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于1948年8月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撤退东北,确保华中,经营华南,坚持沈阳到10月底,以观时局发展的计划。如果蒋介石将东北的军队撤至关内或江南,将使人民解放军丧失战机,并增加南下作战的困难。在此关键时刻,毛泽东依据对战局的科学分析,毅然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非凡胆略。
毛泽东正确抓住决战时机的同时,又决定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这是因为,首战东北,可促进全国战局的发展,人民解放军歼灭东北敌军,可粉碎敌人的战略收缩的阴谋,使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决战,并以东北雄厚的工业支援全国,亦可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巩固的后方。如果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就会受敌华北、东北集团的夹击而陷于被动。若首战于华东战场,则又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退,实现其“战略收缩,加强华中”的战略目的。因此,首先打好东北战场上的敌人就成了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东北战场上的形势,对人民解放军最为有利。
从兵力对比上看,东北野战军占绝对优势,正规军70万人,地方军30万人,总兵力达100万人,而且拥有炮兵纵队和铁道兵纵队。为了适应“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需要,东北野战军进行了整编,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军政素质。当时国民党军的正规军为48万人,非正规军7万人,共55万人,被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城市,不能互相呼应,态势突出,所占地区狭小,补给非常困难,而且长春被围困,无法救援。在战略计划上,是退是守,国民党军队举棋不定。东北解放区军民经过三年多的奋战,完成了土地改革,将解放区连成一片,解放军的后方异常巩固,并控制了2000多里的铁路线。因此,毛泽东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的卫立煌集团。
根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进行了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毛泽东在指挥辽沈战役中,首先对辽沈战役的首要突击方向作了精心的选择。根据东北敌军分别收缩于长春、沈阳、锦州及其锦州的重要战略地位,确定了首战锦州,关门打“狗”的作战方针。从局部看,孤立长春的敌军,为人民解放军久困,是东北战场敌人的薄弱点,歼灭长春守敌较为容易,但是有可能使沈阳、锦州的敌人向关内撤退,对全国战局的发展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国民党军正是利用长春来牵制人民解放军,掩护沈阳、锦州之敌改善态势,并进行撤退准备。沈阳守敌为蒋军主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攻击沈阳则会使我军受到锦州和沈阳敌军的南北夹击。而锦州是东北敌军布置中的要害处,是真正致命的弱点。因为锦州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攻占锦州,则可切断东北敌军与华北敌军的联系,关上东北大门。而且锦州守敌多为杂牌军,战斗力较弱,孤立分散,易于歼灭。同时在北宁线上作战,可以吸引长春、沈阳之敌增援,相机将其歼灭。因此,攻克锦州,就像关上东北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实现将蒋军封闭于东北予以歼灭的战略目的。
毛泽东的这一作战方针是根据战争形势的迅速变化及时提出的。1948年2月,东北野战军发起了强大的冬季攻势,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敌我态势,指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并提出了堵留东北国民党部队的意见,即东北野战军以主力向南,打义县至滦县地带之敌,切断北宁铁路,堵住国民党撤往关内的通道。但是林彪等却提出先打长春,吸引沈阳之敌北上增援,而我军主力南下,在四平附近歼灭之;如果敌人不增援,则对长春发动全面进攻。而且认为打沈阳、锦州的敌人以及入关作战都有很多困难,我军主力如南下,长春之敌必能乘机撤至沈阳,打通锦沈线,使我军陷于被动的地位。
