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己:如何做一个会说话办事的人
23899500000026

第26章 求人办事的说话资本(4)

张先生原是吉林人,解放战争时,由于兵荒马乱,他跟着父母逃荒到山东,后就在山东定居下来,一家人过着非常贫苦的生活。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张先生一家人为了当地的建设就再没有回吉林。

改革开放以后,张先生以敏锐的思维和大胆的投资,创办了一个工厂,经过几年的奋斗与拼搏,现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佼佼者,个人资产总额已名列全国前五名。张先生虽已成家立业,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家乡,想着家乡的人民,现在年龄也大了,很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想法,但苦于工作太忙,没时间回去。

这时,张先生的家乡为了创办当地特有的产品加工厂,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当地政府千筹万借,才筹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于是就派出王某去找张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王某是政府对外联络办的,为人聪明,善于交际,且很有办法。他看了张先生的详细资料后,就判断张先生这时也很有回家乡投资的意向。因此,在没有任何人员的陪同、也没有准备任何礼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前往山东,并且打包票定会筹到款项。

当张先生听到家乡来人时,欣喜之余也感到有些惊讶,因为久不闻家乡的信息,突然有人来了,该不会是招摇撞骗之人吧!张先生心里不由生起阵阵疑心,但出于礼节,他还是同王某见了面。

王某一见张先生这种神情,知道他还没有完全相信自己。于是他挑起了家乡的话题,只讲家乡新中国成立前及前30年的风貌变化,他那生动的语言,特别是那浓浓的爱乡之情溢于言表,令张先生深受感动,也将他带回了童年及少年时期,想起了那时的家乡、那里的爷爷奶奶,还有邻里亲戚……很显然,张先生记忆深处中的那块思乡领地已被王某揭开了盖头,蕴藏在心中的那份几十年的感情全部流露了出来,欲罢不能。

就这样,经过3个小时的“聊天”,王某对借钱一事只字未提,只是与张先生回忆了家乡的变迁,犹如放电影一般。最后,张先生不但主动提出要为家乡捐款一事,还应允了与家乡合资办厂的要求。

当今时代,利用乡情办事的事例数不胜数。近至一般的人物,远到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只要事业有成者,无不想为家乡做一份贡献,如果掌握并恰当地利用好“老乡关系”,不管是于人于己还是于我们的事业,都是有一定好处的。

利用“酒话“好办事

酒桌是连接陌生人变为挚友的纽带,也是办事的最佳途径。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学会巧妙利用酒桌求人,即使天大的难事,也会化难为易。抗战前夕,蒋介石派他的侍从晏道纲到驻扎在陕西的东北军任参谋长,实际上是去西北当监军,督促“剿共”的。

晏道纲俨然以蒋的化身自居,趾高气扬。对此,东北军将领备觉反感,但又敢怒而不敢言。

在一次晏道纲出席的宴会上,正当大家尽情欢娱、举杯畅饮之际,忽见东北军的一位军长王以哲,连喝两口酒,把酒杯往身后一掷,前仰后合,一副醉态。他推开搀他的人,醉醺醺地说:“不要拉我,让我讲几句话……我们的老家在东北,被日本鬼子占了!我们以为委员长能领导我们打回老家去。我们从东北到华北、华中,这次到了西北,辗转数千里,无非是想实现打回老家去的愿望!谁想,到陕西打仗,损失得不到补充,牺牲的官兵和家属得不到抚恤,阵亡的遗族,流落西安,一点救济都没有。张学良副总司令的处境更让人伤心,他每月的特支费才10万元,还赶不上胡宗南一个师长,真令人悲伤啊!”王以哲说着号啕大哭,满面泪流。在座的东北军将领无不感到悲痛和义愤,而晏道纲坐在席位上十分尴尬,不知所措。

在回家的路上,王以哲突然问随从:“你看我这出戏,唱得怎样?”随从只是吃惊,而后恍然大悟,说:“好,好得很,不但代表我们东北军慷慨陈词,也代表张副总司令倾吐出无法说出的心里话!”

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王以哲并没喝醉,只是借酒撒疯,话是说给晏道纲听的。

他把长期积在东北军官兵心中的郁闷,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前途的担忧,一股脑儿地发泄了出来。

这些话,在国民党统治下,是“犯禁”的,在其他公开场合绝对不敢说。然而,王以哲利用酒席这个特殊的场合,不但说了,而且把对手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酒桌办事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何说好圆场话

需要说圆场的话时,都是处于场“不圆”的状况下,或尴尬难堪,或剑拔弩张,这时只有具备了高超的说话技巧,才能化解这紧张的气氛。

1.化分歧为两面,让双方都满意

清末的陈树屏口才极好,善解纷争。他在江夏当知县时,张之洞在湖北任督抚,谭继询任抚军,张谭两人素来不和。一天,陈树屏宴请张之洞、谭继询等人。当座中谈到江面宽窄时,谭继询说江面宽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却说江面宽是七里三分,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本来轻松的宴会一下子变得异常尴尬。陈树屏知道两位上司是借题发挥,故意争闹。为了不使宴会大煞风景,更为了不得罪两位上司,他说:

