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精明人说话的150个小绝招
23884800000009

第9章

这样关心一桩小事情,正是罗斯福总统的特点之一。无论什么时候,当他经过我们屋子外面……有时并没有看到我们,我们仍可听到“嗨……爱默士!”“嗨……安妮!”那亲切的问候声。

像这样一位主人,怎么不使佣人们喜爱?谁能不喜欢他呢?

有一天罗斯福进白宫去见塔夫特总统,正值塔夫特总统和夫人外出。老罗斯福是真诚的喜欢那些下人,他对白宫里所有的旧役佣人,甚至做杂务的女仆,都叫名字问好。“亚切?白德”曾经这样说过:

“他看到厨房里女佣人爱丽丝的时候,便询问她是不是还在做玉蜀黍的面包。爱丽丝告诉他,有时候做那种面包,那是为了佣人们吃的,楼上他们都不吃了。

罗斯福听了大声说:‘那是他们没有口福,等我见到总统,就把这件事告诉他。’

爱丽丝拿了一块玉蜀黍面包给罗斯福,他边走边吃走向办公室,经过园丁、工友旁边,向他们每一位亲切地打着招呼……”

罗斯斯福和他们每一位亲切地招呼谈话,就像他做总统时一样……有个老佣人,眼里含着泪水说:“这是我这么多年以来最快乐的一天。”

哈佛大学校长依利亚博士,对别人的问题,有深刻的关心和兴趣,所以他会受到学校里每一个师生的爱戴。

有一天,有个大学一年级学生“克利顿”,到校长室借用“清寒学生贷款”五千元。后来那个克列顿这样说:

“我拿到钱后,心里非常感激,正要走出办公室时,依利亚校长把我叫住,说:‘你请坐一会儿……听说你在宿舍里亲手做饭吃,如果你吃得适宜、充足,我并不以为那对你有不好的地方,我过去在大学时,也这样做过……’我听来感到很意外,他接着说:‘你有没有做过肉饼,如果把它弄得又烂又熟的话,那是一道很可口的菜,过去我就喜欢吃这个菜。’他并详详细细的说出肉饼的做法。”

凡此种种,只要你真诚的关心别人,哪怕只是言语方面的,也足以让你赢得别人的爱戴。那么,千万不要吝啬对别人说出你的关心。

40、直言是利刀,伤人还伤己

直言是利刀,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婉言是春风,抚平别人也安慰自己。

某甲是一公司的职员,他的心地是公认的“好”,可是一直升不了职;和他同年龄、同时进公司的同事不是外调独当一面,就是成了他的顶头上司。另外,别人虽然都称赞他“好”,但他的朋友并不多,不但下了班没有“应酬”,在公司里也常独来独往,好像不太受欢迎的样子……

论实力,观察力和分析力,某甲都还不错,问题就出在,他说话太直了,总是直言直语,不加修饰,于是直接、间接地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

其实“直言直语”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它还是人性中一种很可爱、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质,因为只有这种直言直语的人,才能让是非得以分明,让正义邪恶得以分明,让美和丑得以分明,让人的优缺点得以分明。然而,“直言直语”却是有这种性格的人的致命伤,原因有很多。

有的时候喜欢“直言直语”的人说话只看到现象或问题,也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不去考虑旁人的立场、观念、性格。这些人的话有可能一派胡言,但也有可能鞭辟入里;一派胡言的“直言直语”,对方明知,但碍于情面,又不好当面指出,只好把这些都闷在心里。鞭辟入里的直言直语因为直指核心,当事人只好采取自我防卫的措施,若招架不住,恐怕就怀恨在心了。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有可能让人受不了,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阻碍,别人宁可离你远远的,那就想办法把你赶得远远的,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

喜欢直言直语的人一般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的爆发力杀伤力也很强,所以这种人也时常会被别人利用,例如:鼓动你去揭发某事的不法,去攻击某人的不公。不管成效如何,这种人总要成为牺牲品,因为成效好,鼓动你的人坐享战果,你分享不到多少;而且你还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成为他人的报复对象。

所以,直言直语是一把伤人又伤己的双面利刃,而不是劈荆斩棘的“开山刀”,有这种直言直语个性的人应深思,并且从以下这两个方面加以纠正:

(1)对人方面,少直言指陈他人处事的不当,或纠正他人性格上的弱点,这不会被认作“爱之深,责之切”,而会被看作故意和他过意不去;而且,你的直言直语很难深入他人的内心,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堡垒,“自我”便缩藏在里面,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他从堡垒里揪出来,试想一下,这样别人会高兴吗?

