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
23842200000020

第20章 自立教育:放心,放手(2)

孩子,你能行

丽丽今年4岁了,在读书识字方面比同龄的孩子都优秀,可在体能、社会交往等方面却较同龄孩子弱。特别是在自信心和竞争力方面,更是处于极低的水平。而在这之前,丽丽是一个很开朗的孩子,她的妈妈始终不明白女儿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自从丽丽出生后,她不知道为女儿操了多少心,为了让丽丽不受委屈,她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她的全部心血几乎全扑到了丽丽身上,嘘寒问暖自不必说,对于丽丽其他方面的安排,更是无微不至。为了管束丽丽,丽丽妈最常说的那句话就是:“不行,你现在还不行。”

一次,丽丽在看妈妈摆吃饭的桌子。她拿起了一瓶牛奶,想帮着倒进玻璃杯里,妈妈发现后,马上抓住了瓶子,非常和善地说:“不,宝贝,你还很小,这件事你不能做。我来倒牛奶,你去一边玩去吧。”丽丽看着妈妈亲自去倒牛奶非常失望,她孤零零地离开了餐厅,躲进了自己的小房间。

丽丽的自信心,也就在这种管束中越来越少。

1岁半的维妮对放在桌子上的圆珠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她拿起笔,在手中转来转去,一不留神,把笔帽给转开了。弹簧啪的一声将笔帽弹到了沙发后面。小家伙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了。此时,站在旁边的爸爸汤姆既没有替女儿捡起笔帽,也没有任由笔帽躺在沙发后面,他把沙发轻轻地推开,让女儿走过去把笔帽捡起来。女儿犹豫地看了看爸爸,汤姆对女儿说:“你能行!”小维妮在爸爸的鼓励下,终于走到了沙发后面,并捡出了那个笔帽。爸爸立即把那个圆珠笔组装好了,这时,父女俩相视而笑。

到了中午的时候,妈妈玛歇尔领着他们在门外的草地上吃了一顿美美的午餐。吃完后,玛歇尔没有一个人大包大揽,或让阿姨帮着收拾所有的碗盘,而是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拿一些东西回屋。老大杰克和老二乔治把盘子收拾好端进屋,老三吉姆把刀叉拿进了屋,老四维妮并没有被分派什么任务,可她却主动把地上的一个塑料碗捧进了屋。哥哥们看见了都高兴地夸她长大了。维妮也为自己能为大家作一点贡献,而不只是需要照料的小婴儿而感到自豪。

国内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不行,不要做,等大长了再做。”

美国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孩子,勇敢点儿,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不同性格的孩子。

一些国内孩子做事情总是畏首畏尾,总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被别人笑话。而许多美国的孩子做事总是很大胆,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好这件事。

孩子出世后,国内的父母尽心尽力地哺育,同时问题也开始产生了。喂饭时,孩子的小手要抓饭勺;高兴时,小手要挥,要抱住小脚丫往嘴里送;稍大些,孩子会手脚并用了,一有机会就爬来爬去。此时大人可别说一个个“不”字,这会传达给孩子这样一个信号: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行。事实上,儿童有一种天然的活动性,而父母要做的是支持、辅导,提供机会满足他的活动欲,而不是简单地制止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对语言的接受能力会逐步提高,在他们基本可以听懂成人的话语时,他们就会以成人为准,甚至用成人的言行来推翻成人的教育。比如,父母教育孩子不准说谎,但千万别让孩子发现父母找借口来骗人。如果孩子发现了父母的这种行为,他便会不接受不准说谎的教育,反而自己也学着骗别人。

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对孩子的所有要求都说不行。当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会尽可能多地为自己争得自由。他们不再对大人的要求百依百顺,不再认为自己不行、不好,相反,他们会更多地认为大人不对、不好,大人的许多要求和限制是不合理的。

这种意识会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进入高峰期,我们称之为人格独立期或者叫做孩子的第二次出生。此时,孩子会显得处处不听话,与人作对,表现出对成人的逆反心理。此时,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疏导孩子的这种心理。理解是要懂得孩子已经长大,这种自我感觉正是他们发展所需要的;疏导是要让孩子懂得尽管他们已经接近成人,但在智慧、情绪和社会行为等方面仍然不成熟。当孩子自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而与家长发生分歧时,要提醒孩子想想大人所说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有利于自己成长的。

孩子的自信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逐渐培养出来的,作为父母,不要总是把眼睛盯在孩子所犯的错误上,而是要对孩子的行为不断地给予鼓励,让孩子在鼓励中不断地增强自信心。

