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己:如何做一个会说话办事的人
23899500000019

第19章 处世中的说话资本(4)

4.自我调侃

小李个子矮小,年近三十还没找到女朋友。一天午休时间,同单位几个爱说长道短的同事在办公室里调侃开了:“他呀,三等残废,现在的女孩哪个能相中他!”“话不能说死了,人家武大郎还娶了潘金莲呢!”“哈哈,如果他能去打篮球,那该多好玩……”正在这时,里面办公室的门开了,走出一个小伙子,正是被大家嘲笑的小李!原来他中午加班,对大家的议论都听到了。一时间,双方都十分尴尬。只见小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嘻嘻地说:“是啊,我当不了篮球运动员了,可是论打羽毛球你们谁是我的对手?下象棋,全公司谁下得过我?苏联第一个宇航员,千挑万选,还专门挑了个矮个子加加林,高个子还不行呢!再说了,哪天天塌下来,还有你们高个子替我顶着呢……”

小李的一席话,使自己也使对方走出了尴尬,大家说着笑着,还有人拍胸脯说一定要给这么优秀的小李介绍女朋友呢。

这里,针对别人说的对自己不利的话,小李发表了一番不卑不亢的自我调侃,不仅是对同事们嘲笑的含蓄回击,而且是对自己能力和人格的肯定,话中闪着大度、自信与自尊的光芒,让人不得不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5.改弦换调

1966年,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从美国回台湾定居。同年6月,台北某学院举行毕业典礼,特邀林语堂参加,并请他作即兴演讲。安排在林语堂之前的几位颇有身份的演讲者,发表了冗长乏味的演讲,台下学生已是昏昏欲睡。林语堂发言时,他抬腕看了看手表,已经到十一点半,该是吃饭的时间了。怎么办?前面几位给他留下的尴尬场面该如何收拾?

只见他快步走上讲台,仅说了一句话:

“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

说完就结束了演讲。大家先是一愣,几秒钟后,会场上“哗”地响起一片笑声,随后是一片最热烈的掌声。第二天台北的各大报纸都出现了“幽默大师名不虚传”的消息。

在别人的发言时间过长给林语堂造成不利时,他没有坚持原来的演讲稿,而是随机应变,临时改弦换调,给听众带来意想不到的幽默和惊喜,化尴尬局面为有利场面。

借助环境转移话题

转移话题可以是为了吸引对方的兴趣,也可以是为自己免受尴尬。转换后的话题力求生动、幽默,引人入胜。

梁晓声是知青出身的青年作家。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如《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也经常到国外访问。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

采访的记者是一位四十多岁、老练机智的英国人。采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记者将摄像机停了下来,走到梁晓声面前说:“下一个问题,希望你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

梁晓声点头认可。

随着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的录音话筒立刻就伸到梁晓声嘴边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的青年作家,那么,我想请教你,梁先生,在你或是你这一代作家看来,‘文化大革命是好是坏?”梁晓声一怔,未料到对方的提问会如此刁钻,分明是想“诓”人上当。他灵机一动,迅速转移话题,立即反问道:“先生,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自然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好还是坏呢?”回答如此巧妙!英国记者不由得暗暗佩服。后来,英国的这家电视台在播放这期节目时,只好将这一段对话“掐”掉。

在社交场合,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境况,就如上面提到的这个故事,如果梁晓声按照那位英国记者设计的思路去想问题,回答问题,无论他回答什么都会落入英国人设计的圈套。此时,就需要人们有非凡的反应能力,最好能够借助周围的环境,迅速转移话题,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尴尬。1961年5月,外交部长陈毅元帅率中国代表团赴日内瓦,参加解决老挝问题的14国外长扩大会议。

会后,美国代表哈里曼偕夫人在加拿大代表朗宁的陪同下,来到陈毅元帅的桌前。朗宁不怀好意地对陈老总说:“陈元帅,这位是哈里曼夫人,要和您握握手,不知您同意不同意?”陈老总礼貌地站起来,坦然自若地说:“这有什么,当然可以了,难道你们美国人的手不是肉长的吗?”哈里曼夫人把话接过去说道:

“你每次发言我都来聆听,而且我发现从远处看你很漂亮。但是,现在从近处看,我觉得,你更漂亮。”

这句美国式的恭维,让陈老总感到极不适应,不过他马上便回敬一句:“十分感谢。不过,我敢肯定你们的肯尼迪先生就不会这样评价我!”一句玩笑使陈毅轻松摆脱尴尬,同时也显得潇洒自若。

汉章帝时,有一位志士叫第五轮,深受章帝信任,便让他做了司空,职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由于第五轮为人正直,奉公守法,尽职尽责,深得人们爱戴。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一些人。

一次,在面君的时候,有人当众问第五轮:

“你有没有私心?”

