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上)
23880500000015

第15章 战役筹划现在时(6)

作为普鲁士的正统军人,他有自己的主意,1941年11月,他率领着自己的军团进逼苏联高加索山脉入口时,宁肯愤然辞去司令的职务,也不听从希特勒的愚蠢命令。此举使他在德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也令他周围的人崇羡不已,有人称他为“条顿人的最后一名骑士”,那些辈份小、资历浅的人干脆称他为“老人家”。

德国深厚的辩证思维的土壤,也造就了他双重特性。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大家都推崇他为装甲方面的天才,把这种武器运用得出神入化,可他一生从未上过坦克。那份肮脏、油腻和噪音,他受不了。战斗中他精于计划,有魄力、有胆量,但他从不想把自己打扮成深入下层的优秀指挥官形象,对于视察部队,检阅武器装备,参观军官食堂、鼓舞部下士气这一类作法,他连想都不想。

他私下里根本看不起那个靠“啤酒馆之变”而爬上帝国元首的希特勒,常称他为“波希米亚下士”,把希特勒的支持者说成是“一帮流氓”,不过当面还是对元首毕恭毕敬的。其实,打心里说,龙德斯泰特对希特勒心存感激,是希特勒给了他为实现自己普鲁士军人的梦想所需要的全部装备和信任。而他,作为回报,也把半个“文明”世界作为礼物,奉献给第三帝国。

这不,龙德斯泰特在前线愤然甩掉司令官的乌沙帽还没有几个月,普鲁士军人的荣誉感又搅动他耐不住寂寞,应那个“波希米亚下士”之招,又兴高采烈接受了西线德国总司令的职务。这个“条顿骑士”中的最后一位,为了他极端鄙视的那位元首和那个帝国,又重披战袍上阵了。这个野心勃勃的老将,是不打算销声匿迹的。

车在黑漆漆的山间公路上滑行,龙德斯泰特也在闭目养神中思考着他的打算:他有足够的武器和人,可以打退盟军。但为了获胜,从现在起,就要作好准备,有了正确的计划和部署,他就能像当年让波兰人、法国人和俄国人一样,也让盟军吃败仗,到那时他那胸前的绶带又该多一条了。

正想到美妙处,汽车“嚓”的一声停住了,腊斯登堡机场到了。

几天后,他带着他的参谋部人员来到巴黎郊外,司令部设在圣日耳曼昂莱,这可是福地,当年不可一世的路易十四就诞生在此地。他找到了一座长九十米,高十八米的三层楼的地下城堡,他想,他可以在这儿指挥,像一个伟大统帅那样,身边放着巨幅地图,左右围着高级参谋,远离炮火连天的战场。这样,他可以冷静地去考虑自己的伟大战略部署。

在西线总司令的任上,一晃过了近二年多。这期间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一拖再拖,西线除盟军的第厄普袭击,着实让他紧张了一会儿,不过很快就过去了。德军此次战役的胜利也着实让他高兴了一阵子,感到盟军也不过如此,作为对手,并不比那些波兰人、法国人、俄国人强多少。

再加上,年岁又增加了,现在已六十九岁了。虽然心有志,而到底精力不如人了,现在是风烛残年、疾病缠身。他的两眼昏花,眼睑松垂,皮肤苍白,行走无力。每天早晨十点以前很少开始工作,他的光阴不是花在阅读推理小说或卡尔·梅的冒险故事上。就是消磨在逗弄旅馆温房里的大猎狗身上。消磨够了,他便驱车到城堡中那个叫“大胆的公鸡”的法式餐馆,美美享受一顿法国大餐,他是一位着名的“美食家”。吃过大餐后,便回到他那本是高级旅馆的卧室(据说是乔治五世的宾馆)享用去了。那里蔚蓝的天空阳光明媚,沁人肺腑,真是个好地方。