勇气是尝试出来的

一个星期天,一家三口一块去爬山。山并不高,对于一个5岁的小孩子来说,是绝对可以爬上去的。一家三口开始爬山了,爸爸在前,5岁的儿子在中间,妈妈在最后。刚开始,儿子还很有兴趣,可爬着爬着就不想爬了,于是就喊爸爸抱他,说自己害怕。爸爸本不想理他,可妈妈却非常担心,她怕儿子摔下来,又怕他磨破细嫩的小手。妈妈一会儿看看孩子,一会儿担心地嘱咐一声,一会儿又喊前面的爸爸慢些,儿子最终胆怯了,不肯再往上爬,后来还是由爸爸抱了上去。

有一天,一个美国之家决定全家去爬山。在爬一个小坡时,3岁的福特一步一回头,不停地看着爸爸,很想让爸爸把他抱上去。爸爸似乎有意要锻炼他一下,并不看他,只是不停地向上爬。因为爸爸知道,虽然是第一次爬坡,可小福特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锻炼孩子胆量与技巧的一个绝好机会。福特看爸爸并不来帮助自己,只得小心翼翼地往上爬,但还是不时地看着爸爸,不过,每次都看到爸爸鼓励的眼神。终于,小福特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爬到了山坡上。

“福特,你真勇敢!”

听着爸爸的表扬,小福特心里很高兴,小脸笑成了一朵花。

国内的一些父母总是这也怕那也怕,害怕自己的孩子磕着碰着,不论什么事情都不敢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与此不同的是,在西方国家里,两三岁的小孩子走路、游泳可以说是常事,孩子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他有勇气,父母从来不会阻止,反而鼓励孩子不断地去尝试。

实际上,孩子通常非常反感父母总是像放风筝一样用绳子牵着他们,他们期望父母不要过分地表现出关心,这样在别的小朋友面前他们会觉得很没有面子。看到别的孩子快快乐乐、放开心思大胆地玩,而自己却总是由妈妈陪着,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认为是妈妈多事,对他不公平。妈妈对他越不放心,孩子就会越气恼,他也会因此感到不平衡,甚至有些时候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孩子越是不愿妈妈在身边,妈妈就会越感觉不放心,越是要在他的身边照顾他、指导他。

父母锻炼孩子的勇气,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考验。如果他们自己碰到一点困难或者对带有一些危险性的活动就害怕,那么就不难想象如此的父母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有时他们不仅仅是为孩子的安全担忧,同时也是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带来的打击。他们这样做事实上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为了防止“万一”而牺牲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的结果是,他们为求保险而对孩子加倍保护,就会造成孩子缺乏勇气。作为父母,需要克服这种自私,要能够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大胆鼓励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只有让孩子勇于尝试,他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有锻炼孩子的勇气,才能让孩子变得勇敢。

独立,才能思考

小明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妈妈什么事都不让他做。所以小明虽然都已经8岁了,还什么都不会做,事事都需依赖父母。

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并且把它记录下来。

小明一回家,就对妈妈说了这件事。

可小明的妈妈却笑着说:“傻孩子,妈妈什么都不用你做,好好坐着等着吃饭吧,吃过饭后妈妈帮你写。”

听了妈妈的话,小明也就不说什么了,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起了零食。

吃过饭后,妈妈就给小明写了一篇帮自己洗碗的故事,小明看了直说妈妈写得好。

第二天,小明兴冲冲地将作业交了上去,可没想到,老师要抽查学生到底是怎么做的,并且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描述一番。正巧,老师抽到了小明,这下小明傻眼了,站在那里什么也说不出来。因为他长这么大,从来就没有洗过碗,他怎么会描述得出来呢?

生活在美国的李先生一家,有一天和朋友瑞克的两个孩子一起乘飞机去中国。那天一大早,瑞克开着小面包车把他们送去辛辛那提国际机场。李先生的妻子一看瑞克的两个孩子都穿着短袖和短裤,就大呼小叫起来:“我们乘坐的飞机要跨越太平洋,要在高空飞行至少13个小时。飞机上很冷,穿短袖和短裤怎么行?”瑞克耸耸肩,说他们的母亲已经跟他们说过了,但他们不听劝告。在候机室里,李先生的妻子叫这两个小家伙准备好飞机上穿的长衣长裤,他们没有反抗,只说长裤在箱子底,拿不出来。

在飞机升上高空以后,李先生的妻子问他俩冷不冷,他们一个点点头,一个没有吭声。李先生的妻子只得请空姐给他们每人多加了一条毯子。

回美国的时候,在去飞机场前,李先生发现兄妹俩都穿上了长衣长裤。李先生说:“怎么样,这回不穿短衣短裤啦?”妹妹眨眨那双美丽的蓝眼睛,不好意思地笑了。哥哥狡黠地笑笑:“盖两条毯子,还不如穿条裤子。”

