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中国的古典小说被视为杂书。因为这些小说大都首先在民间流传,后经过说书艺人补充丰富,由文人加工改写而成。小说概括的是民间文化的精华,反映的也多是下层民众的利益和要求,在价值取向上和儒家经典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私塾里除去“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以外,那些古典小说、传奇、演义是不允许阅读的。
然而,毛泽东却乐此不疲,偷偷地读它们,每当在私塾里上课的时候,毛泽东就把经书和小说都放在课桌上,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就在下面津津有味地读他的小说,老师一走过来,毛泽东就把经书盖在小说上面,假装在读经书。可时间一长,老师还是发现了他的“阴谋”,便想办法惩罚他。有时在上课中,老师会忽然叫毛泽东起来背诵一段经书,而且故意让他多背,毛泽东却对答如流,让他背的,他也都能背诵出来,老师拿他无可奈何。
就这样,尽管老师严加防范,毛泽东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书中英雄豪杰那种气势盖人、英勇无比、神威强悍的高超本领和造反精神深深地震撼感化着毛泽东。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毛泽东阅读这些传奇小说的兴趣点是很耐人寻味的。我们从上面列举的毛泽东所读小说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反映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小说。毛泽东曾说:“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这种“竞争”与“百变”对日后毛泽东的战争生涯不能不说是最初的启发。而另一类小说如《水浒》和《西游记》则潜移默化地使毛泽东沉醉于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造反”角色中。
应该说,毛泽东最早是从中国传奇小说的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朦胧地感受到“革命”的意味的。
转眼之间,毛泽东已在私塾里度过了6年的学习时光。6年中,他所读的书多为儒家经典,虽然他具有强烈的反抗、叛逆性格,但这些经典也使他获益颇丰。随着所读的书不断增多,涉猎的知识面不断拓宽,这个昔日顽皮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变得日益浓烈了。正当他凭借自己的天资,在书本中对宏观世界的宇宙奇迹和微观世界的人生奥妙,开始了初步探寻的时候,家庭情况正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几乎改变了毛泽东的人生轨迹。
3、辍学,但未停学
随着毛贻昌手中的资金逐渐增多,他便开始寻找新的赚钱方法。他先在银田寺的“长庆和”米店入了股,然后又同“祥顺和”、“彭原锡堂”等店铺建立了商务往来。为了商品流通方便,曾自印了取号“义顺堂”的纸票周转,也使用湘乡县太平街最大的商号“吉寿堂”的纸票。家业的兴旺发达,生意买卖的日益昌隆,使毛贻昌迫切感到需要一个好帮手,而帮手就在身边,他就是渐渐已长大成人的儿子毛泽东。毛贻昌认为儿子的书已经念得不少了,能识文断字,写个信,记个账呀什么的,再也不用求人了,自己对他所希望的那个目标已经达到了。与其说再把白花花的银洋往书的“无底洞”里丢,倒不如停学跟自己学种庄稼,跑买卖,挣现钱。于是,1907年毛泽东按照父亲的意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
当然,毛泽东的辍学,除了家庭的原因之外,也有着他自身的原因。那个时候,韶山方圆数十里,只有几个“蒙馆”和“经馆”,所学的不过是“人之初,性本善”和“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根本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望,而且这些学校规矩极严,除了孔孟的书外,其他“杂书”一概禁止阅读,他感到在这样死气沉沉的学校里实在难以再呆下去。恰好父亲希望他回家帮忙种田,以便腾出手来去做生意,所以他就顺风扯旗,退学了。
人虽离开了学校,可毛泽东渴求知识的愿望丝毫未减,反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强烈。特别是那超出未成年人负荷的体力劳动,有时压得他简直喘不过气来。毛泽东渴望读书,但又不愿再回到那陈旧的私塾学堂。这期间,他曾暗中在韶山冲一带打听名师,却没有访到。正在彷徨观望之时,一位“激进”的教师学成归来了,他就是李漱清。
李漱清,1874年生,长毛泽东19岁,家住韶山冲陈家桥(今属韶山市韶山乡韶北村),与毛泽东的家上屋场相距五六里路。清末投考湘潭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先后在湘潭县西二区上七都都校、李氏族校等学校执教。他是一个思想开明、充满爱国热情的进步知识分子。在乡间,他常给人们讲述外地见闻,劝说乡亲们不要求神拜佛,并大胆地提出了“弃庙兴学”的主张。也就是说,要把寺庙和宗祠的田地房产,拿出来兴办学堂,让农家子弟都能进学校读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以开发民智。而且,他要办的不是过去那种私塾,而是新型的“洋学堂”,在这种学堂里,学生不拜“孔圣人”,不读四书五经,学的是时兴的天文、地理、生物、算术等新学。
