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背景下艰难前行,承受着城镇快速发展要求的巨大压力。当前的巴蜀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方热土,三峡工程影响的主要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验地区,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艰巨的挑战。如何在发展中实现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时代课题。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本书以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策略、技术方法与制度环境作为研究内容,秉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的思维逻辑建立本书的研究方法,试图在巴蜀当代地域语境中探索并获取一套符合地方实际的适应性保护理论与方法。
本书历时三载,研究却跨越七年。自攻读硕士起,笔者在导师的引导下便进入了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领域,三年的积淀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博士阶段后,笔者先后在巴蜀二十余古镇进行了调研,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之目的、方向和内容逐渐了然于胸。应该说,本书的完成,是一个不断调研、思考、求教与探讨的反复过程。搁笔之日,虽感慨于数年的艰辛与困苦,但苦尽甘来之情,亦荡漾于心。谨此,以拙劣之作,乞教于学界的各位师长与朋友。
本书之成,实非个人之功!首先感谢的是我的导师赵万民教授。自2000年师从先生,至今已九年有余。在这九年之中,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严谨求实的学术追求,时刻鞭策和激励着我在专业上不断进取;治学之外,先生坦荡的胸襟、宽厚的为人与豁达的气度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念,促使我更能脚踏实地,虚心向学。此生求教遇名师,乃个人之大幸也!
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之恩,当铭记终生!
本书的写作亦离不开领导、师长、同学、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四川省文化厅、建设厅,重庆市文广局、规划局以及各调研古镇的相关领导,没有他们的资料提供,本书不可能文成。感谢黄天其、戴志中、徐千里、龙彬、邢忠、胡纹等教授的悉心帮助与指教!感谢我的师兄王纪武,是在与他频繁的学术讨论中,本书的研究思路得以打开!感谢刘征、谢力、沈艳丽、黄勇为本书调研给予了帮助!感谢同门谭少华、段炼、李泽新、李进、朱猛在本书写作中予以的帮助!
感谢我的父母以及岳父母对我生活上的照顾!尤其感谢妻子涂慧琳,她给予我无私的爱与理解支持,我当永记一生!
戴彦
二〇〇九年九月于重庆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