这句话实乃是绵里藏刀,无论他怎样回答,都会对他不利。

于是,第五轮不慌不忙。从容答道:

“过去,有一个人有求于我,便要送给我一匹千里马,但是被我拒绝了。此后,每当朝廷让我三公选荐人才的时候,我心里总是想到这个人,不过,我始终没有举荐他。

我哥哥的儿子病了,我一天探望十次,回到家躺下就睡了。我儿子生病了,虽然我不去探望他,可是,却一整夜的睡不着觉。这样看来,我还是有私心的。”

这样巧妙的回答,不得不让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1981年,白宫得到里根遇刺的消息后,总统办公厅一片慌乱,不知所措。富有经验的国务卿黑格出来维持局面。黑格曾任美国驻欧洲部队总司令,脱下军装后,又当上了国务卿,一向以果断、稳重而闻名。但他听到里根遇刺的消息后,也大为吃惊,慌了手脚,甚至还闹出了个笑话。

当时,美国人最为关注的事莫过于总统遇刺的消息了。所以,各大媒体纷纷打探消息,以期提高自己报纸的发行量。

一次,一名记者问黑格:

“国务卿先生,总统是否已经中弹?”

黑格回答:“无可奉告。”

记者又问:“目前谁主持白宫的工作?”

黑格答道:“根据宪法规定,总统之后是副总统和国务卿,现在副总统不在华盛顿,所以由我主持。”

这一回答引起了轩然大波,记者们议论纷纷,另一记者马上又问:“国务卿先生,美国宪法是不是修改了?我记得美国宪法上写明总统、副总统之后,是众议院院长和参议院院长,而不是你国务卿先生。”黑格听后明白是自己失言,急中生智反问道:“请问在两院院长之后又是谁呢?他们现在都不在白宫现场,当然应该由我来主持了。刚才为了节约时间,仅仅是少说了一句话而已嘛。”

几句话便自圆其说,为自己解了围。

运用话题转换的说服技巧,换题才是关键,所转换的话题一定要和自己不便回答的问题有某种联系。这就要求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当然,应变能力是靠不断的实践培养出来的,但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平时多加锻炼,必然会有所收获。

同时,话题转换还可以运用在其他场合,比如对方对你所讲的话题不感兴趣,没有耐心时,你可先放下正题不谈,而从他感兴趣的问题下手,等他进入状态后,再将话题转移回来,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语惊醒执迷不悟的人

那些执迷不悟的人,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错误想法,关键的心结不打开,就不可能走出思想的误区。这时,如果能一针见血,切中对方的要害,往往能起到醍醐灌顶之效。

1.当头棒喝反向刺激

一个高二女生受不良风气影响有了早恋倾向,和同班一个男生频繁约会,上课时也心不在焉,以至于成绩大幅滑坡,班主任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为什么不认真学习,她回答:

“没心思学。”

班主任听后厉声呵斥道:

“你那心思都干什么去了?你为什么就这样执迷不悟?告诉你,中学生不允许谈情说爱。再过一年,你就后悔莫及了,他考上了重点大学,就决不会跟你来往了——因为你太浅薄、太虚浮、太目光短浅了!”

那女生一听这么严厉的话,眼泪就扑簌簌流了下来,眼里满是对老师的忌恨,但心里却受了极大的震动。待她哭完,班主任又温和地说:“对不起,我刚才的话可能不够礼貌,其实我只是出于无奈,是害怕你堕落到那种地步啊!”

那女生终于领会了班主任初而严厉继而温和的真实用意,因此,一面接受了老师的道歉,一面痛下了洗刷“浅薄”的决心。

生活中一些执迷不悟的人,成天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浑浑噩噩,糊里糊涂。这时,要惊醒他们,可以采取像这位班主任一样“当头棒喝,反向刺激”的方法,给对方强烈的心理刺激,促使他深刻反思自己。当然,反向刺激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正面引导,所以,最好能在对方有所触动后,再对自己刚才言语的率直加以道歉,让对方恢复心理上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说服效果。

2.疑惑对方迂回出击

战国时的靖郭君是齐国的贵族,很受齐王重用,在国内很有权势。后来他与齐王有了矛盾,担心有朝一日会与齐王闹翻,于是,他打算在自己的封邑四周筑起城墙,以防止齐王的进攻。这一举措显然是不明智的,以一个家族的力量与强大的齐王相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筑起高高的城墙,不仅挡不住齐王,反而会使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因此,门客们纷纷劝阻,无奈靖郭君非常固执,不但不听,还下令守门的人不得为说客通报。

正当众人束手无策时,一个齐国人自告奋勇,上门求见,他向靖郭君保证见面时只说三个字,多一个愿受烹刑。由于他许诺的条件十分奇特,靖郭君总算同意了他求见的要求。进门之后,他十分严肃地凝视着靖郭君,看了很长时间,然后,缓缓吐出三个字:

“海、大、鱼。”

说完,转身就走。靖郭君听了大惑不解,忙叫住他追问,那人却不肯多说,直到靖郭君声明前面的约定作废时,他才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先生没看见海里的大鱼吗?何其逍遥自在!鱼网捕不住它,鱼钩钓不住它。然而,一旦离开大海,在沙滩上搁了浅,就连小小的蝼蚁也能群起而攻之,把它当作腹中之食。如今,齐国就是您的大海,若有齐王的宠信,您何需筑墙?如果失去齐王的支持,即使把城墙筑得再高,又有何用?”

