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创盛世——康熙
23845900000006

第6章 勤于政事

可以说在帝王当中,康熙是最勤奋好学的一个,可能是他在幼年时的不幸,激励着他努力学习。首先是“勤”。

康熙14岁的时候开始亲政,当时亲政叫“御门听政”。御门听政就是皇帝亲自主持朝廷会议,议商和决定军国大事。御门听政在乾清门前,参加御门听政的主要是:九卿、六部(礼、吏、户、兵、刑、工)的尚书、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还有大学士等。每天早上辰时开始与大臣们讨论奏报,商议一些军国大事,无论寒暑无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的,就在乾清门前,举行最高朝廷会议,这实在是很不容易。而且清朝的皇帝御门听政从康熙到光绪一直坚持下来。

康熙勤政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慎”,康熙这个人在处理军国大事的时候非常的谨慎,可以说慎之又慎,不是脑门一热就这么办了。下面举治河的例子来说明。

康熙早年在他宫廷的柱子上写了三藩、河务、漕运三件大事。康熙亲自派侍卫逆黄河而上一直到黄河源头星宿海往返行程两万里,绘制了黄河全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过实际踏勘绘制成的黄河图,把黄河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任用贤能的官员来治河。他任用了两个重要官员,一个叫靳辅,一个叫陈潢。他任用靳辅做河道总督,靳辅每天给康熙上八个奏章,陈述自己对治河的意见。关于治河当时发生了意见分歧,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治理了黄河以后就多出了一些土地,靳辅的意见就是把这些土地屯田,用收入的钱再继续治河。第二,黄河的河口部分水流入海不畅,靳辅的意见是把河堤加高,让河水冲沙。于成龙不同意他的意见,认为把黄河入海的那部分挖浚挖深,沙子就流下去了。靳辅说那样的话就会海水倒灌。于成龙则认为河堤高的话,房子在河堤底下,河堤一泛滥后果不堪设想。康熙让他们两个人进行御前辩论,二人各抒己见,互相驳难,都各说各的道理。康熙还是不能决定,他没有支持一方,反对一方,而是集思广益。下令在京的大臣,凡是家乡在黄河沿岸地方的,每人要写一个奏折,说说自己的看法。康熙看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后才支持于成龙的意见,免去了靳辅河道总督的职位。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战争的胜利,收复台湾,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着过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以条约确保了国家在黑龙江的领土不被侵犯;康熙还特别重视教育,并开创了持续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