的确,对于孩子来说,冷暖必须由自己去感觉。如果冷暖凉热都要父母操心,那么,孩子的生活能力未免太低了。

在中国,孩子大多生活在成人的保护之中,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孩子的日常生活,包括吃、喝、玩、乐、学等几乎都被成人包揽无余。但父母有没有想过,在为孩子带来幸福的同时,是否已经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

人都有依赖他人的惰性,时间久了,就会意志不够坚强,行动放慢脚步,更何况不谙世事的孩子!当他们还不懂得独立思考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时候,就已经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权利。我们是否意识到或许被剥夺的还不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我们剥夺了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我们应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尊重孩子的独立思维,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这样才更有益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西方国家的一些父母从小便开始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并不主动去帮他解决,而是让他自己想办法。当学习上遇到不懂的地方时,父母也很少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通过启发,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得出答案,绝对不会像一些国内父母那样看到孩子想问题想不出而把答案告诉孩子,甚至替孩子做作业。父母不要忘了,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花朵,又怎么能够经受风霜雪雨的考验呢?

父母给孩子的庇护越多,孩子的独立性就会越差,生存能力就会越弱。

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劳动是一种习惯

暑假结束了,小伟的妈妈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可熬过来了,孩子终于开学了!因为在暑假里,12岁的小伟在家懒懒散散,不是睡懒觉,就是看电视、玩电脑,不但什么家务活也不干,午饭还得让妈妈操心。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小伟的妈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从小开始,小伟的妈妈就什么都不让儿子做,因为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在小伟两三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轮流来照看他。吃饭有人喂,衣服有人洗,小伟根本什么都不用干。有时候,小伟看到大人做事,也会抢着去做,比如看到妈妈洗衣服,他也想自己洗袜子,看到奶奶扫地,他也想扫一下。可是,小伟的举动常被大人阻止。次数多了,小伟也就懒得去做了。有时候,他在看电视,妈妈扫地扫到他旁边,他连脚都懒得抬一下。有时候妈妈让他拿个什么东西,即使东西就在手边,他也会让妈妈自己来拿。对此,小伟的妈妈无可奈何,只得抱怨养了一个这么懒的孩子。

杰里今年15岁,个头却有一米七多。从小他就与爸爸妈妈移居来到中国。干家务活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假期里,杰里除了每天自己打扫房间,帮助妈妈买菜、洗菜、洗碗外,夏天的衣服有些不宜用洗衣机洗的,杰里就主动帮妈妈用手洗。对于干家务,杰里从来没有抱怨过,而且经常是很主动地去做的。只要有时间,杰里从不让妈妈一个人在家里忙活。

而这一切,应归功于杰里妈妈从小的培养。

在杰里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每天把他接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他一起洗手绢。上学后,妈妈又开始教杰里洗袜子,让他自己收拾每天的作业本、文具盒、书包等。

到了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对杰里提出了周末学洗碗的要求,当杰里学会洗碗以后,每天晚饭的碗几乎都是杰里洗。刚开始的时候,杰里袜子洗不干净,妈妈就等他睡觉后给他重新洗一遍;杰里收拾好的书包,妈妈会当着他的面再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遗漏什么东西,如果有的话,妈妈就让他重新收拾一次。

如今,杰里已经上初中二年级了,尽管初中的功课比小学紧张了很多,但是他仍坚持晚饭后洗碗。常常是杰里洗碗的时候妈妈收拾厨房,母子俩一边做家务一边听杰里汇报学校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一幅其乐融融的幸福画面。

对杰里而言,做家务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由于这是一种从小养成的习惯,所以,他从来没有把做家务当成一种负担,反而把做家务当成了紧张学习之余的一种调剂。

国内的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劳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学生应该把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家务劳动不用学,将来总归也会做的。

而美国的许多家长让孩子从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

其实,做家务劳动也是一种技能,而且还是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技能。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这种技能的人往往比较从容、轻松,而那些不具备这种技能的人常常会手忙脚乱,即使是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对他们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孩子能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但有效的教育是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的。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经常向孩子灌输劳动光荣的思想。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劳动,作为谋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光荣的,不管是谁,要生存,就必须劳动,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

2.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榜样。如果家长自己都很懒惰,做什么事都不肯动手,却口口声声教育孩子要热爱劳动,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能使孩子信服的。即使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长也不妨经常和孩子一起动手打理家务,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