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训练的途径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受训或者说一次性受训,另一类则是间接受训或者说二次性受训。所谓一次性受训,即是指将新兵即将编入的正规部队中所要求的一切军训需求一次性全部训练完毕;所谓二次性受训,即是指新兵先进行一些基本的军事训练,然后再按照其正式编入部队后之具体需求再次进行特定的军事训练。
假如一部分新兵刚刚被征召,只是在两天内就进行了队列训练,而迫在眉睫的战争需求要求这一部分新兵必须立即投入战场作战,那么这一部分新兵尽管事先就进行了队列训练,但是由于其主要的和绝大部分技能是在一线战场上直接经受点火锻炼而掌握的,因此也可以归结到一次受训的情形。假如陆军新兵完成了陆军中所要求的各项军事训练,但是由于海军或者空军预备役数量难以满足迫切的需求,因此将陆军中刚刚完成军事训练的新兵调入海军或空军中以满足作战需求,而这一部分新兵就必定要在海军或空军中接受新的海军式或空军式训练,否则就无法适应这两个军种的特定需求,对于这种情形则可以将其划归为二次受训的情形。
实际上,要想使新兵在一次训练中全部掌握或者掌握各种核心的技能是非常困难的,不仅仅是因为无法在事先确定某一部分新兵之后实际编入的那支军队其各项具体需求究竟是否对口,也还是因为军事技术与军事工具也总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的,因此,即便是将现有的全部军事技术与军事工具操作方式都教授给新兵,而在此训练过程之中新军事技术与军事工具又会出现,等到训练完成之后,这一部分新兵仍然无法掌握所有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工具操作方式。但是,之所以仍然存在一次训练的情形,这是就其所训练的内容与军事技术及军事工具发展的对照关系而言的。只要在规定的训练期限内,军事技术及军事工具的发展速度滞缓或者即使得到突飞猛进却并没有普遍被采纳、又或者即使被采纳了又在短期内无法对实际战争发挥重大作用,这种情形就可以存在一次受训的说法。这种道理同样适用于将新兵直接投入战争中进行锻炼的情形,再也没有谁比处于一线战场上的士兵们更了解如何实际操作武器和使用军事技术了、也没有谁比一线战场上的士兵们更加清楚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了,但是,一线战场上的一次性军事训练也只是相对于新兵们所直接编入的那一部分军队实际的需求而言的。
将已经接受完某一个军事之军事训练的新兵调到另一个军种中接受该军种军事训练,不仅在程序上是紊乱的,而且在实际上也会增加新兵受训的难度,因为该一部分新兵已经习惯了前一个军事的操作模式因而必定会对新军事操作模式产生抵触或不适应,这种先入为主的模式本属人之常情,可是一旦这样做了而之前所进行的军事训练变显得没有必要和浪费时间与精力了。所幸,此种军事间转换进行二次训练的情形毕竟只属于极少数,而绝大部分二次受训的情形是有着合理的程序安排与层级递进的。
拉练
拉练是对军队在平时所进行的各项训练活动所进行的整合运动,而演习则是模拟在实际的战争进程中军队如何战胜敌人。判别拉练与演习的一个显著的标准是,前者没有预期的和想像中的敌手,而后者则有着明确的模拟作战对象。
制造危机感
战略家们总是习惯于将情况设定到最坏状态,并以报忧不报喜的心态来处理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当他们处理具体的事务时又总是倾向于首先设想这样做的坏处然后才寻求这样做的好处。
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极容易被人们误解为是穷兵黩武的想法,但是,真正的尚武精神,其所注重的是讲求实际作战效能的作战心态。摒弃尚武精神,以为一切都可以用说辞和谋略来化解,这就是脱离实际、不讲求实效,尚武精神讲求的是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方法。
当代的军事训练
现在一部分人以为武器装备的操作日趋复杂,因而士兵们只需要掌握各种操作技巧就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效力来。这样的论调所导出的结论是对于兵员的甄选被刻意放宽,以为武器装备的操作复杂性夺过兵员本身的差别,这就是武器决定论的一个翻版。
现代国家已经普遍实行了义务兵役制,根据这种兵役制,一国所属的全体国民、无论男女都要在适龄时履行服兵役的义务,既然全民皆兵那么是否也意味着兵员的甄选问题就不存在了呢?对此,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即便是在全民皆兵的背景下,也还是有一部分适龄人员因为身体、心理或行为上的缺陷而根本无法到军队中服兵役。现在的问题是,适龄服兵役的人足够充足,而一个国家的现役部队和战时征召体制所需要的部队数量总是小于前者,这样,针对于这个国家现役部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的提高,也就有了充足的遴选空间。
在这一方面,马基雅维利善于军队遴选的定义仍然可以用作参照,即遴选就是将国内优秀的人才召集到军队中来。适龄服兵役者与国家实际所需要的军事人员数量之间既然存在着落差,那么为什么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军事人员的构成呢?要知道,无论武器装备操作的复杂化还是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对于军事战争而言其作用始终都是相对的,至少到今天为止,军事人员依旧构成军队首要的和主导性的因素,这样还有什么理由不去首先关注军事人员的遴选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