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讲人体营养调节
23885700000010

第10章 时尚药膳:药与食巧妙烹调产物(1)

健康快车:

食物同时也是药物,一样能够防治疾病,而且食物的副作用小,因为有许多常见的食物都可以延年益寿。因此在这个和平健康的年代,合理的利用药膳进行养生保健便是很理想的长寿之道。

药食同源话药膳

烹调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老悠久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从古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享誉中外,世人皆知。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结合制成的。药食与烹调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就是药膳,也就是将厨师的烹调技艺用于药膳的制作。如何结合得当,行之有效,就看采用的制作方法与指导思想是否正确。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药膳制作方法,既继承了前人和民间的制作方法,又总结了近年来新型制作工艺,从性味、功效及色、香、味、形等多方面研究而制定的。

药膳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膳无论在药物和食物的配伍组方上,还是在临床施膳等方面,均是在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药膳按照中药的性味功能与相适宜的食物配伍,调配而成的,可以适应人体脏腑阴阳偏颇、气血盛衰、寒热虚实等各种情况。各种类型的药膳,可以分别满足人们防治疾病、调补虚损、增强体质、缓减衰老、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需求。由于药膳是一种膳食,须经精心制作,祛除某些药物或食物的不良气味,以使药膳气香、味美,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吸收,使服用者感到适口而乐于接受。

中医学在分析病机,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的过程中,以理、法、方、药贯穿始终,“组药有方,方必依法,定法有理,理性有据”是中医学在诊治每一个疾病时所遵从的原则。用药治疗如此,辨证施膳也是如此。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确立治则与治法,针对具体证型,依据药物和食物的性能进行选择,调配、组合成药膳方,运用药食性味之偏来矫正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之偏,使之恢复平衡,或增强脏腑功能。如临床见到手足心热、心烦、口干、便秘、失眠、盗汗、心悸、舌红、少苔、脉数,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其证属阴虚,病位在心,可诊为心阴虚,因而确立“滋养心阴,安神定志”之治法,除选用相应的药物外,配以“滋养阴液,安神宁心”的食品。

“饮食”与“药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饮食好比一件朴素的衣服,而药物好比衣服上的精美饰品。食物所不能及者,药物能弥补其不足之处,药物之单调腥腻之处食物能加以掩护,犹如朴素的衣服配上精美的饰品更能显示衣服的华丽。

因此,合理、正确地选择饮食与药物调补,各自扬长避短,增强个人体质,预防或治疗疾病,是共同维护人体健康所必需的。

现代药膳的平衡原则

饮食要多样化

各种成分要平衡在日常的生活中,膳食的种类有多种多样,所含的营养成分各不相同,

其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酸性和碱性物质亦不相同,故只有科学地调配膳食,才能使人体得到各种所需的营养,并能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以满足生命活动和机体健康的需要。

三餐搭配合理

别小看这“一日三餐”,它不仅是人们为了生存而每日务必完成的进食任务,更主要的是它还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长寿。故“一日三餐”历来是养生学所重视的内容之一。三餐合理是指每日早、中、晚三餐分配要适应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一般情况下,还是应该提倡“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早饭宜好

早餐应该以质量为主,而不是以数量为主。早餐的营养价值宜高一些,其所摄取的营养量应占一天所需要的整个营养量的1/3以上。

午饭宜饱

午餐也很重要,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白天能量消耗较大,故应利用午餐机会加以及时补充,为下午继续活动奠定基础。午饭宜饱,是指中餐要保证一定的量,同时也应兼顾膳食的营养。

晚饭宜少

晚饭宜少,是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的,他在《枕上歌》中提出了“晚饭莫教足”的观点,一直为人们所遵循。在当时提出晚饭宜少是很有道理的,这一生活准则也同样适合于现今习惯于早睡的人。

素、野、粗、杂吃素

过多食肉是心脑血管病、癌症日糖尿病等致病的诱因,一些发达国家肉、蛋类食品被冷落,以土豆为主的蔬菜和富含纤维素、有防癌作用的食品走俏,认为吃素可以延年益寿,但也不要像素食者那样只吃素食,那就和均衡的膳食相违背了。吃野,符合“饮食回归自然”之说。野菜、野果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颇受人们欢迎,而野味中昆虫风靡世界。吃粗,粗粮成分对人体有益,因而细粮在价格上反而高不过粗粮了。饮食要粗细搭配,会长寿少病。吃杂,也就是所谓的食物多样化,从多种食物中摄食到互补营养,才能做到营养的合理而均衡。不少独生子女偏食,对健康不利。

美食营养可口,色、香、味俱全现代人的饮食观念是:食物补品必须具备良好的营养价值,满足人们健康长寿的需要,同时还要口感良好,久吃不腻,选料精良,经过烹调更要使色、香、味俱全,使食者在视觉上、嗅觉上、味觉上得到一定的兴奋,从而促进食欲和消化能力,增强饮食的内在质量,提高饮食文明的层次。

先喝汤后吃饭

有益健康,且喝水要适度传统观念认为,先喝汤冲淡胃液,不利于食物消化。新观点则认为,在空腹的情祝下,先喝汤可减轻硬食物对胃的压力与刺激,对胃起到保护作用。无怪乎广州人入席时先上汤,一人一小碗,然后再上饭菜。成人通常除每天从食物中摄取自然水分300毫升外,仍需要补充水分1200毫升左右(重体力劳动者需按消耗量进行补充),而多数人认为喝水喝得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点,水是人体的重要成分,但必须维持相对的稳定。过多的水分不仅使人体内的电解质代谢失衡,食欲下降,严重者饮水过多可使水渗入细胞内,引起细胞肿胀,发生水中毒。所以部分“一杯茶,一张报纸”的办公室“白领”,切忌饮水过多。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食物污染、磁场破坏等环境污染,已经非常明显、非常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科技发展、工业生产为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灾难。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健康,不受化学、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野生蔬菜、绿色天然药物等越来越受大众欢迎。这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然成为一种潮流,被更多的人接受和采纳。

药物调补的时机

平时调补,预防为主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平时我们没有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和征兆,并不代表我们处于完全健康状态,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近年来亚健康状态已经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平时就应该重视饮食结构的科学合理,加强营养,适当调补,增强体质,积极预防。一旦病邪来临,强健的身体自然能够抵御。如果我们平时也像“非典”时期一样的注重公共卫生,注重个人卫生,注重个人生活起居、营养调补,积极预防,那我们也就不会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我们就能在一种安详、平和、自然、舒适的状态中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也就能在疾病面前泰然处之。所以,平时就应从最基本的“吃”做起,根据季节、气候、地域、环境、职业、体质、身体变化情况等着手调补,构筑自己的健康基石。

虚时进补,及时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