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去尝试那些我不会的事,这样我才能学习如何“会”。
——毕加索
(一)
1904年4月,毕加索再一次离开巴塞罗那,来到了巴黎。这也是他离开祖国寄居异邦的开始。
这一次,毕加索带着他所有的财产——大量的绘画和几件衣服,一下火车就计划直奔蒙马特尔。
蒙马特尔地位于塞纳河的北岸,是巴黎的贫民窟之一,到处都是残垣断壁。30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近代史上惊天动地的革命——巴黎公社的英雄们为了捍卫自由和正义,同凡尔赛方面开来的镇压军队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因此,每当毕加索观赏史太因林的名画《巴黎公社万岁》、《国际歌之图》等,他的胸中就会顿感热血沸腾,这些也促使他将自己的画笔紧紧地与人民联系在一起。直觉也告诉他,只有穷苦人民的命运,才能唤起他艺术的良知。
蒙马特尔山西南面的斜坡上,有一个埃米尔古多广场,那里有一栋奇特的房屋:客人从街上来时,必须要先走过上层甲板,再沿着弯曲的楼梯与黑暗的过道走下来,才能进入房间内。房间的顶层基本与地面是平行的。
由于它的外形很像停泊在塞纳河上的洗衣船,因此,人们都管它叫“洗衣船大楼”。事实上,这栋房子中的确住着一些洗衣妇,还有一些女裁缝和许多画家、作家、雕刻家以及演员等等。
不过,这栋房子既没有水,又不合乎卫生要求,美其名曰“洗衣船大楼”更多的是讽刺和自嘲。
这样一座破旧不堪的建筑,就连保险公司都不敢冒险接受,但在两个世纪的交接时期,它可能比巴黎市的任何一座富丽堂皇的高层建筑都显得重要,都会让人肃然起敬和回味无穷。因为这里曾经住过高更和象征主义的那一代画家、作家;而今,毕加索这一代又来到了这里。这个矮个子的西班牙小伙子虽然是来“求救生良药”的,但他与高更等人的卓越努力所形成的传统,使蒙马特尔至今仍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们的乐园。
毕加索的画室就在楼底层的一条长走道的尽头。此时,他所认识的大多都是一些西班牙人或卡达浪人,包括比科特、罗卡洛等,还有当时比较有名气的苏洛加,以及教授毕加索做第一次烛刻的康纳斯和杜利尔、马诺洛等人。
从这时起,毕加索与马诺洛的友谊就持续了一生。毕加索欣赏马诺洛的雕刻,而马诺洛也欣赏毕加索的绘画,但事情还不仅仅如此。
马诺洛比毕加索要年长10岁,是个私生子,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在街头上乞讨生活,在生存的竞争中磨练得十分精明。而一些比较难听的字眼,如强盗、小偷等,也都曾经被加在他的身上。他曾在杜利尔不在家时将他墙上的高更的画全部卖给了别人,又曾经趁着麦克斯·杰克卜正在睡觉时偷走了他唯一的一条裤子,只是后来因为没有人买,他才又把它还了回去。
马诺洛极端地机智、乐观,甚至就连他的受害者——几乎他所有的相识,都对他毫不怀恨。
毕加索来到这里之后,马诺洛很喜欢他。对他来说,毕加索永远都是“小毕加索”;而毕加索跟他在一起时,也比跟谁在一起都快乐。
这里的洗衣妇也不少,其中有个名叫费南尔多·奥利维亚的法国女人,是个被神志不清的雕刻家丈夫抛弃的妻子。不过,她那美丽的容貌、杏仁一般的绿色眼睛和健美的身材,还有满头浓密的褐色头发,都令人不能不多看她几眼。
这时候的毕加索23岁,而奥利维亚的年纪也差不多。后来,奥利维亚谈到了她与毕加索初次相识时的情景:
8月4日这天下午,天气炎热,奥利维亚和一个女友在广场栗子树下的喷泉边打水,忽然一阵雷声过后,下起了倾盆大雨。她和女友便快速地往楼里跑。她的一头秀发和别着红色玫瑰花的亚麻布外套都湿透了,愈发显得秀丽动人。
刚进楼道,一个年轻人就挡在了她的面前,一双乌黑的眼睛盯着她,怀里还抱着一只小猫。年轻人微笑着说:
“你好,我叫巴勃罗·毕加索,是个画家。”
“你好,我叫费南尔多·奥利维亚。”
就这样了,两个人便相识了。
奥利维亚十分喜爱毕加索抱着的这只小猫,毕加索就将小猫交到她的手里,并邀请她来参观自己的作品。