“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张督抚是指涨潮而言,而谭抚军是指落潮而言,两位大人都说得对。”

陈树屏巧妙地将江宽分解为两种情况,一宽一窄,让张谭两人的观点在各自的方面都显得正确。张潭两人听了下属这么高明的圆场话,也不好意思争下去了。

有时候,争执双方的观点明显不一致,而且也不能“和稀泥”,这时,如果你能把双方的分歧点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让分歧在各自的方面都显得正确,这必定是一个上乘的好办法。

2.自嘲,融尴尬于幽默中

在一次盛大的招待宴会上,服务生倒酒时,不慎将酒洒到了坐在边上的一位宾客那光亮的秃头上。服务生吓得不知所措,在场人目瞪口呆,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那位宾客却微笑着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

会场的人闻声大笑,尴尬场面立刻打破了。借助自嘲,这位宾客不但解脱了服务生的尴尬,更重要的是维护了自我尊严,而且还展示了自己的大度和机智。

很多社交场合中,当你陷入尴尬境地时,借助自嘲往往能使你从中体面地脱身。自嘲,就是自己嘲讽自己。虽然说每个人都喜欢被人赞美而不喜欢被人嘲讽,但如果懂得自嘲的话,往往会收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效果,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从而由衷地赞美你。

3.善意谎言,营造轻松氛围

一次大学同学聚会,大家都好多年没有见面了,所以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气氛十分热烈。这时有个男士突然对一位女士说:“当年可是你主动追求我的,还记得不?”这虽然不是一句非常得体的话,可在这样的场合下开开玩笑,也无伤大雅。谁知,这位女士心情不好,很是生气地回敬了他:“神经病!谁会追你这样的人哪?也不看看自己是谁!”大家愣住了,场面顿时冷了下来,沉默让人难堪。

这时,小李站起来,搂着这位女士的肩膀,说:“小妹,怎么还跟大学时的脾气一样啊?喜欢谁就说谁是神经病,越喜欢还骂得越起劲儿!对了,你不记得了,那时……”大家一阵嬉笑,又开始聊起大学时的往事,气氛重新活跃起来。至于当时这位女士是不是真的喜欢谁就说谁是神经病,也没有人去较真了。

在交际中,有些人不合时宜地开玩笑,撞在别人的枪口上,免不了尴尬。为了缓解这种局面,我们可以善意地撒点小谎,为对方的玩笑话添加特定的背景资料,从而将玩笑从有利于气氛缓和的角度去解释,最好加上一点幽默的调料或者结合当时的场景说话,为大家营造出轻松的氛围,从而将话题引开。

4.故意曲解替自己解围

美国前总统里根到加拿大访问,每到一处演讲,几乎都听到场外有示威的群众高喊反美口号。对此,陪同在一侧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深感不安,里根却显得十分洒脱,笑着说:

“这种事情在美国时有发生,我想这些人是特意从美国赶到贵国来的。大概是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吧。”

一席话,说得特鲁多舒展了紧皱的眉头。里根作为一国总统出访他国,饱受该国国民的示威抗议,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境遇!但是里根却机智地把这些人曲解为是从美国特地赶到加拿大的,不仅为自己解嘲,而且还安慰了深感不安的特鲁多总理,化解了让双方都难堪的场面。

可见,出现难堪场面的时候,利用曲解的办法可以化解尴尬。这种说话技巧,就是违背客观事实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解释生活中出现的事物或现象,这样,不仅能替自己解围,同时也能为当时和你处于同一场面的其他人解围。

5.旁逸斜出顺着对方的心意

有一个调皮的孩子,大年初一那天,一大早便出门找伙伴玩去了。玩到中午时分,才发现自己头上的新帽子不知什么时候丢了。于是胆战心惊地跑回家去,向母亲汇报了一下大体情况。要是在平时发生这种情况,母亲一定会大声斥责他,可当天是大年初一,不能骂孩子,于是就强忍着没有爆发。这时隔壁的李叔来她家串门,感觉到了这位母亲的火气和孩子的害怕搅和在一起的异样的气氛,一打听,才知道事情的原委。于是笑着说:“孩子的帽子丢了,这是好事啊,不正意味着孩子要‘出头’了吗?今年你一定走好运,有好日子过了。”一席话,说得孩子的母亲转怒为喜,并附和着说:“对,对,孩子从此出头了。”于是大家一阵哈哈大笑,家里又恢复了祥和喜庆的气氛。当双方因为其中一个做错了事,而情绪紧张时,把事情往好的方向解释,顺着对方的心意,往往就能化解紧张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