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战略论
2384600000019

第19章 三大流派的对立(19)

三种派别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主要观点

尚谋派孙武《孙子兵法》兵以诈立;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心为上

利德?哈特《战略论:间接路线》间接路线是达成战略目标的最佳选择;间接路线优越于正面进攻

重权派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进行决定性会战是战争获胜的主要手段;战斗的主要任务是消灭敌人;不流血的战争不是效果最佳的战争;诡诈总是会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成本,长时期的佯装会使军队处于危险境地,因而诡诈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并且是收获最小的手段

韩非《韩非子》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战略基础******《论持久战》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人口众多、土地广阔、资源丰富,而日本人少、兵少、资源稀少,因而在长时期的持久战和消耗战中,中国必定会最终战胜日本(我将之概括为,中国的战略基础雄厚而日本的战略基础薄弱)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经济基础包括工业技术、国民财富与军事力量发展及战争结果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为了避免在对三大战略学派的对比与区分表格中加入我个人的见解,因而我对于这三大学派各自的影响及其对立姿势另作说明。

《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思维构成了中国传统兵学的思维基础,在此谋略思维框架中,兵不厌诈、攻心为上之类的尚谋思维占据了中国传统兵学的主导地位,并且到了今天中国人的战略思维乃至生活与交往方式也深受《孙子兵法》的影响,除此之外,《孙子兵法》也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地、广泛地被商人、军人、政治家及学者们所推崇。利德?哈特甚至认为他自己一生所著述的全部战略论著也敌不过《孙子兵法》,但是利德?哈特也坦承他在写《战略论间接路线》之前并没有看到《孙子兵法》的英译本,他自己感觉他对于间接路线的推崇与《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思维方式颇具相通之处。利德?哈特证明他所提出的间接路线战略思想是具有巨大价值的,西方人也将《战略论:间接路线》当成是利德?哈特的经典之作。

《战争论》中为世人所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论断便是战争是政策的延续了,但是除此之外,受《战争论》中正面会战影响最深的无疑要属于德国人了,在19世纪最后的三十年间,克劳塞维茨对于德国军人的影响力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此之前许多人却因为《战争论篇幅过长、论述冗杂而对之颇有微词。无论人们承认与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强国之间为了获取彻底的战争胜利而拼尽所有力量的做法多多少少受到了《战争论》的影响,并且在一战之后出现的总体战思想加深了德国人的全面战争思维模式,而这种全面战争思维模式显然也离不开《战争论》中推崇正面会战做法的支撑作用。

与《韩非子》中强调气力之争的说法长期以来不被当成是韩非主要战略思想而加以深入研究的情形相类似,《论持久战》与《大国的兴衰》中所提出的战略基础的说法长期以来也一直未被众多的战略研究者们深入关注。

在中国传统和近代的战略思想中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甚至是对立状态,其中《孙子兵法》中强调谋略和诡诈的作用而将正面交战当成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是《韩非子》中却认为《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方式被世人所广泛谈论然而却并无助于国家耕战国策的实行并且《韩非子》中将气力之争当成是当时战国社会中一个国家称霸天下的主要途径,******熟读《孙子兵法》并且能够在实际的战争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其中的战法,他的实际军事活动比较重视根据地建设,而这种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得到了经典的表述,即人口众多、土地广阔、资源丰富的中国最终必将在消耗战中战胜人少、兵少、资源稀少的日本,结果是,善于运用兵法作战的******在他的战略思想中增添了我们称之为战略基础的一种东西即革命根据地与人口、土地、资源这些构成力量的基础条件。

在西方传统的和近现代战略思想中,同样也存在着三大流派之间的巨大差异甚至是对立状态,《战争论》中强调进行大规模决定性会战和在战斗过程中消灭敌人,流血牺牲是一切战争必不可少的环节,因而给人的印象甚至是迷信暴力,但是在《战略论:间接路线》中,利德?哈特却针锋相对地认为正面进攻和大规模会战只会是徒劳无功或者即便是最终勉强获胜也肯定是得不偿失的,因而间接路线、采取迂回的方式就成了获致战争胜利的最佳选择,《大国的兴衰》是保罗?肯尼迪在战史论著中的经典之作,保罗?肯尼迪其实开创了一种论述战略史的一种新的模式,那就是超脱出纯粹的军事论述模式而将经济加诸进来并且在人们的心中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即经济是影响军事力量及战争结果的基础性因素。

当我最初寻找军事方面的书籍进行阅读时,我所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有关如何使用既有兵力的说法。起初,在我的头脑中并没有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这种多元的问题,但是紧接着我对于战略的思考就陷入了一种怪圈,我以为所谓战略就是要想出奇思妙计和出其不意地克敌制胜。作为一名中国人,我首先选择阅读的当然是传承了两千年之久的《孙子兵法》,并且在每一次通读完之后都会情不自禁地写出一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类的语句。但是,自从开始阅读《战争论》之后,克劳塞维茨给我的印象是所谓战争就是赤裸裸体的暴力碰撞,《孙子兵法》中所说的谋略即使能够起作用也只是在某些时候发挥出极为有限的作用。

出于之前对《孙子兵法》中谋略思维模式的过度沉迷,导致我在质疑它的时候产生了一种过于激动的情绪,并且在前后的反差情绪中不可避免地又陷入了《战争论》中的暴力思维模式之中。也正是在通读《战争论》的过程中,我完成了创建自己的战略理论的目标,不过由于受到两种截然对立的军事思维模式的冲击,使得我确信《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中的思维模式都不是我所想要的,它们二者都有自身的优点、同时也都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而认清了这一点我就似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我并不想沉迷于《孙子兵法》之类的谋略战逻辑之中,同时也不愿意遵循《战争论》中的教条式暴力运动模式,我更倾向于在自己的战略理论的思考中重新审视这两部著作。终于,我逐渐找到了其中的共通之处,《孙子兵法》的谋略战逻辑所强调的不正是使用军事力量的具体方法吗,而《战争论》的暴力运动模式也侧重的也不正是军事力量本身的问题吗?而我所创立的战略理论中,有关军事力量本身及使用军事力量的方法这两个主题则正好与前人的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兵法逻辑相关联,如此以来就可以根据一种兵学对于实力与谋略之间关系的认识和侧重点来反过来划分这种兵学究竟属于哪一派。《孙子兵法》强调谋略也即使用实力的方法这种问题,那就将它归类为尚谋派,《战争论》既然更加突出军事力量本身的重要性,那就不妨将其归类于重权派。

在此前提下,我又想到了我的战略理论中军事力量的产生这一主题,无论尚谋派还是重权派却都根本无法令人信服地解答这一主题,因为它们不是关心谋略的作用就是侧重于军事力量本身的作用,极少有兵学深入关注军事力量如何产生这一问题,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兵学能够集中论述这一问题。然而,在更为广泛地阅读世界各国的军事著作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答案,那些强调经济基础、人口条件、资源状况之类的论述其所关注的不正是军事力量如何创造的问题吗?此外,还有那些着重论述军队征召和组建过程的著作,其所关注的同样是军事力量的产生问题。由此,我顺其自然地将这一类的军事著作归类为奠基派的范畴,我的用意是指这一类的军事著作或思维模式更加侧重于战略基础也即是军事力量的产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