肩并肩作战的美国士兵在每天有限的工作时间内,龙德斯泰特几乎都是在指挥所的地下堡垒中度过的。他很少去“大西洋壁垒”检查防御工程的进展,据说当西线总司令的二年半中,总共只去过两次,而且每次去都极不乐意。作为普鲁士的正统军人,他还对情报工作有着天然的偏见。他认为一个正直的军官若作那种见不得人的间谍工作是有辱身份的。他恼怒情报人员在各要塞安装的警报器的乱叫乱响,对情报工作根本不预重视。

他每天的例行公事是,摊开桌子上的地图,深信地图能告诉他所要知道的一切。

盟军会横渡多佛尔海峡,从加莱地区入侵欧洲吗?

这是明摆着的事实,答案是肯定的。龙德斯泰特及其同僚们一唱一合,认为从加莱登陆完全合乎军事理论,而且历史上所有的战例都证明他说的是对的。自从法兰西成为一个国家后,多佛尔悬崖对面,法国的加莱地区以及阿图瓦和庇卡底的丘陵地带,就已经成了通向欧洲的大门,从这作为起点,径直向东,只需四天即可抵达欧洲中部,也即鲁尔区。

这一带有几处,英国和法国海岸仅隔三十公里。当年俊逸的奥地利大公、英国的亨利五世、弗郎德勒的伯爵们和勃艮第的公爵们,早就在争夺这块土地。这里的一些诸如克雷区和阿赞古尔的不知名小村,就因为他们在此战斗过,而载入史册、闻名于世。1940年,龙德斯泰特自己也是把这一地区作为跳板,准备发起入侵英国的“海狮行动”。

在这种“正确”的军事理论和历史实践的指导下,他们确信盟军进攻欧陆的登陆地必是加莱无疑。

据此,他们调整了“大西洋壁垒”的防御重点,军队主力十五军区防卫加莱,钢筋水泥在此地比在诺曼底多用了五倍。这一地区的几个港口壁垒森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军在整个海防线上修建了四座海军炮台,其中一座就设在法国的加莱地区的桑卡特海岸上。

这个炮台设置在悬崖之下,总共三门大炮,每门口径达四十点六厘米,是德国克虏伯公司当年为“俾斯麦”重型主力舰造的舰炮。这种炮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炮,每颗炮弹重达一点四吨,其射程能直接穿过海峡,打到海峡对面的多佛尔市以远几公里。有了它,多佛尔海峡中的一切船只都可成为射击目标,可谓:一炮当关,万船莫动。

炮台的基础,可以抵住两吨重的炸弹轰炸,这种炸弹是盟国所拥有的最大号的,大炮要放在厚一米四十左右钢筋水泥围着的钢塔里。

盟军早就发现此炮台威胁性很大,意欲毁掉,便于1943年9月20日,派了六百架“兰开斯特”轰炸机炸这座炮台,扔下了三千七百吨炸弹。第二天空中侦察发现,炸弹有百分之八十点二落在靶子周围二百五十米范围内,命中率算是很高了。虽然如此,轰炸并未对炮台的功能有多大影响,炮台运转无误。

除了修建坚固的水泥工事、巨型炮台外,德军还在加莱地区实行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加莱地区作为禁区,没有战地司令部的特别许可,任何人都不得进出禁区。人们在街上拎着的提兜和包袱,不断地受到搜查。晚上九点开始宵禁。

其中有的地区措施更严,如从加莱港到布伦港的沿海地区,除了家住在那儿的人以外,禁止所有法国公民前往。甚至这些城内六、七个妓院的卖身妓女,也受到严格审查,以免她们和德国嫖客的枕边细语传到抵抗运动的耳朵里去。她们每周只允许离开妓院两次,一次是星期日外出喝点饮料、买点衣物,另一次是身体检查,就这样,也得像嬷嬷出修道院似的由专人陪伴着。

