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伟人毛泽东
23842500000087

第87章 建设红色大本营(7)

抗大学员在听报告。当晚,延安各界举行盛大欢迎晚会,到会的有各单位代表数百人。当毛泽东陪同卫立煌进入会场时,全场鼓掌历时数分钟之久。李富春主持大会,毛泽东致欢迎词。毛泽东指出:卫立煌将军是坚持华北抗战的领导者,此次过延,希卫将军对边区工作加以指示。

在热烈的掌声中,卫立煌发表了意义深刻的讲话,他说:“此次奉命赴西安,系指挥黄河南北两岸部队,继续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这次抗战中把我国的弱点、缺点完全暴露出来了。第一是不团结现象,而受到了局部失利,但由于抗战继续坚持,我们的弱点逐渐消灭了。第二没有组织,没有坚强的领导。今后要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筑成一道万里长城,来打击日本强盗的进攻。”最后他称赞边区各地的人民组织实为全国的模范,应该把边区好的例子更加发扬起来。

之后,延安鲁艺的师生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毛泽东和卫立煌并排坐着,谈笑风生,十分融洽。

延安之行对卫立煌一生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很大,他钦佩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从此,卫立煌对延安出版的书籍杂志看得更多了,而且更多的是翻阅文章的内容了,他还特别要秘书陪他阅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书。对于抗日战争,卫立煌原来有“速胜论”、“唯武器论”的思想,《论持久战》一书对解决他的这些思想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毛泽东这本书,他认识到抗战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相持阶段才能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在战争中须经过内线与外线,包围与反包围,根据地由小块逐渐变成大块等环节,而根本的问题在于发动群众。这些认识使卫立煌对于八路军独立自主地打游击战,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更加同情了。

离开延安之后,卫立煌就筹集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和军需物资送给第十八集团军。用他的话说就是:“第二战区的军队都受我指挥,凡是打日本的我都一样看待。十八集团军打得很好,我们就要充分供给。”

此后,当卫立煌的部队转战山西时,他还曾多次跟他的秘书谈及他对延安的印象,和对毛泽东的印象。他感叹道:“要想战胜日本,恐怕只有学延安的方法。”可见,这次访问延安对他影响之大。

1938年7月的一天,刘少奇经过卫立煌的住处到太行山去。他带着毛泽东给卫立煌的亲笔信以及卫立煌在延安时和毛泽东等拍的照片。对于从延安带来的照片,卫立煌视如珍宝,非常喜欢,包了又包,收藏了起来,他的秘书想要一张,他也没给。

3、会见白求恩大夫

到延安访问的朋友中还有一些外国朋友,毛泽东非常重视与他们的交往。白求恩大夫就是一位颇令毛泽东尊敬的外国友人。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曾这样写道:“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3个钟头的面谈,给白求恩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毛泽东同志那样感动着每一个和他见面的人。这是一个巨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着名的胸外科专家,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1936年,当德国法西斯匪徒利用西班牙法西斯军阀佛朗哥发动侵略西班牙的战争时,他曾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一个医疗队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武汉时,周恩来亲切会见他,并向他介绍了中国人民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战争的大好形势。国民党企图把他留在武汉,他拒绝了,他严正表示: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

在周恩来的周密安排下,他终于冲破了国民党的重重阻挠,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充满生机的革命圣地延安。他曾这样描述他对延安的印象与认识:“在延安,我见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延安是中国管理得最好的一个城市。在汉口,我所看到的是一片混乱和优柔寡断、昏庸无能的官僚政治的种种令人灰心的现象。而延安的行政部门却表现出有信心和有目的。街上一片蓬勃的气象,来来往往的人们好像都知道自己是为什么目的而奔忙。”这些印象使他更加坚信了自己到延安来的选择是正确的。

就在白求恩到达延安的第二天,即1938年3月的一天,他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要会见他,而且就在当晚。想见见这位仰慕已久的革命领袖,是白求恩来中国的心愿之一,为此,他高兴得难以自制。他匆匆换上刚发给他的八路军灰布军装,扣好每个扣子,又从皮箱最底层拿出一个皮夹,郑重地放在衣袋里,作好了会见毛泽东的一切准备。

