杂的真相,使高年级学生本身能够建立起各科之间的联系(B··马克西莫瓦)。在人文课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兴趣,特别强有力地影响到教学教育职能。A·C·罗鲍托瓦自己的研究证明,高年级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促进着青少年的现实需要的加深和发展--认识人的志向、人的活动、关系、内心世界、和自“我”的渴望。

对人文课程的认识兴趣,作者写道,这是对与人的生活有联系的,与他们所创造的有价值的现象令人神往的认识。由于认识兴趣的作用,学生在人文课程中可以找到个人认识世界观性格的价值,而他们的这种认识又将成为积极的、深刻的、勇往直前的性格。正是认识的兴趣,为概括现实、劳动、认识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A·菲莉波瓦的研究所确认的,在人文课程教学中审美兴趣和认识兴趣是相互制约的。在教学过程审美兴趣的对象中,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其最大的意义是获得教学科目中美的内容。在人文课程的兴趣中,占多数的是情感美育的常规的联系。科学规律性与相互关系较常表现在对教学科目中物理、数学讲座兴趣的基础里。然而即使如此,这个研究材料对那些认为对课程发生的美学兴趣是出现于认识兴趣发展的一定水平上的人--即对本质联系的兴趣,提供了根据,对它加以影响并和它一起发展起来。正是这样,在认识兴趣的作用下,学生个性的培养被完善起来,更深入地理解人的精神价值,详细地掌握人的相互关系,帮助自我认识。

作为教学论的问题,认识兴趣,自然感觉到改善教学过程的探索对自己的影响。在近十年来这些探索在应用与分行科学的、认识程序设计的潜力、提问教学以及教学过程的个别化中都表现出来了。

Ф·K·萨维纳的着作告诉我们,教学的不同方法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兴趣,在他的着作里研究了程序教学与算法程序比的影响。研究表明程序教学的客观可能性,对认识兴趣的影响在于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在于他工作的个人速度,在于当帮助内部返回联系时迅速证明有效的事实,在于可能出现创造性的主动精神。学生们独立地为某些年级编写的算术习题对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特别有价值。这种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许多逻辑功能的活动,使学生能感觉到自己的智力在增长,同时,应当强调指出,程序教学不是作为体系而采用,而是作为独立工作的形式,仅仅在某些课堂上被采用,而效果却得之于实验室里,应当把程序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

B·H·马克西莫瓦阐明了提问教学对认识兴趣有极大影响。

引起认识兴趣是与问题困惑、惊奇、矛盾的出现结合在一起,这些也反映着主观思维中发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意识中发生的问题总是与把思想转向到新的轨道,与被新奇感觉渲染上易于激动的情绪,与以兴趣为特性而出现的积极的认识行动的意向相关联的。逐渐养成解决并看到在知识领域感到兴趣的新问题的能力。这个被研究所规定的对教学资料提问的办法,加强离开内容的认识兴趣刺激物的作用:引起新的和先前所掌握的知识之间、相近的科学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兴趣。凝聚着对世界观的思想、规律性、因果关系和科学理解的兴趣。这个研究同样表明,提问教学是作为一种体系,不是随时都可以加强认识兴趣的。它在一定阶段会发生衰退,因为对学生说来,知识储备的积累成为必需的,在这些知识的帮助下,他们可以利用习题来寻求有问题的问题的答案。

教学方面动机与行为的统一是现代教学理论极为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