李漱清提出这些主张以后,遭到了不少人的非议和责难,那些掌权的房户族长、封建豪绅们一致起来激烈反对他,都说他在外面中了洋鬼子的邪气,连祖宗都不要了,多半是发了疯癫病。因而,李漱清的新观点、新主张,被他们斥之为异端邪说,他本人也成了乡人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
毛泽东从大人们对李漱清的纷纷议论中,听出李先生是一位很特别、很有个性的文化人。虽然李先生提出的兴办学堂、破除迷信、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等主张,他还说不上对不对,但关键是这些见解很独特、很新鲜,是他生平第一次听说过的,这对于对新事物有着天然兴趣的他来说,无疑是颇具吸引力的。因而,毛泽东格外敬佩李漱清的学识人品,赞成李先生的言行,心中窃喜李漱清正是他所求教的老师。
于是,有一天,毛泽东在干完父亲分派的农活以后,专程来到李家屋场李漱清的家里,向李先生请教学问来了。
李漱清多年在外读书,此次初回家乡,对毛泽东还不熟悉,但他却被这位少年走五六里山路登门求教的诚心所感动。他热情地接待了毛泽东,并询问了他的家庭和学习情况,当他听到毛泽东因不满旧私塾的教学方法及因父亲不让继续读书而被迫辍学时,心情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李漱清想:这个十几岁的少年资质聪慧,读书的天分是很高的。他已经读了5年私塾,对于经书已有比较强的理解能力了,如果有一所好学校,让他继续深造,完全可以造就成一个杰出人才。真可惜呀,家长是这样的固执,韶山冲是这样的闭塞,即使是盖世英才,也要无声无息地在这山沟里被埋没掉的。想到这里,李漱清深深为眼前这个农家孩子而惋惜,同时也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而怨艾,不禁喟然长叹。
毛泽东被李漱清那激动的情绪所感染,他着急地问:“李先生,你办的洋学堂怎么样了?我到你那个学堂里去读书行吗?”
“只怕没有用!”李漱清摇摇头,苦笑着说,“地方上的大人先生们不让我开馆,我要是不讲孔夫子的书,只教维新派的文章,他们就会给我加上一个‘毁谤僧道,背叛孔孟’的罪行,不但我自己要吃官司,还会连累你们呢!”
听李漱清这样一讲,毛泽东深感进洋学堂读书的希望已经破灭,不由得更加着急。李先生看到他这副求知若渴的样子,劝慰他说:“润之,你不用急。从今往后,你有时间就到我这里来读书习文,我这里新书不少,你想看什么,就尽管挑!”听了李漱清的话,毛泽东欣喜万分,连忙谢过李先生,并恭恭敬敬地向李漱清鞠了一躬,行了拜师之礼。
从此,李漱清这位特别的老师,便收下了毛泽东这个半耕半读的特殊学生,陈家桥李家屋场成了毛泽东的课堂,他隔三差五地来这里借书、还书,向李先生请教学问,听李漱清讲述读书做人的道理和那些维新救国的有志之士的事迹。在那段时光里,李漱清为教育毛泽东这位学生,花费了大量心血。他热情地向毛泽东介绍新书,灌输新鲜知识,辅导他阅读诗书,帮助他修改作文……那时,每当傍晚时分,在李家屋场旁边的打谷场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师生二人兴致勃勃地交谈读书心得、切磋学术的身影。天长日久,他们之间逐渐形成了比一般师生更为密切的关系。这对特殊师生,为历史留下的那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感人场面,韶山韶水大概也会铭记不忘的!
二、艰苦的乡村自学生涯
1、半耕半读,手不释卷
自从结识了李漱清老师之后,毛泽东就不再急于找学校读书了,而是采取半耕半读的形式,忙里偷闲地挤时间去刻苦学习。
那时,毛泽东家里田地多、人手少,他的父亲毛贻昌一向精打细算,为了少雇一个工,硬是让年纪尚小的泽东和泽民跟着他干农活、种阳春。白天,毛泽东要挑粪、犁田、播种或插秧,还要砍柴、舂米、喂猪和放牛……似乎有干不完的农话;晚上,则要替父亲记账,跟着父亲学打算盘,难得有片刻的空闲。从李漱清那里借来的一摞书,也没有时间去看。
毛泽东(右一)、毛泽覃(右四)同父亲(右三)、伯父在长沙合影。李漱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虽然很为毛泽东的学习而担忧,但鉴于学生的家庭现状,一时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帮他解决没有时间读书的问题,只能鼓励他克服眼前困难,见缝插针地挤时间抓学习。为了帮助毛泽东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李漱清特地给他讲解了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勉学》篇,用古人读书治学的典型事例教育毛泽东勤奋学习,希望他以古时圣贤为榜样,勤学博习,修身利行,学成一艺,得以自资。
受到李漱清老师的教育和启发后,毛泽东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决心,采取了多种方法用功读书。白天没有时间看书学习,他就等父母睡觉后点着桐油、梓油灯夜读。对于他这种耗油费神的夜读——读的又不是他父亲所希望的经书,自然遭到父亲的反对;母亲怕深夜读书有伤身体,出于疼爱儿子也加以反对。毛泽东就用蓝布被单遮住窗户,使父母亲看不见灯光,有时就干脆躲到存放杂物的小阁楼上去。
