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己:如何做一个会说话办事的人
23899500000052

第52章 论辩中维护权益的资本(2)

当时的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商人在那里享有特权,很明显法院会偏袒英国商人威尔斯。但罗文锦依然决定出庭为被告辩护,他要杀一杀英国人的嚣张气焰,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法庭上,威尔斯俨然一副无赖的嘴脸,胡说八道,蛮不讲理。于是,罗文锦站在律师席上,取出一只金怀表问法官:“法官大人,这是什么表?”

“这是伦敦名牌金表。可是,这与本案无关。”法官回答。罗文锦继续问,“这是金表,事实没有人怀疑。但是,请问其内部机件都是金的吗?”“不都是。”

“既然没有人否定金表内的机件可以不是金做的,那么茂隆行的皮箱为什么就必须全是‘皮’呢?显然是原告无理取闹,存心敲诈。”法官无言以对,无法再偏袒威尔斯,只能裁决原告败诉。

罗文锦所运用的正是诱人入套法。

一次,惠盎去见宋康王。康王劈头喝道:“我可不喜欢什么仁义道德的空论,你要教些什么点子给我呢?”

惠盎回答:“臣下有一件比你想知道的还要神妙的东西,就算是天下最勇猛的人,也别想刺进身;天下最狠的人,也休想击倒您,陛下难道没有兴趣听听?”

康王说:“这正是寡人所喜欢听的。”

惠盎见时机成熟,开始进入正题,

“说起来,其实这个刺不进身、击不倒您的护身法还不算高明呢!因为这一刺一击毕竟还是有辱您的尊严,更高明的应该是叫那些爱斗好狠的武夫,根本不敢近您的身。这还不够好,因为纵使外表不敢,心里头的敌意却是无法消除掉的;而我的这个法宝,就是叫那些人从心眼里就没有敌意,这样的人对大王没有敌意,天下和平祥和,这样的局面难道不是大王最喜欢的吗?”宋王一听,乐不可支,心想:天底下竟有如此妙方,连忙催促惠盎快说。惠盎见宋王的胃口已经被吊起来了,便不紧不慢地说:“这个法宝不是别的,正是孔子、墨子二家的学说。这话怎么讲呢,您知道孔子、墨子没有寸土之地,但却可以君临天下;没有一官半职,却名噪一时。普天下的人,没有不引颈长盼这两种能使天下人获得幸福的学说能早日实现。如今,您是天下尊主,如果能以孔、墨两家学说作为治国蓝本,那么四海升平,指日可待。像这种不费一兵一戈,不伤一草一木即能利天下的东西,不是最妙的法宝吗?大王能得到这两样东西,实乃国人之幸啊!”

宋王听毕,深有感触地对左右的人说:“惠盎的口才真是不简单,没有人能预料他最后要说什么!”

人都有好奇心,所以想要说服对方时,先不要急着切入主题,从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谈起,牵着他的鼻子走,使他由不想听变为想要听,甚至非听不可,这样就能在不知不觉中使他同意你的意见。

诱人入套,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态,故设疑团,调动人的探求欲望,使他落入你预先布置好的陷阱之中从而达到说服、劝导的目的。

极言危害惊其心魄

危言耸听,顾名思义就是故意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将后果描绘得非常可怕,使闻者惊心动魄、幡然悔悟的说服技巧。因为,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对特定的人,你必须夸大事实才能对他造成强烈的震撼,他才能听从你的建议。楚国大夫申无宇的守门奴仆因偷酒被发觉而畏罪潜逃,为了逃避申无宇的追捕,他投靠楚王一跃成为细腰宫守卒。因为越国的法律明文规定:任何人都不准到楚王宫里抓人。那名奴仆自以为有了尚方宝剑,整日嚣张狂妄。可是,没想到申无宇却在楚王不知道的情况下径直到宫里把那位奴仆捉了回来。

楚灵王知道了之后非常气愤,命令申无宇把那个奴仆放出来。

申无宇说:“天上有十个太阳,人分十个等级,上层统治下层,下层侍奉上层,上下互相维系,国家才能安定太平。如今臣下的守门奴仆畏罪潜逃,借王宫之地庇护犯罪之身。如果让他真的得到庇护,那么其他奴仆便会互相效法,盗贼公行,谁还能禁止得了!长此以往,社会不安,大王江山不保啊!所以,臣下才不敢遵奉王命。”

