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西南丝绸之路
23964700000016

第16章 夹缝中的古城

到盐津走213国道,这是一条狭窄弯急车多的道路,虽为国道,并不能畅行,而是挤在各形各色的车辆中慢慢走来。

盐津县也有个普洱镇,和普洱茶的故乡同名。过去这里有个更形象的名字,叫三江口。上清河、沿江河、关河在古镇汇合,小镇的风物中就多了几分灵秀。站在桥头俯看,清汪汪的水流似乎还带着山野的气息。小镇沿江建起一条街,一面紧挤着江岸,店铺的临江一面架起了高高的支架,是典型的吊脚楼。一面贴着山壁,有些很陡的小路,天梯一样挂在壁上。河边的石头上,留下当年架桥打桩的痕迹。古道也有过青春,没有桥的那些年代,渡口上走过很多的马帮、商贾、士兵,古渡时时有忙碌的艄公。如今的小镇都有一个共同点:宁静,就连它的喧闹都是寂静的。没有了关注的目光,没有了新鲜的故事,古镇不可避免地成了记忆,成了往事。我们就在这样的记忆中寻找、记录,漫步千年古道,追忆它的似水年华。

普洱镇外不远的山上,可以看到一架气势颇大的石桥,一条弯曲的山路从这座天生桥边绕过,伸进大山的腹地。山上有宋代乌蒙王阿杓的墓地。我们在昭通市文物陈列馆看到一些墓地出土的文物,据说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陪葬品。大量的文物已被盗遗失。

尽管听说过盐津的逼仄,见到它时我仍然吃惊。就在关河两边硬挤出一线天,就生养了无数代的盐津人。盐津县志说“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在此生息。”“盐津县地自汉武时开关通道,中原民族早移置于此”。在新县委的高楼里吃饭,我们却执意要到江边的县城里住宿。窄窄一条街,七弯八绕错落出许多层。店铺相连,楼房林立,都有着见缝插针的味道。街道很窄,行人、汽车、摩托将它塞的满满当当,要想找个停车场绝非易事。我们落脚的酒店叫震宇,楼下有个可停五六辆车的地方,这在小城里已近奢侈。不管多好的车,来到盐津,你就只有摆停路边的待遇。这样的地势少不了洪水、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可几千年来,人们就是不放弃这座夹缝中的古城。

出盐津城不远,是干沟溪。两座陡峭的山峰之间,建有一道石拱桥。桥以山岩为墩,桥拱的跨度很小,但桥洞甚高。在公路上看去,整个石桥仿佛天桥,人称高桥。摄影师下到沟底,清流曲折处,是另一道窄的不能再窄的峡谷。城东岩坎上,有石坐标,刻有“石门古道”字样。界标一侧写“开通南诏”,一侧是“此地掘得汉五铢钱”。盐津多水运码头,关河从南到北贯通县境。水运起自古道,但滩多弯急,行船江中,是很艰难的事情。当地有首关河调子流传,歌云:河湾水激险滩多,剑漕、凉水难飞渡……清代,政府对河道进行过疏浚,《云南通志稿》说:“乾隆七年,盐井渡河道始通,东川之铜由水运以抵泸州”。我们体会古人舟楫的艰难,在流向关河的白水江上,登上橡皮舟,顺水漂流了8千米。两岸景色奇美,江水淡绿。行舟其间,过几处险滩,小舟跌进水中,衣服鞋袜全都透湿。当地人说,这是最平坦的航道,不是探险,只是休闲。

夜晚,房间内湿溽的气息让人不快,穿着白天漂流打湿的衣裤上街。窄窄的街道边,摆有许多小吃摊,街头街尾两座索桥上,闲散地坐着不少乘凉的人。说来是深秋,峡谷中的盐津,仍因地形的影响有些闷热。当地人戏称:盐津是天生的桑拿房。推窗见江,水声哗哗不停,一夜就在耳边响。夜间雾少,天庭像墨色软玉,有半轮月挂在峭壁之上。清晨再看江水,没有了昨日的清幽,成了泥土的色调。晾了一夜的衣服好像更湿更重。

沿关河南行20千米,古石门关赫然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