夏夜,蚊虫叮咬,他就在床头放一条凳子,凳子上搁着灯盏,将头从蚊帐里伸出来,趴在床头,读得不亦乐乎。可是,他的“秘密”还是被半夜起床给猪牛添饲料的父亲发现了。父亲是一个十分精明的人,他虽然看不见灯光,却听出了儿子翻书页的声响,便悄悄地走近窗户,揭开那块遮挡灯光的蓝布印花被单,于是,房里的一切便“曝光”了。脾气暴躁的毛贻昌隔窗对儿子斥责道:“你一夜熬掉我一盏桐油,一个月就是几百文铜钱,这样搞下去,一份家产怕是要败在你的手里!”好心的母亲听到吼声,披衣起床给儿子打圆场,这才解了他的围。
夜里不能看书,毛泽东就白天把书带到田间地头,得空便躲到一座古坟后的毛栗树下面,读得心醉神迷。毛贻昌开始发现儿子经常溜号,不由得“盯梢”起来。一天他终于当场“捉”住了毛泽东,当时毛泽东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书,两只空粪筐齐齐摆摆地放在他身边。父亲不由得火冒三丈,两人便争吵起来。这时,恰好毛泽东的母亲来喊他们父子俩回家吃午饭,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下午,毛贻昌仍然分派毛泽东去挑粪,还规定他必须完成15担。太阳落山前,毛泽东不见了。这一次,毛贻昌轻而易举地找到了他,可是毛泽东看书正看得着了迷,根本没注意到父亲的到来。这下,惹发了毛贻昌的火暴脾气,他几步冲上前来,一把抢过儿子手上的那本线装书,厉声吼道:“你真的鬼迷心窍,中了这破书的魔了?我要你一门心思扑在田里,你倒好,躲在这里看这些闲书。”说着,他又把那本线装书的封面看了一下,原来是一本《西游记》。这个他懂得,这是一本讲孙猴子保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书,这孙猴子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精怪。儿子小小年纪看这样的书,不学坏了才怪哩。想到这里,他越发生气了,他顺手抓起毛泽东挑粪的扁担,就要对儿子动武。
毛泽东一看父亲要打他,赶紧用一双大手拉住扁担的一头,一边向父亲解释道:“父亲,我会规规矩矩干活的,但我也要读书。我保证先做事后看书。你要我挑的十五担肥我已经完成了,要是不信,你先到田里去数一数,如果不够数,要打要罚都由你。”听了儿子的话,毛贻昌觉得颇有道理,他放眼往平整的水田一望,心里默默数了数,足足15担。
毛贻昌虽然平日对儿子态度比较粗暴,但毕竟也是通情达理的人,也有一颗爱子之心,他想到儿子为了省出时间读书,大半个下午挑了15担粪,的确够辛苦的。所以,他没有再责备儿子,只是说了声:“天不早了,还不快回家去。”说完,先自走了……
这件事情过后,父亲再没有干涉他读书的事情了。毛泽东就按照自己的计划办事:白天,发狠做田里功夫;晚上,帮父亲结算一天的往来账目。农活干得漂亮,账目算得清楚,不给父亲留下一点责难和挑剔的把柄。遇到雨天或农闲空余时间,毛泽东就到李漱清的家里,向李先生请教学问,听他给自己讲课、接受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上完课后,毛泽东又把李先生借给他的书籍带到家里。多少个夜晚,他在上屋场那间土屋里,点亮那盏古老的竹络小油灯,发愤攻读。
这段时间,毛泽东完全不读“四书”、“五经”了,中国的古典小说,成了他的主要精神食粮。凡是李老师这里有的小说,他都借来了;李老师这里没有的,由他开出书单,毛泽东就到相隔十多里远的湘乡唐家圳圫八舅家去借。他看过的书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说岳全传》、《隋唐演义》、《封神演义》……这些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历史小说和神话故事,他都爱不释手,有的书看过还不止一遍。后来,毛泽东又在李漱清的指导下,开始看一些带有浓厚爱国主义色彩的救国图存方面的书,如《盛世危言》、《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等,并深深为书中的内容所吸引。
2、与李漱清畅谈心得
寒来暑往,不知不觉中,毛泽东辍学务农两年了,通过李漱清的悉心指导和他的勤奋读书,他的学业不仅没有荒废,相反还有了长足的进步。渐渐地,他的思想出现某种升华……
有一天傍晚,毛泽东按父亲的吩咐薅完秧后,就跑到李家场屋去找李漱清。他最近读完了好几本书,很有些“心得”,要向老师说说。
毛泽东来到李家场屋,李漱清正躺在晒谷场上的一张竹睡椅上,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聚精会神地看书。看见毛泽东来了,就急忙放下书本,站起来笑眯眯地同他打招呼。
毛泽东坐下以后,开门见山地对李漱清说:“李先生,您最近让我看的书我都读完了,有几个问题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您。”
“润之,你有什么问题呀,请讲吧!”李漱清知道毛泽东有好学多问的习惯,就含笑鼓励他讲下去。
毛泽东向李漱清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李先生,我看了这些小说和故事书,所有的人物为什么都是文官、武将、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呢?”
说老实话,毛泽东提出的这个问题,老师也从未考虑过,所以李漱清一时答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