楚灵王细细琢磨了一番,觉得很有道理,便下令处决那个奴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德国于1941年制定的建造几十艘潜水艇的计划很快要成为现实,需要有几千名德国青年来操纵这些出色的新式秘密武器。正当许多青年把当潜水兵作为一种崇高的职业,争先报名参加杜尼兹海军上将的潜水艇部队时,许多地方出现了一种精心设计的传单:潜水艇被画成一个“钢铁棺材”,并写上这样的文字:当潜水兵极其危险,寿命短,长时期同外界隔绝……

同时,英国人在无线电广播中,开办针对德国人的节目,告诉德国人如何假装患某种疾病,可以避免当潜水员。

原来,这是英国海军部一个代号为OP-16-W的秘密部门,针对德国人很容易受到心理攻击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德国进行的一次“心理战”。这样一来,许多青年对当潜水兵产生了恐惧心理,放弃了报名。

由此可见,危言耸听,让对方在心理上受到强烈的震撼,你的说服就会有效果。申无宇直陈楚王这种行为会使法令不行,社会不安,从而江山难保,最终使楚王处决了奴仆,同样,聪明的英国人将潜水艇描绘成可怕的“钢铁棺材”,还会有谁愿去白白送命呢?

战国时,有一个名叫张丑的人在燕国当人质。

这一天,张丑听说燕王想要杀死他,便急忙逃走。很快,他便来到燕国的边境,眼看离自由只有一步之遥了,不料却被燕国边境的巡官抓个正着,巡官以为这下立了大功,决定将张丑送回燕王处报偿。

张丑心想,如果被送回去,肯定是死路一条,必须想办法逃走,思来想去,张丑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张丑对看守他的兵士说:“快去叫你们的头儿,我有话跟他说。”看守连忙前去禀报。不大一会儿,巡官过来了。

张丑神秘地对巡官说:

“你知不知道,你们燕王为何要杀我?”

“不知道。”巡官回答,“为什么?”

张丑故意压低了声音说:

“燕王之所以要杀我,是因为有人说我有很多珠宝,而燕王却想要得到它们。事实上那些珠宝已经没有了,但是燕王不信任我。”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巡官不解。

“如果你现在把我送给燕王的话,他必定还要问我珠宝藏在何处。到时候我就说,你把这些珠宝全吞在肚子里了。到时候……”

张丑故意抬高了声音。

“燕王肯定让你剖腹取珠,你的肚肠将被一寸一寸地割开。”

这时,巡官早已吓得不住地颤抖,赶紧放了张丑,让他逃出燕国。所以,假如跟你交谈的那个人固执己见,盲目自信,志得意满的话,要想使他改变主张,收回成见,转向你所设置的既定目标,就必须充分论述其原有想法或做法的危害,使其猛然警醒,继而听从于你。

说服对手的奥秘

在生活中难免要和别人发生争执和对峙,为了走出困境,就一定要努力说服或征服对手,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适当的策略。高明的做法是:先服其心,再服其力。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件真实的稀罕事:一架美军飞机从战火纷飞的太平洋战场,飞到了群星荟萃的美国好莱坞影城。从飞机上走下来的十几名日军战俘,在美军军官的引导下,尽情地饱览好莱坞风光,观看好莱坞的影片,并与那里的影星会面,享受着和平时期旅游者的乐趣。美军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是为了兑现战场上对日军战俘的一个承诺。

在此前不久,美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攻占了太平洋上被日军占领的一个岛屿。在清扫战场时,发现还有十几个日军士兵藏在一个山洞里,美军即刻向山洞进剿。日军士兵固守在窄小的洞里,死不投降,不停地向洞外美军猛烈射击。

美军向山洞里喊话:“日军士兵,负隅顽抗是绝无出路的,赶快缴枪吧!”喊话得到的回答,是一阵更加猛烈的枪声。

“缴枪不杀,美军实施人道主义,保证优待俘虏。”

日军士兵从小就被灌输效忠天皇的武士道精神,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也宁死不降。不管美军如何喊话,他们都顽强抵抗,死不改悔。

由于山洞很深,洞口窄小,炮轰轰不塌,枪打打不垮。如果硬是往里面冲,就要付出得不偿失的代价;如果长期围困,又会贻误战机。美军实在没想到,竟被十几个残兵败卒弄得焦头烂额,无可奈何。

这时有个美国士兵,就像开玩笑似的向山洞里的日军士兵喊道:“你们只要放下武器,我们就带你们去好莱坞影城旅游!你们可以一睹那些风靡世界的大明星的风采!”

