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杜甫的故事
23912000000002

第2章 故事导读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以社会写实著称。与李白合称为“李杜”。为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相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为“大李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其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一生共留下1500多首诗歌,其作品集称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自幼聪颖好学,知识渊博,颇具政治抱负,十四五岁时便显露出非凡的文学才能。从20岁起,杜甫便漫游全国各地,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5岁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杜甫来到当时的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但奔走求官为未果,政治理想找不到出路,生活日渐陷入穷困。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嘲讽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杜甫在经历10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反对朝廷政治、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由此也看到了国家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并经历了仕途坎坷、饥寒跋涉的痛苦生活。面对混乱的长安,他写成了《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潜逃到凤翔行在,因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求情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开始用诗歌记录自己的亲身体验,广泛、深刻地反映那个时代和社会面貌,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真实情感。

48岁时,杜甫弃官,此后多次携家人逃难,路经秦州、同谷等地,到达成都,并建立成都草堂,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比较安宁的生活。此后各地叛乱不断,杜甫再次四处漂泊,曾寓居夔州,后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最终病逝在湘江舟中。在这期间,他的主要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八首》、《岁晏行》等千余首诗,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的社会面貌。

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代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也令杜甫的诗歌具有了很高的人民性。

本书从杜甫的儿时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创作的大量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再现了这位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坎坷、波折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并从中汲取他那种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都能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崇高品格,以及他那种遭遇磨难后一直都未曾动摇过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可以对他的诗歌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