在西线总司令的重点照顾下,加莱地区的“大西洋壁垒”的建设可谓“固若金汤”。其它地区则不可同日而语。

在诺曼底地区,“大西洋壁垒”经几年过程,只修建几十座孤零零的支撑点,象征性地埋下了几十万颗地雷,在漫长的海滩上,几乎没有采取任何防登陆措施。驻守在这一地区的第七军团,很多都是老弱病残人员组成。还有许多师都是从东线撤下来到法国修整的。由于人力不足,德国统率部决定把战俘补入德军。从1942年开始,外国士兵就以营为单位编入德国师中。有时一个团的薪金簿要使用八种文字,至少包括二十多个欧洲东部民族。

其军事装备也很差,且不统一。第七军团各部队之间有九十二种不同型号的火炮;二百五十二种不同口径的炮弹,其中仅有一百七十门威力强大的七十五毫米反坦克炮和六十八门八十八毫米大炮。这些部队除少数装甲部队外,绝大部分没有运输工具,是“动不了”的部队,但他们守卫的海岸却宽的惊人,在布列塔尼,一个师不得不防守一百五十英里长的战线,而另一个师却守着甚至更长的地段,达一百八十英里之遥。在他们防守的地段,很长一段距离才设一个观察哨,各观察哨之间和其后侧均未设防。

整个加莱地区以西的“大西洋壁垒”决不像戈培尔所吹的那样是如何坚不可摧。希特勒虽然从未视察过“大西洋壁垒”,但他确信德军凭借这个壁垒就能把登陆的盟军赶入大海。实际上,这些壁垒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是有名无实的。

1942年11月,盟军发动“火炬”战役,几十万部队突然登陆北非,几个月后,德国损失了一个精锐集团军,一个很有价值的阵地以及大量物质。这是一次成功的战略突然袭击,对德军的震动很大。1943年7月,盟军又把进攻矛头突然指向西西里,也登陆成功。

这几次登陆成功,引起龙德斯泰特的注意,他预料盟军很快就要把西欧沿海作为登陆场了,他开始忧虑西线防御状况。自1942年年底始,西线总司令连篇累牍的报告一封封送到贝希特施加登,送到柏林大本营。

这些报告一扫过去的乐观气氛,指出“大西洋壁垒”

工程进展缓慢,如果与盟军在北非和西西里等地的成功登陆相比较,现有的“大西洋壁垒”根本无法阻挡敌人决意进行的入侵。

龙德斯泰特要求,必须尽快地彻底检查和加固海岸防御工事。

六、处心积虑的希特勒

拉斯腾堡……

一条从东普鲁士森林中穿过的铁路,通向这个地方。

坐落在一片森林之中的元首大本营戒备森严。通过第一道入口大门之后,透过高高的树干之间的空隙,可以看到用淡绿色伪装着的巨大水泥立方块、2米半高的通电铁丝网和机械地前后大步走动的哨兵。

在这些精心设计的工事和防弹掩蔽部的周围,布满了带刺铁丝网和雷场,安装了现代化的警戒设备。第一道大门内是布雷的地堡群。整个地堡群分布在直径不小于3公里的环型区内。那里设有双岗,不时地有巡逻兵走动,并有高度机动的应急分队。只有通过第二道大门才能进入元首大本营的工作室和行政管理室。它包括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部的作战参谋部和各种各样的附属部队。这里的各部、处彼此之间被警卫分队和岗哨分割开。担任警卫任务的核心是军官卫兵。

穿过这一层,走进了更里面的一层,这是专门留给高级司令官的,最里面就是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的私人指挥所——“狼穴”。这所大本营的元首避弹室的防卫更是固若金汤:有一套严密的保卫、安全、隐蔽、伪装系统,还有双层和三层监督系统,使“狼穴”成为一座坚实的堡垒。