后来,奥利维亚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
乍一看上去,他并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虽然那种奇特的、执拗的神情慑人心魄。你几乎不能把他当作社会名流,但从他的身上,你能感觉到一种内心的火焰,使他拥有一种我无法抗拒的磁力。
(二)
在毕加索的邀请之下,奥利维亚跟随毕加索到他的画室参观。
刚跨进门,奥利维亚就闻到了一股浓烈的油画颜料和石蜡的气味,中间还夹杂着一股烟草味。房间里也乱七八糟地摆满了东西,但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房间中的一只镀锌铝盆,里面凌乱地摞着许多书籍,地上则堆满了颜料、画笔、油桶和擦笔布,还有些速写手稿,上面有被踩踏的脚印。
奥利维亚小心翼翼地走进房间。
“我都不知道该站在哪个位置了。”奥利维亚喃喃地说,“我都不知该用哪只脚站立了。”
毕加索却并不在意房间的杂乱,而是直截了当地对奥利维亚说:
“你很漂亮,很吸引我,我想给你画一张画像。”这句话差不多成为毕加索追求他所喜欢的女孩子的开场白了。
不过,奥利维亚也很大方地同意了。
“请坐下别动,我会给你画很多美丽的肖像,把你的一生都画出来。”
这幅素描肖像画很快就完成了,毕加索感到十分满意,对奥利维亚说:
“你身上有一股花草的气息,但我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个意思。”
奥利维亚很高兴毕加索这样赞美她,毕加索激动的样子也让她的脸颊泛起了一丝红晕。她对毕加索这里糟糕的环境并不反感,他们一起度过一个很愉快的下午。
奥利维亚的出现,给毕加索的生活带来了一股暖流。不久之后,奥利维亚就搬到毕加索的住处,与他住在了一起。
有了奥利维亚的照顾,毕加索就可以将全部的精力都用于绘画创作了。他为奥利维亚画了很多肖像画,其中一幅最满意的被毕加索挂在画室的墙壁上。
同时,奥利维亚也给毕加索的精神和生活增加了无穷的乐趣。奥利维亚乐观健康的态度影响了悲观抑郁的毕加索,使毕加索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许多变化,这种变化也很明显地反映到了他的作品当中。
因此,从这时开始,毕加索那极不快乐的“蓝色时期”就宣告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快乐的“玫瑰时期”。他的绘画开始以棕色和柔和的粉红色为主调,蓝色和其他的暗色都不见了,画作也开始给人一种清新、欢畅的感觉。而且,绘画的主题也从城市的咖啡馆、贫民窟转到富有浪漫气息的乡间道路和田野里,以及一些杂技演员的身上。
在“洗衣船”的附近,有一个名叫“梅德·拉诺”的马戏团,毕加索和奥利维亚经常去那里看马戏表演,渐渐地也熟悉了马戏演员的生活。于是,毕加索就用画笔将马戏演员的生活一一描绘出来。
有一天,毕加索与奥利维亚又来到马戏团看表演。戏还没有开始,他们就来到了后台,演员们都在紧张地准备着。
这时,一个消瘦的小姑娘引起了毕加索的注意:她正在练习踩皮球,身体不停地摇晃着。小姑娘努力伸直手臂,调整身体的平衡,以使自己站稳而不掉下来。她的师傅正在一旁指点她,还不时地训斥几句。小姑娘含着眼泪,一声也不敢吭,一遍遍地练习着。
毕加索觉得这个小姑娘十分可怜,她这个年龄,本应该在无忧无虑地玩耍着;可现在为生活所迫,小小年纪不得不为生活奔波劳作。
毕加索的心里很难过,回到家后,他就将这一情景画了下来,这就是画作《踩皮球的少女》。
此后,只要有时间,毕加索就会到马戏团里去,不仅是为了看马戏表演,还经常与演员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甚至还与马戏团的动物演员们交上了朋友。
这些马戏演员们常常都是带着家眷,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靠刻苦训练来赚钱生活。他们通常都是居无定所,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后来,毕加索就根据这一题材,创作了画作《卖艺人家》。
