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战略论
2384600000160

第160章 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166)

现在那些崇尚谋略的人强调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将不在于勇而在于谋,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一个国家只需要征召一个兵员然后集中所有精力对他进行高密度的军事训练,但国防难道是仅凭一个精兵就能够保障的吗?过分夸大质量反而忽视数量的作用,这与只关注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做法并无质的区别。

数量承载质量、质量依托于数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

数量承载着质量及物体的运行规律,没有数量,其他一切方面就都不会存在。这并不是说数量就比质量和其他方面的要素更重要,而只是说明数量是必不可少的和绝不能忽视的要素。

数量与质量之间不是数目上的相同关系,而是对于整体军事效能共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量太少,而质量所赖以承载的要素就会很少,尽管质量可以因此而得到相应的提升,但是由于承载质量的单位太少,因此综合下来的整体军事效能就会下降。

数量过多,反而会制约着质量的提升,因为有限的精力与资源不得不因此而分散到众多的单位之中,而使得每个单位所受到的质量方面的平均关注减少。

以为军事力量的产生就是单纯的数量的增加,由此而竭力扩充军队的数量,这种做法就和拔苗助长没有什么两样了。相同数量的军队,集中编制成一个集团军进行作战与分割成各自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三个师进行作战其实际作战效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如果军队被分割太过多的独立作战部分而其实际作战效能也会不同。

如果使加拿大这样人口基数只有3000万的国家维持着一支500万人规模的军事力量,而它的国家发展必定会因此而遭到削弱,可是如果要让中国、印度这样人口基数超过或者接近10亿的国家像加拿大那样只维持着一支5万多人的常备军的话,那么这两个国家甚至连维持国内正常社会秩序的能力都没有。像朝鲜这样封闭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却穷兵黩武地维持着规模多达300万人的军事力量,而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不避免地因此而被滞后了。可是像美国这样军事技术、战备水平世界一流的超级大国,其人口基数超过3亿,因而也不得不维持着一支规模多达150万的常备军。如果说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或者数量的作用完全可以由质量来替代的话,那么像美国这样军事力量水平如此之高的国家就不会像中国、印度那样维持着规模超过百万的常备军了,甚至于它也完全可以像加拿大那样只维持着一支人数逾5万的常备军即可,可是事实上它并没有这样做,由此可见美国人并没有忽视数量的作用。俄罗斯的人口基数超过1亿,尽管它的领导人知道如果像朝鲜那样维持着远远超出其国家承受能力的庞大的常备军必然会拖累国家的发展,可是它也仍然维持着一支人数超过百万的常备军,要说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水平就算不与美国并驾齐驱也至少是世界排名第二了,可是它也并没有因为其质量的提高而忽视数量的作用。正是因为仍然重视数量的作用,所以才决定了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中其所使用的是与伊拉克军队规模等同的70万联军而并非是70个人甚至是7个人。

冷战期间尽管进行核竞赛的美苏两国所拥有的核武器据称都足以单方面毁灭地球若干次了,可是这两个国家却没有因此而停止增强核武器的数量,因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形下数量越多而其优势也就越明显,而且即便是最终获取优势的美国人在技术上寻求到了更大的突破从而压倒了苏联人,可是美国人压倒苏联人的那种技术优势也并不是凭借一个或者两个数量的新的核装备来单方面拖垮苏联的而是在它将新的核装备数量扩展到足以压倒苏联旧有的核武器问题优势时才真正赢得了冷战的胜利。

绝对数量是指一个国家内部所能动员的全部兵力数目,相对数量是这个国家现有军事力量的人员数目。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所具备的兵力的绝对数量总是大于相对数量,但是假如这个国家雇佣了大量外籍士兵而它的兵员的相对数量就可能会比其所拥有的绝对数量更大,17世初瑞典的古斯塔夫斯大王就以雇佣的形式在德意志境内保持着一支12万人的大军而当时瑞典国内300万的人口很难动员起如此之多的兵力。

后勤部门的根本职能是创造军事力量,而为军队系统供应各种物资则是通过提供创造军事力量的原材料来使其内化为各个军队机构的内在力量。

国防教育并不直接为国家创造军事力量,但是却为国家更好地创造军事力量打下了思想基础。人们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在逻辑上根本有问题,知识不等于力量,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转化过程才能变成力量,国防教育教授给国人的是军事知识,这些军事知识并不等同于军事力量本身,而只有通过实际的转化过程才能够形成为军事力量。正是因为这样,我在此才将国防教育列入军事力量的产生这一环节,其意即为国防教育是构成军事力量的基础条件之一。

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年代里,由孙中山主持创办的广州黄埔军校在进行军事教育的同时将政治理念与政治目标作为同等重要的教育内容,结果是为后来的国民党及共产党培养出了各自政治信仰坚定、军事才能突出的众多高级将领。而与同时代其他军阀统治下的军官学校教育模式只管教授军事技术、学员接受军事教育只为在军队中谋取一官半职的情形相比,黄埔军校所培养出来的学员其战斗力在1925到1927年间以一对十的胜利的北伐战争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