(2)对事方面,少去批评其中的不当,事是人计划的、人做的,因此批评“事”的同时也就批评了人,所谓“对事不对人”,这只是“障耳法”。除非你力量大,地位高,否则直言直语只会给自己招来一大堆麻烦。如果能改变事实,则这麻烦倒还值得,如果不能,还是闭上嘴巴吧!如果非讲不可,最好只是迂回地讲,点到为止地讲,如果没人要听,那是他们的事。

41、人话鬼话都要说得潇洒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管人话鬼话,什么话都要说成潇洒话。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一般是用来批评别人的油滑、投机、不诚恳的,可以说是一句骂人的坏话。

若想成为一个精明人就要你重新看待这句话。

“见人说人话”,就可以和“人”沟通。

“见鬼说鬼话”,就可以和“鬼”沟通。

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那么就不通了。

所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沟通”的秘诀,也是和人相处、交朋友、给人好印象、了解对方的秘诀,这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怎么能算是油滑、投机、不诚恳呢?  这句话也就是说:和对方交谈时,应尽量使用对方能够认同的语言,并说对方熟悉、关心的话题。

比如说,和南部的欧吉桑说话,最好用台语,和客家人说话,最好用客家话……说得不道地没关系,只要你说了,便能获得他们对你的认同。在话题方面,比如你和有小孩的女性说话,可说说孩子教育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贸易公司职员说话,可说说景气问题……说得不深入没关系,只要你开口了,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告诉你很多关于他自己和工作上的事情,如果你还善于引导,他恐怕连心事都要掏出来了。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人际关系上是很有用的一招,它的厉害在于抓住了人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弱点,在言语上让对方的获得自我满足,对方的防卫意识便会松软下来,并且把你对他的客套、亲切,当成你对他的关心,于是就对你产生好感。结果是,你了解他已有三四分,他对你却还一无所知。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不一定会和对方建立亲密的关系,但绝对是接近对方,和对方建立初步关系的好方法,如果你能这么做,那么保证你受益无穷。

不过,“人话、鬼话”是需要学习训练的,也就是说,你要:

(1)训练自己和人交往时,多谈“您”,而少谈“我”;如果你喜欢谈“我”,那么你就很容易把别人对你的客套当成关心。

(2)多了解各种行业的特色和动态,学习不同族群的语言,了解多了,自然能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什么人都可以交往了。

42、精明人的真经:少说多听常点头

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就是会说话的人。关键是要会听,必要时,闭起嘴巴只需点头就可以了,这样,反而能把话“说”得圆满。

一个年轻人准备只身出去闯天下,临行前,他的父亲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多听少说常点头”。

这位父亲真可谓是一个精明人,“多听少说常点头”,真是待人处事成功的“润滑剂”。

事实上,这句话这面的意思相当浅白,不用解释也能看懂,但这么做究竟有什么益处,可不是人人能懂。

“多听”,就是多听别人说,听别人的做事经验,听别人的人际恩怨,听别人话语透露出来的有关周围环境的讯息……你多听,别人就会因为你“多听”而多说,他说得越多,你从中得至的知识讯息也就越多。

“少说”,能多听,自然就会少说。少说不但可以“引导”对方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内心秘密,更可以避免因为说错话,得罪别人。少说,你就成为了一个静观其变旁观者,对于其中的一切变化,都尽在你的掌握之中了,你也就更能随机应变。

“常点头”,这并不是要你做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在群体中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说,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的专注,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无关紧要的事,不必坚持己见,多点头迎合,并且配合,这样子人人会当你是好朋友,那么,接下来的路也就会变得畅通无阻了。

“多听少说常点头”的原理就在于顺着客观环境,避免凸出自己,为的就是降低别人对你可能造成的伤害。

“多听少说常点头”这个原则适合于人一生中任何一个阶段。初出社会“多听少说常点头”是学习;到了中年,事业呈现往上的态势,“多听少说常点头”则可减少阻力;而在老年时期,事实上,老年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如缄默养气,并且多“点头”,鼓励年轻人,否则就很难获得别人的尊重,成为倚老卖老的老家伙了。

43、不要一下子把心掏出来

不要把心一下子就掏出来,这和修养、道德无关,而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的。

和人初见面,或才见过几次面,就算你觉得这个人不错,而你也喜欢他,也不该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来。

尤其是对自己还不了解的人,无论说话或作为,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厢情愿。

告诉你不要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并不是说你要做个虚伪、城府深沉的人;而是人性复杂,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给对方,用心和他交往,那么就有可能“受伤”。

把心掏出来,这代表你的真诚和热情,但见你把心掏出来,他也把心掏出来的人不太多,而且也有掏的是“假心”的人。若这种人又别有居心,刚好利用了你的弱点;好比薄情郎对痴情女一般,那么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会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中。