由于蒋介石尚未下定最后决心从东北撤退,毛泽东同意先打长春,但同时指出:“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不可克服之困难”,“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5月24日,东北野战军开始攻打长春,但由于对地形和敌情不甚清楚,在兵力上也没有形成绝对的优势,因此在外围战斗中伤亡两千余人,仅占领了大房身机场及长春外围一些据点。之后,林彪提出对长春“长围久攻”,野战军主力继续进行休整,对南下作战仍有顾虑。但是,长春守敌按兵不动,这样就使东北野战军被牵制在长春地区。此种局势如果继续下去,将使国民党军队撤至关内的阴谋得逞。
《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手稿。在这种情况下,东北野战军研究了战局,提出以南下作战为好,至此,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得到东北野战军的理解和认同。他复电指出“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南下作战。向南作战具有各种有利条件,我军愈向敌人后方前进,愈能使敌人孤悬在我侧后之据点,被迫减弱或撤退,这个真理已被整个南线作战所证明。”并要求向指战员讲清楚南下作战的有利条件,“以鼓励和坚定他们向南进取的意志和坚定他们的决心。林彪在毛泽东的督促和帮助下,终于下定了南下作战的决心,于9月3日下达了主力部队南下作战计划。
与此同时,毛泽东又精心选择了辽沈战役的首要作战目标。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曾提出过打北宁线义县至滦县之敌、平津之敌等,9月7日他又明确指出,“你们如果能在九十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就可以达到歼敌十八个旅左右之目的。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因为锦、榆、唐三点及其附近之敌互相孤立,攻歼取胜比较确实可靠,攻锦打援亦较有希望。”“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第一个大战役)期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因为你们主力不是位于新民而是位于锦州附近,卫立煌才敢于来援),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于此,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
在毛泽东的军事指导下,9月10日,东北野战军作了南下北宁线的部署:以1个纵队及7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以6个纵队及4个师南下北宁线,相机攻取锦州、锦西、山海关等地;以3个纵队(欠1个师)配置于沈阳以西,以2个纵队配置于沈阳以北地区,共同对付沈阳之敌,并准备阻击长春突围之敌。
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东北野战军在北宁线义县至唐山段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击。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奔袭北宁线。热河独立第四、六、八师等包围了兴城、绥中等地,将锦州与唐山之间的通道截断,并断绝了傅作义集团增援东北的陆上通道。四纵、九纵插于义县、锦州之间,并包围义县。不久,四纵转而南下,24日在兴城东北歼敌一部,切断了兴城与锦西之间的联系,牵制了锦西、葫芦岛的敌军。九纵位于锦州、义县之间,以渗透战法,插向锦州以北,并夺取了帽山屯和锦州以北诸高地。八纵由八面城出发,经彰武等插入锦州以北。七纵渡过大凌河,插至锦州西南地区,并协同四纵攻战塔山、高桥。十一纵则攻占了昌黎及其以西地区。至10月1日,东北野战军相继攻占了昌黎、滦县、北戴河、义县、绥中等地,控制了从山海关到义县的几乎整个辽西走廊,孤立、包围了锦西、山海关和锦州。
在此形势下,究竟先打哪部分敌人呢?毛泽东认真分析了双方态势,作出了先打锦州之敌的战略决策。9月27日,毛泽东电示林彪等:“如能同时打锦州、山海关两处,则应同时打两处;如不能同时打两处,则先打山海关还是先打锦州,值得考虑。”“如先打山海关,然后以打山海关之兵力回锦州则劳师费时,给沈阳之敌以增援的时间。”“如先打锦州,则沈阳之敌很可能来不及增援,继续陷于麻痹状态(目前已是麻痹状态)”。林彪等根据卫立煌军的态势及兵力部署,决定先打锦州尔后进攻锦西,并预计锦州战役可能会演变成全东北之决战。毛泽东复电林彪等东北野战军将领,指出,“先打锦州,后打锦西,计划甚好”,要求“照此贯彻实施,争取大胜”,并将作战重心放在义县、锦州、锦西三点,如果感到力量不够,可从沈阳以西各纵队中抽调部队。
锦州被围困后,蒋介石极为恐慌,飞临北平、沈阳亲自督战,决定以锦西、葫芦岛的4个师及从华北、山东抽调的7个师,由锦西向北增援锦州,由侯镜如统一指挥;以沈阳地区的11个师、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进占彰武,企图威胁东北野战军的后方,由廖耀湘统一指挥。当林彪获悉葫芦岛又增重兵的情报时,感到敌情严重,立即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回师攻打长春的建议。毛泽东接到电报后,于10月3日发了两封电报,重申攻打锦州的方针,分析了回师打长春的种种不利因素,认为东北野战军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下锦州不打,打长春将不利于整个战局的发展,要求东北野战军集中精力,力争于10天内攻取锦州,指出只要打下锦州就可以获得战役上的主动权。