这两幅画都表现了流浪艺人们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们在一个地方演完后,就匆匆赶往下一个地方,形象地刻画了卖艺人家的清苦、动荡的生活状态。
在这一时期,毕加索还经常以马戏演员和他们的妻子、孩子,甚至是训练有素的动物演员为模特进行绘画创作,画出了大量表现马戏团和流浪艺人生活的作品,如《杂技演员一家与猴子》、《牵着白马的男孩》、《演员》等。
因此,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创作,也被人们称为“马戏时期”。
(三)
这次刚到巴黎期间,毕加索的生活还是十分拮据的,很久都没有任何的画作展出。不过,他也结识了几位画商,如沃拉德、波斯·维尔、克劳维斯·萨果等。有一段时间,毕加索发现自己已经欠了颜料商900法郎的账,颜料商也因此断绝了对他进行颜料供应。
这一行为,对任何画家来说都是意味着要挨饿的。此时,沃拉德便不再买他的画了,而萨果也只能出很低的价钱。
因此,这段时间毕加索经常把画画在用过的画布之上,甚至是画布的背面。
1905年中大半年的情况都与1904年一样糟糕,偶尔卖出几幅画赚的钱,也仅够维持他不倒下。当时,他也没有什么社会保险,整个日子都是困窘的。
在这最为艰难的时期,奥利维亚的可贵品质体现了出来。她十分善于节省,每天花不到2法郎,就能安抚毕加索和他的朋友们的辘辘饥肠。
奥利维亚很长时间都没有鞋子穿,走不出画室,幸亏有大批的旧书可以帮她消磨时间。冬天,他们没有燃料,就只能冻得钻在被子里取暖。后来,一个经营煤炭的邻居听说了,赶忙为他们送来了一箱藕煤,而且不肯要钱,他称自己被奥利维亚的“一双眼睛迷住了”。
奥利维亚的佳容丽质与开朗乐观的性格改变了毕加索,她的母性的庇护也使毕加索深藏在骨子里的诗人气质和顽童禀赋得以水落石出。
在这种爱情的滋润和鼓舞下,毕加索的创作热情也越来越高,画技也是日臻成熟。《坐着的裸女》、《拿扇子的女人》、《化妆》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描绘较多的依然是下层人们的生活,但毕加索已经从充满悲哀的气氛中走出来,画面上的暗色也日益减少,鲜艳温暖的色调增加了。
这也使他的作品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喜爱,甚至到了受欢迎的程度,而画的价格也在不断提高。
就在1905年的11月,里奥和赫特路德·斯坦因兄妹两人在街上闲逛,无意中看到了萨果店里的毕加索的作品,马上对他产生了兴趣。
当这对兄妹第二次来时,萨果拿出了毕加索的《拿花篮的女孩》给他们看,斯坦因用150法郎把这幅画买了下来,带回家中,将其与他所收藏的塞尚、高更和马蒂斯的作品挂在一起。
后来,斯坦因在一位法国作家的带领下,到毕加索的画室拜访他,并且一下子就买了800法郎的作品。
这次见面对毕加索来说十分重要,不仅因为在正值经济危机的时候得到了一大笔钱,还因为斯坦因是个稳定的、不挑剔的买主。此外,她还可能使毕加索的名声在周围买画的人中传开。
此后,毕加索与斯坦因一直都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而且,毕加索对赫特路德·斯坦因的相貌极为着迷,为她画过许多肖像。直到多年以后,毕加索都再也不用发愁找不到买主了。
从这时期以后,毕加索的经济状况开始逐渐好转。不久前还说毕加索是疯子的沃拉德,有一天跑到毕加索的画室,一下子就买下了毕加索30幅画作,付给毕加索2000法郎。
2000法郎!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巨款了。毕加索想起自己当初用10幅素描才换来20法郎充饥的情景,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滋味。
不过,看着这么一大笔钱和已经被买空了的画室,毕加索决定好好度个假。于是,他就带上奥利维亚搭上了去往西班牙的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