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免疫养生
23886300000032

第32章 医学方法,为免疫助“力”(5)

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灶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选用此法。

2.间接灸

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临床上常采用的间隔灸法有以下几种:

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住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灶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3.艾卷灸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等。

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耀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旋转施灸。

杨力谈养生:

艾灸法的禁忌症

艾灸法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也有其特殊的禁忌证: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症,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点穴疗法

点穴疗法是指既不用药物,又不用工具,仅凭双手在患者的体表穴位上,运用一定的手法,就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方法。点穴的手法分为平揉法、压放法、皮肤点打法、经络循按法、五行联用法等五种基本手法。此外,还有头部推运法、背部循压法、四肢摇运法等及其他辅助手法。下面简要的介绍五种点穴法的操作手法及作用等。

(1)平揉法。

平揉法的操作方法是:术者的中指端点在患者的穴位上,继从拇指端抵中指内侧第一指关节,再以食指与无名指紧压中指第一指关节的外侧,以作辅助中指之势,便于中指的操作。然后,用中指端在穴位上,作圆卷形的平揉,含有按、摩两者之意。因而,揉的指端面,应陷入穴位皮肤之下,这样揉动,就可以不离开皮肤。平揉1个圆圈为1次,一般以50~100次为标准。而次数的增减,应随着病情来决定。手法的轻重,要根据病人体质的肥瘦、病情的新久而定。体质瘦弱和病情长者,用轻手法;体质肥壮和新病者,用重手法。但有时肥壮者也有用轻手法,瘦弱者也有用重手法。这样的变化方法,是根据疾病的特殊情况而灵活决定的。

平揉法主要侧重于“揉”。“揉”是按摩的动作,是“按劲”和“摩劲”两者互相结合的动作。平揉法具有调节阴阳的作用,总的来说,平揉是调节阴阳不平衡现象,能补虚,能泻实,可升,可降,消积,除满,具有推陈致新等作用。平揉法的揉转,虽然是在穴位上操作,但由于连续平揉的刺激,在穴位组织中,也引起酸麻或酸困等感觉,能使穴位组织发生变化,引起生理上的机能调节,而发生抵抗疾病的作用。同时,在揉的动作上,不论速度的快慢,都会直接地促进血液的循环。根据血液循环在人体组织的生理关系,这一手法,在整个点穴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手法配合上,常与压放法配合使用,与其他手法也可配合。在操作上,单手中指可以揉,双手中指也可以揉;向左平揉也可,向右平揉也可,以术者手顺为是。如果对于某一种病不见效或收效不大时,即可选用平揉补泻方法。

(2)压放法。

压放法是在穴位上进行的一种手法,“压”是向下压位,“放”是往上放开,互相对立,又互相结合的动作。

压放法的操作方法是:在平揉法操作完毕时,仍以中指端在原穴位上,向着穴位的深部下压,使指端在穴位的皮肤水平之下,压下即放,放后再压,一压一放为1次,一般以50~100次为标准。其次数的增减,仍须结合病情来决定。

压放法中的压是压迫穴位的组织,使他收缩、抑制,趋向于静止状态。放是把压迫的穴位放开,使它扩张、兴奋,趋向于活动状态。压放法在临床应用上和平揉法一样的重要。在操作上也须结合患者体质的强弱、胖瘦,保持适当的轻、重手法。按照病情的轻重,及得病时期的久暂,掌握压与放的速度。压的深或浅,与压的轻或重有关系。而压的轻、或是压的重,又与经穴的部位有关系。因此,压放在应用上,要联系到各方面,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皮肤点打法。

皮肤点打法,是在患者的体表穴位上进行点打,可以引起局部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使穴位周围发生微红微热。这种微红微热现象持续时间不久,就逐渐消散,这就是毛细血管的收缩过程。由于局部皮肤毛细血管经过点打后的扩张转为收缩,很显然给穴位外层组织,增加了力量,代偿了循环,对生理机能起到强壮性作用。

皮肤点打法的操作方法是:皮肤点打法,仍是以中指端进行操作,先把中指提起,离开皮肤约3~6厘米远,再将中指端对准穴位中心,向下点打。在点打的时候,要把劲提位,似有弹性。这样,点打的指力,点在皮肤表层,不致使打的重要不平衡。一打一提为1次。点打的次数,仍以100次为标准。而点打的轻重,同样要依据病情来决定。至于点打的速度,一般点打都是快手法。因为快了能够产生热,这就相当于艾灸的作用了。

皮肤点打法能够强壮机能,对于虚弱症极为有效。如小儿麻痹症,每个穴位都不可缺少点打法。皮肤点打法的重点,主要在皮肤的表层,因而,对一般风寒感冒等病症,效验颇佳。对皮肤瘙痒,收效更为显着。总之,皮肤点打法常与前两种手法配合并用。但对一般皮肤病和尊麻疹等可以单独使用。对湿疹需要配合平揉手法。热性病少用,便秘者禁忌。

(4)经络循按法。

循按法由于在经络的范围内操作,可直接促进气血的循环。同时,由于补泻的不同,还可改变气血在经络中的来去状况。这样,就更能发挥前面几种手法的补泻作用。循按在配合上,则是辅助性质。如单用循按,则亦有通经络、活气血、止疼痛、治麻木等之效验。因为循按中,有兴奋手法,也有抑制手法。由于手法轻、重、快、慢的不同,还可使用平揉、压放两种手法的性能有所改变。如手法操作慢而重,就能把兴奋性的作用,变为抑制性。反之,手法操作快而轻,也可把抑制性作用,变成兴奋性。这是因为兴奋的对立面是抑制,兴奋减弱了就会变为抑制的。

经络循按法的操作方法:循按法是以中指或拇指,在点过的经穴和它的经络线上或揉、或压、或点,往返的进行为之循按。例如,合谷为大肠经穴,为了加强本经的作用,就在合谷穴至骨髃穴之间,选择数穴,往返的揉、或压、或点。另外,有经络循推补泻以及循按辅助手法,搓捻、压按、摩擦等法,以便临床酌情配合选用。

循按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依据经络分布和循行的关系,一般用于风湿性疼痛和麻痹性机能障碍。在操作的次数与部位方面,须根据患者的病情范围,进行局部性循按,或全身性循按,以5~8次或更多一些的适宜。手法的配合,须结合病情来选择,并不是把全部循按法都用上。循按法的轻、重、快、慢,也须根据患者病势轻重及新久,并结合体质强弱和胖瘦,灵活掌握,自可达到循按预期之效。

(5)五行联用法。

五行联用法的名称:皮肤点打、筋振颤、骨压放、血脉摩推、肌肉左右揉。因为这五种手法是配合五个俞穴连续操作,所以,称为五行联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