实际上,这个美军士兵的一番话,只不过是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而已。他和许多美军士兵一样,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常常思念着美好的和平生活,特别是回味着坐在豪华舒适的影院里,观看婀娜多姿的好莱坞影星精彩演技的情景,真是令人神往。

同他一起战斗的美国士兵都笑了起来,大家认为这是个地地道道的天大笑话。

出乎美军意料之外的是,这句话居然动摇了日军士兵的抵抗决心,枪声奇迹般地戛然停止了。日军士兵放弃了宁死不降的武士道精神,一个接一个地全部爬出了洞口,乖乖地缴枪投降了。

日军士兵虽然对美国了解不多,但是通过影坛,却非常熟悉好莱坞和那里的影星,做梦都想到好莱坞去旅游。美军的这个承诺对他们来说,真是正中下怀,产生了抵挡不住的诱惑。

美军为了言而有信,果真带着日军俘虏游览了好莱坞影城。

事实胜于雄辩

“事实胜于雄辩。”在聊天讨论中,为了增强说服力,有时可以引证一些典型事例,使其为辩论的主题服务,深化观点,增强辩论力量。

例如,在一次座谈会上,大家就“口才与人才”为题进行着讨论,有位参与者以高超的口才说服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古今中外,有无数的演讲家、雄辩家与口才家能说会道,呼风唤雨,为人民服务,为社稷呐喊,他们扎根于广大民众之中,凭借敏捷的思维,犀利的目光,洞察了历史的真谛后,又驾驭了声遏行云的口语艺术,以一言九鼎之力,演说时慷慨激昂,情真意切;论理时鞭辟入里,直陈要害;争辩时激切锋利,快口如刀;交谈时言词精辟,风趣自如;言笑时幽默睿智,妙语连珠。战国时的苏秦依仗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东方六国,身挂六国帅印,促成合纵抗秦联盟;三国时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终于说服吴主孙权和都督周瑜联刘抗曹,大破曹兵于赤壁;戊戌维新中的梁启超面对国难,大声疾呼,唤起民众,投身革命;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多次在谈判桌上以他那闻名世界的“铁嘴”挫败敌手,捍卫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凭其才能,叱咤风云,横扫欧洲;美国总统罗斯福,运用自己的权利与说服力引导美国人民参加反法西斯的斗争,使美国渡过了战争威胁和经济危机的难关;黑人领导马丁·路德·金以演讲不武器,反对种族隔离主义,获得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无数事实证明,口才能发挥出“改天换地、惊天动地”的巨大作用。这位参与者引证事例,强化论据,言之确凿,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善用数据进行论辩

上海某公司下属一家建筑公司为崇明一家工厂安装厂房。没想到工字梁的钢铸顶端和底端都是虚焊,结果钢铸梁掉了下来,压在一个年仅28岁的年轻人身上,造成高位截瘫。

于是该公司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美国CC公司对该工人进行人身赔偿。CC公司就是与该公司进行钢制厂房交易的美国销售公司。上海D事务所的段祺华本来是CC公司的法律代理,现在他愿意做双方的法律代理人。

当时,对方请了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驻中国办事处的律师做代理。对方律师明明是个中国人,可他说中国工人不值钱,赔10万元人民币就够了。段祺华律师反驳道:“我们看六、七十年代的韩国和日本,他们那时工人的工资与今天的中国是一样的。发展到九十年代的时候,日本建筑工人的工资远远超过美国,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中国也是如此。所以,你不能按照今天的工资水平来赔偿。很简单,1987年这个工人开始工作的时候,每个月60元人民币,今天他拿2000多元。照这个发展速度,你应该赔500万美元才能赶得上。将来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必将超过美国。为什么?这很简单,现在美国每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只有1~2个百分点,我们中国是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上海地区,都在14~15个百分点,过去10年是这样,将来10年还会如此,赶上美国不是太遥远的事情。我是个律师,1988年我的工资是150元人民币,现在我的秘书一个月的工资是3000元,比我当年当律师的时候高20倍。而我现在在上海做律师,你们在座的美国律师收入也未必赶得上我。”这一场舌战,段祺华律师为受伤的中国工人索回了29万美元的赔偿金,为同胞讨回了公道。

段祺华律师在这一场舌战中取胜的关键是:他善于运用“数据语言”来进行论辩。用确认的数据来代替无可辩驳的事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巧用比喻可增加论辩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