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战略论
2384600000131

第131章 汉尼拔的间接路线(137)

正面进攻何时被一些人解读成了阳光下的行为秀?没有谁能确切地进行解答。但是,当那一部分人将间接路线和迂回包抄无限扩展的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已经在无限地向着此种面对面直线推进的模式逼近。

你通过采用费尽心机的间接路线而收获的结果与你通过正面接触所直接获得的结果在战略意义上对等的。在一场战争中,你指挥军队直接与敌人正面交锋,你就不得不为此而承担起军队流血牺牲的代价,但是你却会因为及时的作战而节省了时间;而如果你带着一部分军队绕过曲折的道路到达敌军后方或者侧翼进行迂回作战以期收到出敌不意的作战效果,你会因为在心理上打击了敌人而可以避免作出更大的伤亡代价,但是你也会因为要绕过曲折的道路而耗费了许多时间。而事实上,你作正面交锋时流血牺牲的代价与你所节省的时间的乘积,与你采取间接路线时避免更大的伤亡代价与你因此所耗费的时间的乘积,在战略效用上是对等的。

公元前218年在北非古国迦太基与罗马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的作战策略是将军团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从西班牙登陆以牵制在西班牙的汉尼拔大军、另一路则直接进从西西里进攻迦太基本土,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迦太基军事统帅汉尼拔决定避开罗马军团的主力从西班牙翻越阿尔卑斯山直攻意大利本土以达到出敌不意的作战效果并由此而将战线引到罗马本土、迫使罗马军团回援。汉尼拔的这一次出敌不意的千里奔袭其效果是巨大的,并且因此汉尼拔开创了诸多相当有远见的战争方式,但是为了达成这一出敌不意的作战效果,汉尼拔为此不得不付出极大的代价,由于阿尔卑斯山及沿途道路的险阻,汉尼拔大军尽管只用了短短的33天时间但是其军队数量由之前的9万步兵、1万2千名骑兵和数十头战争锐减到之后的2万步兵、6千多名失去战马的骑兵和仅有的一头战象了。一些军事研究者们争辩说这主要是因为其中的大部分雇佣兵不堪忍受困苦而溜号,但是无论如何你都无法否定汉尼拔在实行这种间接路线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并且如果不是之后汉尼拔能够凭借其个人的英明与睿智及时吸纳当地的投效者、瓦解罗马同盟、在几场战役中大败罗马人的话,汉尼拔为了实行间接路线所付出的代价必然是得不偿失的。

除了在作战行动之中采用间接路线策略之外,汉尼拔还试图在对付罗马共和国的军事战略上也采取间接路线。为此,汉尼拔在特拉西梅诺湖和坎尼两次会战中大败罗马大军之后,并不是直接向暴露在其攻击范围之内的罗马城展开攻势,而是花费大量时间和力量来继续分化罗马人的同盟者并且攻克罗马其它防守薄弱的城镇。那些崇拜汉尼拔战争能力的人有着充足的理由辩解说汉尼拔不趁胜攻取罗马城是为了避免在攻城战中遭受更大程度的损失,因为罗马城是一座坚城而且汉尼拔远离北非迦太基国土因而一旦遭受严重损失就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补充,英国战略大师利德?哈特更是在其《战略论:间接路线》一书中将汉尼拔的这种军事战略定型为间接路线的典范。然而以上辩解仔细推敲起来却都是很有问题的,正是因为远离本土作战、补给难以及时而充分地得到,因此迅速的找到敌国的致命弱点从而将其彻底击溃更是必要的,然而汉尼拔却并未这样做或者是自认为通过瓦解罗马人的同盟者便可以达到此一目的,与汉尼拔的辩解者们持相反观点的人则一致认为罗马城当时是罗马人精神的象征,一旦汉尼拔攻克罗马城而整体罗马人的抵抗精神就会被击溃,这种看法并没有得到真实的验证因而汉尼拔毕竟没有进攻罗马城,但是攻克罗马城,无论是否意味着罗马人抵抗精神的崩溃,都将意味着罗马人颓废态势的开始。现在,让我们再次讨论汉尼拔的这种间接路线究竟是否有效,这种谈论我们在第一部中已经作出了一次探讨,现在让我们来重述一次,汉尼拔对罗马人所采取的那种间接军事战略,即不直接攻克罗马城而代替以继续分化瓦解罗马人的同盟者和攻克罗马其它地区防守薄弱的城镇以此来促使罗马人陷入不利境地并最后战败,这种做法根本就是间接路线的失败,然而利德?哈特却一定要将此当成是间接路线的经典范例,那即是因为他只看到了汉尼拔推行此一间接路线过程中的局部成就而根本忽视了这一间接路线对于汉尼拔整体军事战略和迦太基国家战略最终遭受失败的消极作用。

为了更好地对比间接路线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效能,让我们再来看看雅典人在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所采取的那种弃陆登船式-放弃陆上直接进攻而改以海上的活动所代替的间接路线吧,雅典人在这两次战争中弃陆登船的做法之所以称之为间接路线,是因为它们的设计者与执行都力图避免与陆军强大的敌人在陆上作正面交锋而改以在海上通过击败敌国的海军或者封锁敌国的海岸以求达到促使敌国的强大陆军因失去海运补给而撤退或者因受到封锁而被迫求和的目的。雅典人的这两次弃陆登船的间接路线的设计者和主导者分别为地米斯托克利和伯利克里,前者有些幸运地成功,而后者则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