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
23842200000033

第33章 途径与方式:教育有方法(4)

孩子长到2岁左右的时候,刚刚意识到自我和他人的不同,刚刚会用“我”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时候,如果处处对他迁就,百依百顺,则容易形成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忽视别人的存在。但是父母并不能因为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于强烈而认为孩子就是自私的,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正常的,父母不必大惊小怪。

父母经常满足孩子争先占优的欲望,将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长大以后,他就会只知道为自己而不知道为他人着想,这对他的人格建构将造成不利影响,影响他今后的交友,甚至一生的幸福。父母要认真寻找形成的原因,并注意在今后的教养中逐步纠正过来,如把孩子送进托儿所,让孩子多参与各种各样的集体游戏,学会与小伙伴合作共事,分享玩具,懂得遵守游戏规则,学会耐心等待等。当孩子有些许的进步和改变时,要用赞许的态度鼓励表扬他,从而让孩子变得更积极。

学会等待是对孩子耐性的一种磨炼,也是成功的一个必备要素。如果孩子连一分钟都不愿等待,那么在他的人生旅程中,他会错过许多的机会。

叛逆的下一代

小倪的母亲曾经是一名教师,非常注意孩子的启蒙教育。女儿从小就聪明漂亮,非常讨人喜欢。然而14年来妈妈面对的却是调皮、叛逆、变化多端的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小倪的成绩一向很好,常常被各种光环围绕着。但她升入尖子如林的重点中学时便不再光彩耀眼。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倪接触了佛学,天天吵着要出家。父母煞费苦心地好不容易把女儿拉回正轨。然而在小倪14岁的一天,小倪的母亲突然接到女儿学校领导打来的电话,告诉了她一个骇人的消息:小倪剃光了头在学校里晃来晃去。一些同学跟在她后面看笑话,她还不以为然。小倪在学校的举动掀起了轩然大波。女儿回来之后,母亲劈头盖脸地痛骂女儿一顿,然而没想到女儿不和她争论,却躲进自己的房间内,20分钟后拿出了一篇光头宣言:“头发是我自己的,我有权管理我自己的头发。”这一宣言让小倪的父母手足无措,只得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女儿妥协,同意女儿在以后的时间里戴帽子。

本以为一切都已风平浪静,结果没几天,女儿的反叛却升了级。先是给耳朵穿了7个洞,然后疯狂地购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服装,最后竟然闹着不去上学。

萨丽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儿,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她的脾气有点乖戾,不论是妈妈还是爸爸或者其他人,让她做什么她偏不去做,让她往西她偏向东,一付叛逆的模样。

看到女儿这种情况,萨丽的父母知道女儿有了这个年龄孩子常有的逆反心理。对此他们并没有批评女儿,也没有要求女儿一定要按他们的要求去做。不过他们在想办法让女儿慢慢地改正。

萨丽的爸爸妈妈有意识地吩咐几个孩子去做事情,但萨丽往往不去做。但她的父母并不说她,只是微笑地看着其他几个孩子去做,然后对做得好的孩子进行表扬,或者给予一些物质鼓励。次数多了,小萨丽明白,如果自己总是这样反对父母,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于是她偶尔开始主动地做一些事情,虽然并不是父母要求的。这个时候,父母就会对她提出表扬,然后对她进行奖励。

在父母耐心的鼓励下,小萨丽渐渐地改掉了乖戾的脾气,叛逆心也一天天地减弱。有时候,她还会抢先去做一些事。

几年前,有一所小学作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竟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然嘴上不说,但这些不满意已经深深地埋在了他们的心里,并且已反映在了行为中。而这些不满意都可能成为孩子向父母说“不”的理由。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父母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产生许多问题的根源就在父母身上。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的弊端所导致的。

事实上,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他们往往对孩子要求严格,但对自己要求却很松。这样一来,孩子能心甘情愿听父母的话吗?即使父母说得条条是理,孩子还是依然不肯服从。而且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有的父母不让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孩子忍不住给父母提意见,他们就会说下一次一定改。有时候父母不但不听,反而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孩子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会逐渐扩散,父母说的话都不愿意听,长此一往,孩子的叛逆心理就会愈来愈严重。

还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的成长,总是把孩子当成六七岁的小孩子去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而这也是滋生孩子叛逆心不可忽视的因素。

事实证明,面对孩子的叛逆,父母不能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孩子身上,而应该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难道孩子天生就不听话、爱捣乱吗?孩子真的想做一个处处和爸妈作对的人吗?可以这样说,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却未必都是好家长。家长所做的事情,对孩子来说不一定都是对的。

面对说“不”的孩子

小明是一个调皮的6岁小男孩。一次妈妈让他自己穿衣服(平常衣服都是妈妈给他穿的),可是小明却说:“我不要,我要妈妈给我穿。”而妈妈没办法,只好说:“妈妈现在真的很忙,你自己穿吧,乖啊!”可是他就是不穿,然后就坐在那里哭了起来,妈妈没办法,只得让外婆过来帮小明穿。可是外婆过去给小明穿衣服时,小明就是不让,而且哭得更加厉害了,后来外婆哄了好长时间,才给小明穿好衣服。

威尔是美国一个5岁的小朋友,特别调皮。他每次都可以把自己的伙伴耍得分不清东西南北,也就是因为这样,威尔的叛逆心理也非常严重。每次回到家里,他都不愿自己把衣服换掉。妈妈越是让他把脏衣服换掉,他就越是把衣服弄得更脏。

有一次,威尔回到家里,把衣服弄得很脏很脏,妈妈说:“威尔,快去把你的脏衣服换掉吧,好脏啊,把地板都给弄脏了。”威尔回答:“哈哈,弄脏了妈妈可以再拖啊!”说着,就把地板弄得更脏,妈妈实在是没办法,于是走过去笑着对威尔说:“好了,威尔,不要闹了,你看看你的衣服这么脏,一会儿吃饭的时候,如果把这些脏东西吃进去,那就不好了,而且妈妈想抱抱你也不行啊,难道你不想让妈妈抱你了吗?如果有客人来了,你还不把客人给吓跑了啊!”

“嗯,说的也是啊,好的,我现在就去换衣服,让妈妈好好抱着我。”威尔笑着说。

很快,威尔自己把脏衣服换掉,穿上了干净衣服,然后跑到妈妈的面前,让妈妈抱着他,这时候,妈妈和威尔都很高兴。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国内的孩子就好像是个宝贝一样,打不得骂不得。可是西方的孩子,他们从小都非常独立,虽然故事中的威尔也有些不听话,可是他的妈妈用正确的方式教育了他,使他自觉而又自愿地改变了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不合作期”,在这一阶段他们本来就容易说“不”,如果家长也经常对他说“不”,他就更会觉得说“不”是件有趣的事。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说“不”的频率,换一种口吻来说。比如孩子希望星期天放风筝,而你要加班,此时你可以跟他说:“再等5天行不行?妈妈带你去一个更有意思的地方,还可以钓鱼……”

同时,也不要为孩子说“不”而暴跳如雷,要理解说“不”的过程正是孩子确立自我意识的过程。

对于孩子,家长不能总是千依百顺,这样不是对孩子好,而是在害孩子,教育要找对方法,不要让孩子觉得有强迫感,让他自觉地去改变,这样才可以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慢慢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