在罗荣桓、刘亚楼等人的说服下,林彪坚定了攻打锦州的决心,并调整了作战部署:以二纵、三纵、七纵、八纵、九纵及六纵之第十七师共16个师的兵力及炮兵纵队主力,攻打锦州;以四纵、十一纵等在塔山地区阻击敌“东进兵团”;五纵、六纵(欠第十七师)、十纵(附一纵第三师)在新民以西以东地区,牵制敌“西进兵团”;十二纵南下通江口地区,准备参加新民方向的打援和截击长春突围之敌;以一纵(欠第三师)位于高桥为总预备队。毛泽东得知林彪坚定了攻打锦州的决心并调整了作战部署后,复电指出,“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调整了作战部署,才算把作战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向,希望大胆放手,首先攻克锦州,时间愈快愈好。”
10月9日,东北野战军开始了锦州外围战。次日,毛泽东致电林彪等,要求东北野战军坚决攻击锦州,指出:“从你们开始攻击锦州之日起,一个时期内是你们战局紧张期间”;“这一时期的战局,很可能如你们曾经说过的那样,发展成为极有利的形势,即不但能歼灭锦州守敌,而且能歼灭葫、锦援敌之一部,而且能歼灭长春逃敌之一部或大部。如果沈阳援敌进至大凌河以北地区,恰当你们业已攻克锦州、使你们有可能转移兵力将该敌加以包围的话,那就也可能歼灭沈阳援敌。这一切的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东北野战军经过5昼夜激战,将锦州外围敌人据点扫清,10月14日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攻克锦州城,生俘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等10万余人。与此同时,东北野战军在塔山地区顽强阻击廖耀湘兵团6昼夜,将其钳制在彰武、新立屯一带,有力地配合了东北野战军在锦州的行动。长春守敌在东北野战军的声势震撼和政治攻势下,敌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于10月17日率部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于19日率部投降,长春宣告解放。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全军覆灭的命运已成定局。
锦州、长春解放后,蒋介石梦想夺回锦州,令廖耀湘兵团与葫芦岛的国民党军东西对进,企图打通关内外的联络;同时命令沈阳的五十二军抢占营口,企图取得海上的退路。东北野战军摸清蒋介石的意图,做出了全歼廖耀湘兵团的战斗计划。毛泽东接到电报后,更改了原来打锦西、葫芦岛的设想,指出,“如果你们在长春事件之后,蒋介石、卫立煌仍不变更锦葫、沈阳两路向你们寻战的方针,那就是很有利的。在此种情形下,你们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甚为正确”。并命令“只要此举成功,敌无逃路,你们就在战略上胜利了”。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林彪等于20日制定了围歼廖耀湘兵团的具体作战计划。东北野战军一部在黑山、大虎山以北狙击敌人,主力则迅速秘密地向东北方向回师,于26日将廖耀湘兵团包围在黑山、大虎山、新民地区。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28日全歼该敌10余万人,生俘廖耀湘等国民党高级军官。
为了将国民党军全歼在东北,27日毛泽东电示林彪、罗荣桓等:“当面敌人解决后,望以有力兵团(不少于三个纵队)星夜兼程东进,渡辽河,歼灭营口、牛庄、海城一带之敌,阻塞敌人向海上的逃路”;“如果在目前数月内,沈阳一带敌军已经或正在向营口逃跑,则你们全面迅速向营口、海城方向进击。”东北野战军乘胜猛追,分多路向沈阳、营口方向疾进,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歼敌149万人。11月8日,锦西、葫芦岛之敌逃跑。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共47万人。它的巨大胜利,完全证明了毛泽东制定的作战方针的正确性,使中国军事形势到达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民党军队下降到290万人左右,人民解放军则增至300余万人,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取得了优势。东北全境的解放,使人民解放军获得了巩固的后方,为解放平津和华北奠定了基础,这就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满怀胜利信心地说:“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3部署淮海战役
正当辽沈战役激烈进行之时,毛泽东抓住有利时机,积极部署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另一场战略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