在战争开始的几年中,拉斯腾堡宣布的总是胜利的消息,因而这个地方总带有一种欢快的气氛。可是,随着后来东线形势的逆转,俄国军队从防御转入反攻,以及情报部门提供的关于盟军可能在欧洲登陆的消息,这个营地的气氛很快显得阴郁了。与此同时,这个营地的主人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大约从1940年开始,德国元首希特勒逐渐从以前几乎完全公开的生活中隐退,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希特勒的隐退实际上是在战争爆发后开始的。他出头露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把演讲的任务主要留给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他本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军事作战的具体指挥上。

如今,在拉斯腾堡,这个隐退的过程完成了,狼不离开它的窝了,希特勒的生活缩小到操纵地图上的标志,而这些标志同由人组成的部队慢慢地越来越不相关了。现实正迅速地被一种梦幻所代替。

这一时期以来,希特勒的外表足以使那些了解他、但又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他的人大吃一惊。他的背驼了,他的左臂和左腿不时地抽搐,动作通常是迟缓的。他的眼睛除了激动时外,已经失去了原有光泽,似乎丧失了以前曾使每一个获准走近他身旁的人吓得呆若木鸡的那种可怕的蓝光。

但是,观察者们同样也注意到,元首的智力仍像以前一样敏锐。尽管他身体虚弱,但是他看上去一点也不忧郁,眼下他正在考虑如何对付盟军可能的欧洲登陆。

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早就预感到盟军在西线的战略意图。

为了对抗盟军可能的登陆,1942年3月希特勒派陆军元帅冯·伦德施泰特指挥西线战场,并下令从挪威到西班牙沿岸构筑一道坚固的海岸防御体系。希特勒把这个由成千上万个互相支援的雷达站、指挥所、岸炮连坚固支撑点构成的防御设施,命名为“大西洋壁垒”。

1942年8月19日针对盟军的破坏性登陆,希特勒下令以最快速度建成“大西洋壁垒”,使那些防轰炸和防舰炮的混凝土建筑组成一条连续不断的防御地带,以便控制各主要港口和海滩。9月29日在柏林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希特勒命令参加会议的军官们:“这条筑垒战线要配备30万德国哨兵,修筑15,000个钢筋水泥堡垒,要像齐格菲防线吓住法军那样镇住企图登陆的盟军。”

希特勒要求在重要港口和潜艇基地周围每隔约46米就浇筑一个钢盘水泥堡垒,使之构成串连的环节,海岸的其他地方则每隔约91米修筑1个。海军岸炮基地和潜艇基地另有特殊的要求,墙壁和天棚要用4米厚的钢筋水泥浇筑。希特勒要求“大西洋壁垒”上的重机枪、坦克、反坦克炮都要进行伪装防护,以便对付盟军的炮和轰炸。他提醒说,每个钢筋水泥掩体的设计必须把一切都考虑进去,要能防毒气,随时有氧气供应。盟军会使用凝固汽油弹,掩体必须有台阶和突出物,以便阻止燃烧的汽油流入掩体。每个大一点的掩体,要配备火焰喷射器。真可谓周详、细密,用心良苦。希特勒妄图把“大西洋壁垒”造得令人望而生畏,必须三思而后行。

希特勒特别命令:必须于1943年5月1日前构筑完成上述任务,并配备齐兵力。这个命令规定的时限太短了,简直无法完成。伦德施泰特在战后评论说:“如果‘大西洋壁垒’要建成像希特勒要求的,或像宣传的那样强大,需要10年时间。”

1943年10月,德军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元帅仔细地视察海岸防御情况。这对于69岁的陆军元帅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视察后,他向元首希特勒上送了一份报告,大意是岸防工事不足,部队太分散。结论是:他的部队只能是“有条件地做好战斗准备”。

希特勒认真处理了这份报告,于1943年11月3日就西线防御颁布了一项具有根本性的第51号命令。

这份命令说:各种迹象表明,敌人计划至迟在1944年春入侵法国。最大可能的登陆地点是多佛尔海峡的加莱海滨。必须最大限度地加强该处的防御。未经他本人批准,不得再从西线调走部队,一旦敌人登陆成功,必须以强大的反击将其抛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