毛泽东在会见白求恩。晚上11点,白求恩走进院子,毛泽东迎到了门口,紧紧握着白求恩大夫的手,把他请进了窑洞。白求恩望着眼前这位魁梧而有些消瘦的人,他虽穿着一身常见的灰布棉衣,袖口和膝盖上打着补丁,脚下是一双普通八路军战士的棉鞋,但眉宇间透出勃勃英气,眼里闪着坦诚和智慧的光彩。白求恩庄重地向毛泽东行了一个西班牙国际纵队的战斗军礼,并把带来的那个皮夹递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打开皮夹,那是一个加拿大共产党员的党证。毛泽东为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的一片赤诚所感动。他们面对面地坐着,就像阔别多年的老朋友、老战友似的,亲切地交谈起来。毛泽东首先高兴地说:你们来解放区,说明了加拿大人民、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和战斗友谊,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白求恩大夫向毛泽东转达了加拿大人民和美国人民的亲切问候,详细地介绍了加拿大、美国、西班牙人民的革命斗争情况。毛泽东听着,不时频频点头,表示钦佩和赞赏。然后毛泽东向他介绍了中国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的情况,回答了他所关心的问题,透彻地阐述了我军必胜、日寇必败的道理,使他深受感动。

谈到工作时,白求恩大夫热情地说:“在中国的抗战中,我觉得最能发挥作用的方式是组织战地医疗队,在前线附近工作,照顾重伤员。”毛泽东沉思着。八路军目前还没有战地医疗队,而且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药品、器械和医务人员极为缺乏,按照西方的标准,八路军简直没有什么医疗机构。他告诉白求恩:“很不幸,目前重伤员中死亡的人太多了。”白求恩赶忙说:“他们有很多是能够救活的。根据我在西班牙的经验,只要前线附近有战地医疗队,重伤员中百分之七十五可以恢复健康。”

“百分之七十五?”毛泽东的思想一下子完全集中到这个数字上。毛泽东想到,从我们的后方医院几乎没有重伤员到多数重伤战士能够避免牺牲,这等于我们的战士可以有两次,或更多次的生命打击敌人。白求恩期待着毛泽东的决断。

毛泽东高兴地说:“这个办法好极了,那就请您立刻组织战地医疗队吧,前线很需要你这样医术高明的大夫。”“好!”白求恩同志爽朗地答应着,脸上浮出满意的笑容。毛泽东很关切地说:“前线很危险,任务重,条件差,生活艰苦,请您多注意自己的身体……”

夜是漫长的,毛泽东与白求恩的谈话继续进行着。他们从国际局势谈到国内政治和军事斗争,从白求恩以前的经历谈到现在面临的工作。白求恩觉得毛泽东实在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物,在他身上各种不同的知识和才能似乎浑然天成,而其谈吐又极为平易近人。他甚至极为关心地向白求恩请教在冰河的冷水中储存血液的经验。

就这样,他们没有间断地足足谈了三个多小时,而毛泽东还像谈话刚开始那样,精神仍是那么饱满、思维仍是那么敏锐。

毛泽东把白求恩送出窑洞门口握住他的手说:“请白求恩向加拿大和美国朋友转致谢意!”并再三嘱咐他,“到前线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一定要写信来”。

白求恩大夫回到住处后,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取出打字机,把这一难忘的会见记在了日记中:“我在那间没有陈设的窑洞里和毛泽东同志面对面坐着,倾听着他那从容不迫的谈话的时候,我想到长征,想到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怎样领导着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从南方到了西北山区的黄土地带……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毛泽东同志那样感动着每一个和他见面的人。这是一个巨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不久,白求恩大夫东渡黄河,来到了晋察冀边区。他带着一支八路军战地医疗队,转战各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抢救了千千万万的伤病员。在斗争的实践中,为我们培养了大批医务工作者。

在紧张的工作中,白求恩给毛泽东写过许多信,汇报工作情况,对医疗工作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毛泽东也一直关心着这位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视为己任的外国同志。他曾在给晋察冀边区聂荣臻司令员的电报中指示:“请每月给白求恩同志100元,……同意任白求恩同志为军医卫生顾问。对其意见、能力完全信任。一切请视伤员需要斟酌办理。”并写信鼓励白求恩同志。

白求恩同志很感谢毛泽东对他的关心,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我自己不需要钱,因为衣食一切均已供给。该款若系加拿大和美国汇给我私人的,请留作烟草费,专供伤员购制烟草及纸烟之用……”白求恩同志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总是把一部分生活费用节省下来,给伤员买药,买补养品。他深受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在前后方到处传颂着白求恩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克服困难抢救伤员的动人事迹。

不幸的是,就在白求恩来华工作的第二个冬天,即1939年11月12日黎明,白求恩在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他的手指被碎骨划破而中毒,逝世于河北省唐县的一个山村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不仅为能在中国工作而自豪,而且仍想念着毛泽东。他握住周围同志的手说:“请转告加拿大人民和美国人民,最近两年是我生平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

“请转告毛主席,感谢他和中国共产党给我的帮助。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解放。”

听到白求恩大夫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非常悲痛。在延安各界为白求恩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亲笔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白求恩大夫逝世不久,毛泽东在紧张的工作和战斗中,写下了《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