靖郭君听了恍然大悟,就此放弃了筑城的计划。

这位说客首先使用“海、鱼”三个字激起了靖郭君的好奇心。按照常理,谈话时话语应该围绕特定的话题展开。“海大鱼”三字,从字面上看,和当时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筑墙没有丝毫联系。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话,不能不使靖郭君好奇心大起,这时主客之势在无形中发生了转换。本来是靖郭君摆开架势,严阵以待,准备拒谏。现在却是放下架子,好言安抚,虚心求谏。然后,这个齐国人采用迂回出击的战术。尽管靖郭君有了求谏的表示,但说客并不急于谈论筑城之事。因为“筑城”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过早触及这个话题没准又会唤醒靖郭君的戒备心理,使他重新回到原来那种封闭的状态中去。所以,这位老练的说客开始时仍是若即若离地大说“海”和“大鱼”的故事,直到他把“大鱼”对“海”的依存关系表述清楚,并明晰地描述了鱼失去大海后为蝼蚁所食的残酷景象时,才画龙点睛地道出寓言的真意所在。这对靖郭君来说,不啻是醍醐灌顶,幡然醒悟,马上放弃筑城的计划。

3.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汉代著名的丞相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的大片空地让出给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专供皇室游玩嬉戏和打猎消遣的园林。刘邦一听萧何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肯定是接受了百姓和商人的钱财,才公然替他们说话办事。于是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那时,廷尉是专门为皇帝办案子的部门,只要皇帝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员就不惜动用大刑使犯人认罪,以讨好皇上。因此,如果把萧何交给廷尉处理,那么肯定要屈打成招。可这时的刘邦非常固执,谁的规劝都听不进去。

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位侍卫官上前说:

“陛下是否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黥布谋反,陛下亲自带兵东征的时候?那几年,只有丞相一人驻守关中,关中百姓又非常爱戴丞相,如果丞相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就不会是陛下的了。丞相不在那个时候去为自己谋大利,难道还会在这个时候去贪百姓与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一席话,击中了要害,刘邦深受触动,终于醒悟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忠心,非常惭愧,于是立即下令赦免萧何,官复原职。

承诺可以拯救生命

言必行,行必果,可体会到真实的自我价值。反之,游戏人间,碌碌无为,这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呢?

1989年,一次8.2级的地震几乎铲平这座城市,在不到4分钟的短短时间里,3万人以上因此丧生!

在一阵破坏与混乱之中,有位父亲将他的妻子安全地安置好了以后,跑到他儿子就读的学校,迎面触目所见,却是被夷为平地的校园。

看到这令人伤心的一幕,他想起了曾经对儿子所作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至此,父亲热泪满眶。面对看起来是如此绝望的瓦砾堆,父亲的脑中仍记着他对儿子的诺言。

他开始努力回想儿子每天早上上学必经之路,终于记起儿子的教室应该就在那幢建筑物,他跑到那儿,开始在碎石砾中挖掘搜寻儿子的下落。当父亲正在挖掘时,其他悲伤的学生家长赶到现场,悲伤纷乱地叫着:“我的儿子呀!”“我的女儿!”有些好意的家长试着把这位父亲劝离现场,告诉他“一切都太迟了!”“无济于事的”,“算了吧。”等等,面对这种劝告,这位父亲只是一一回答他们:“你们要帮助我吗?”然后依然继续进行挖掘工作,一瓦一砾地寻找他的儿子。

不久,消防队队长出现了,也试着把这位父亲劝走,对他说:“火灾频传,处处随时可能发生爆炸,你留在这里太危险了,这边的事我们会处理,你快点回家吧。”而父亲却仍然回答着:“你们要帮助我吗?”

警察也赶到现场,同样让父亲离开。这位父亲依旧回答:“你们要帮助我吗?”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帮助他。

只为了要知道亲爱的儿子是生是死,父亲独自一人鼓起勇气,继续进行他的工作。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挖掘的工作持续了38小时之后,父亲推开了一块大石头,听到了儿子的声音。父亲尖叫着:“阿曼。”

他听到了回音:“爸爸吗?是我,爸,我告诉其他的小朋友说,如果你活着,你会来救我的。如果我能获救,他们也获救了。你答应过我的‘不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会在我身边’,你做到了,爸!”

“你那里的情况怎样?”父亲问。

“我们班有33个人,其中只有14个人活着。爸,我们好害怕,又渴又饿,谢天谢地,你在这儿。教室倒塌时,刚好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洞,救了我们。”“快出来吧!儿子!”

“不,爸,让其他小朋友走出去吧!因为我知道你会接我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都会在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