也有一种人,你把心掏出来给他,他反而不会尊重你,把你看轻了。有些人就是有这种劣根性,你对他冷淡一些,他反而敬你又怕你,换句话说,对这种人来说,太容易得到的感情,他是不会去珍惜的,那么你的付出不是很不值得吗?  另外还有一种状况,你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如果对方是个谨慎的人,那么你反会吓着了他,因为他怀疑你这么坦城是另有目的,如果是这样,你不是弄巧成拙,也弄坏了有可能发展的情谊。

此外,你把心掏给人家,结果没有得到相等的对待,那种被“抛弃”、“背叛”的感觉是很不好受的。

因此,与其把心一下子掏出来,不如慢慢观察对方,有了了解后再“交心”。你可以不虚伪,坦坦荡荡,但绝不可把感情放进去,要留些空间作为思考、缓冲——不掺杂感情因素,那么一切就好办了。

44、朋友借钱,不要怕说“不”

“不”,这个字好写,但拿到人与人之间,却很不容易说出口。很多人或因为感情因素,或因为个性关系,或因为时势所迫,无法把“不”说出来,因而吃了大亏。

有这样一个人,朋友向他借钱,总是无法拒绝,怕说了“不”,伤了对方,更怕说了“不”,对方日子发生困难。他的朋友们深知他的弱点,手头不便就向他开口,当然有借有还的占大部分,但有借无还的也不在少数。小钱不还倒也无所谓,但有一天,有人向他借一大笔钱,说是要开店,这个人又无法说“不”,结果那人并没有开店,钱拿了,人也不见了。

没有勇气说“不”,往往就会变成这种情形:软土深掘,得寸进尺。常常要求你,拜托你——当然你并不一定会有损失,但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相当高;而最重要的是,你无法说“不”,会越来越难以说出口,而一旦说出口,常常就造成很大的得罪。

因此该说“不”时,就要勇敢地说“不”。

不过在什么情况之下说“不”,这才是个问题,因为如果你每天每件事都把“不”挂在嘴边,那么你也无法在人群中立足了。

其实可以先从“心”来考虑。也就是,当有人要向你借钱或要求做某件事时,你要先问你自己——我愿不愿意?而不是从利害来考量。如果你愿意:赴汤蹈火,肝脑涂地,相信你也不在乎,也不会后悔的;如果根本是不愿意,那么就不必勉强自己,一勉强自己,你就不会快乐,每天活在“当时为什么不拒绝”的悔恨当中。也许你本身并没什么损失,但因违背了你的心意,这件事反而成为你的负担。

因此,当你不愿意时,就要勇敢地说“不”

不过,说“不”也不是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技巧的,因为会要求你、拜托你的,大多是身边的亲朋同事,如果技巧不好,很容易就弄坏了彼此的关系。

技巧是因人而异的,不过也有一些原则可循:

要尽量委婉、平和,说明你要说“不”的原因,让对方有台阶下,也不致伤了和气。如果可能,迂回一点讲也可以,而不直接说“不”,对方如果不是白痴,应可听懂你的弦外之音,这是“软钉子”,而不是“硬钉子”。同时为了不得不,也可以适当地说些谎话。

不过,说“不”要学习,可以先从小事学起,久而久之,便可拿捏分寸,不会脸红脖子粗,让人一见就知道你的“不”并不坚定。此外,还可把自己塑造成有原则的人,那么一些无谓的要求、拜托就不会降临到你身上。当然,一切还是要先看你“愿不愿意”。

45、精明人的谎言能出彩

生活中,必然会有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谎言。只要不是有意去伤害别人,善意的谎言也是可以的。

人生离不开谎言,因为社会进入文明化的运行机制后,谎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生活中,在有些情况下,你不能不说谎。在一些非常时候,甚至只能说谎,才能够把一切变得完满。

《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身患重病的病人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落叶萧萧、凄风苦雨,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画的树叶装饰树枝,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作为小说,可能有点夸张,但现实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事例应当是不少的。这种谎言,就是生活中必要的,没有这个谎言,那位女病人就会死去,要救活她,只能制造谎言。

在医疗上,这种谎言是最多的。

作为医生,对患者故意说谎,有时就是他们职业道德的一部分。比如对一个已确定为肝癌晚期的病人,医生就不能将真相告诉病人。“什么病?”“肝炎,有些严重。不过,你配合治疗很快会好的。”这就是在撒谎,但这种谎言是必要的。

有的病人虽然患的不是晚期肝癌,是其他危及生命的病,但医生同样也不能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就等着死吧!”这样的一句真话,还没一万句谎言来的必要。

同样,作为病人亲友的人,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撒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因为生命本身有时会创造奇迹的,谁也不能说绝对。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充满希望地多活两天也是一种人道精神的表现。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怎么办?

有很多老师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教导学生要诚实,但对学生,老师有时却不得不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