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与算盘
2384000000020

第20章 教育与情谊(1)

自发的孝顺才是真正的孝顺

“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又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关于孝道,孔子屡有说明。但是,如果父母而强行让子女们行孝道的话,反而会使他们成为不孝之子。我也有几个不肖的子女,将来会怎样,我并不知道。对于他们,我只是时而向他们讲解“父母唯其疾之忧”而已,并不要求他们尽孝,或者是强使他们尽孝。父母们只根据自己的想法而判断,那么既有可能使子女成为孝子,也有可能使之成为不孝之子。如果把不按照自己的想法而办事的子女都看成是不孝,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都只按能不能供养父母这一点而论,那么,即使是犬、马这样的兽类,也都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但子女的孝道,决不这样简单。不按父母的想法去做,不经常在父母身边供养父母的子女,并不一定都是不孝之子。

这样看来,就像是在自吹自擂,实在有些惭愧,不过有实例,所以我才敢大胆地说。大概在我23岁时,父亲对我这样说:

“从你18岁左右的情况看,的确同我有所不同。你书读得好,做什么也都很利索。依我的想法是永远想把你留在身边,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但是,这反而会使你成为不孝之子,所以以后我不会让你按我的话去做,由你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正如父亲所说,此时,从文字能力来看,我虽不肖,但也许已超过了父亲,另外,在其他方面,我也在不少地方比父亲高明。这时假若父亲强迫我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认为这样做就是孝道而强使我去尽孝的话,那么,我可能会与之希望相反,而去反抗他,成为不孝之子。值得庆幸的是,父亲没有这样做。即使我做得不够好,但也没有成为不孝之子。这完全是父亲不强使我尽孝,依宽宏的精神对待我,使我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发展的结果,孝行并不是在父母指出之后,子女才去做的,这样的话,并不是子女尽孝,而是父母让子女去尽孝。

由于父亲以这样的思想对待我,我自然受到了他的感化,所以,我也以与父亲相同的态度对待我的子女。我这样说,多少有些不谦虚。

但是,不管如何,由于多少比父亲有点长处,所以在行动上完全不同于父亲,与父亲有所差别,没有像父亲那样。我的子女们将来会如何呢?我非神,虽不能断言,但按现在的情况看,他们和我是有所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正与我和父亲的不同恰好相反,要说的话,就是不够好。有人责备我不应如此,而认为我应照我所想好的,让子女们照着做。可是我认为,强制子女们按照我所想的去做,是我的不对。我即使强制他们去干,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我所想象的子女的;即使再加勉强,让子女们一切都按我所想的去做,其结果仍会是子女们无法合乎我所想象的,最终不得不成为不孝之子。也就是说,我所想的即无法达到,而子女们却成了不孝之子,这实在是无法容忍的事。

所以,我不勉强子女们去尽孝,父母用应该尽孝的这种根本思想要求子女们,而子女们却不能完全合乎他们所要求时,也不能因之而视为不孝。

现代教育的弊病

正如过去的社会与现在的社会不同一样,过去的青年与现在的青年也有差别。在我二十四五岁时,也就是明治维新的青年与现代的青年,因为其境遇、其教育都迥然不同,所以要判断孰优孰劣,实在不是一句话所能表达的。有些人认为,过去的青年既有气概,又有抱负,远比现在的青年优秀,而现在的青年轻浮,没有朝气。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把过去的少数优秀青年同现在的一般青年相比,作出这样的结论,多少是有些不妥的。很显然,现在的青年中也有优秀者,而过去的青年中也有不够优秀的。维新前对士农工商阶级的区分极其严格,即在武士中,也有上士和下士之分。在农民商人间,也有世代都是地主,并担任村长等职务的人,和普通农民商人有区别,他们间的风尚和所受的教育自然也有所不同。由此来看,即使是过去的青年,也会因其出身于武士、上层的农民商人以及一般的农民商人的不同,而其所受的教育也因而有异的。

以往,武士以及上层的农民商人,在青年时代,多数都是受汉学教官,首先是《小学》、《孝经》、《近思录》等,进而又要学《论语》、《大学》、《孟子》等。一方面,进行身体的锻炼,同时,还要培养武士精神。而一般的农民商人虽也受到一些教育,但只不过是学些极其粗浅的实用语文,如《庭训往来》那样的东西,此外还学些加减乘除的九九诀等等。因此受过高尚汉学教育的武士们,其理想高,且有见识,而一般的农民商人,因为只学了一些通俗的东西,所以大体上多是无学识者。但是,现在四民已经平等,不再有贵贱贫富的差别,都能受到教育。换句话说,岩崎、三井的儿子和大杂院中的儿子受到的都是同样的教育,因此,在多数青年中而有品性不佳、不学无术的情况,大概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把现在的一般青年同过去少数武士阶级的青年加以比较,彼此非难,并不恰当。

现在,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中,与过去的青年相比,有不少毫不逊色。过去,只要有几个就可以了,因此他们所施行的是培养伟人的天才教育。可是现在所实施的则是使大家受到同样培养的常识教育。

过去的青年为选择良师而费尽心血,有名的像熊泽蕃山,到中江藤树的家请求列其门下,因未得许可,三天没有离开其家门。藤树有感于他的热诚,最后收他为门人。其他如新井白石对于木下顺庵,林道春对于藤原惺窝,都是选择良师以修学道德的典范。

但是,现代的师生关系却完全乱了,师生之间缺乏美好的情谊,这真令人寒心。现在的青年不尊敬自己的老师,学校的学生看见老师,张口就像说相声的,或称之为说书先生,说他们课讲得不好,解释不清楚等等。这些作为学生来说是不应有的。从另一方面看,是因为学科制度与过去不同,学生要接触很多老师,以致把师生关系完全打乱了,同时,教师对学生也有不爱护的,甚而讨厌的。

要而言之,青年必须接触良师陶冶自己。把过去的学问同现在的学问比较一下来看,过去专一于精神的学问,而现在则只是致力于得到知识。过去读的书籍全都是论述精神修养的,当然,这些是要用于实践的;有称为修身齐家的,有名之为治国平天的,总之讲的都是人道的大义。

《论语·学而》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又说:

“事君能致其身”,主张忠孝主义,更扩充为仁义礼智信的教义。另外,还谆谆加以教诲,以求唤起人的同情心、廉耻心,重视礼节,并且重视勤俭的生活。所以,过去的青年在修身的同时,自然以天下国家大事为己任,讲朴实、重廉耻、贵信义的风气很盛。与此相反,现今的教育重智育,所以从小学时期起,就要学很多科目,进入中学、大学之后,更要学习,以积累多数知识,这样就忽视了精神的修养,没有致力于精神方面的学问,所以,青年们的品质就成了可忧之事。

总的说来,现代的青年误解了修学的目的。在《论语》中,孔子就感叹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用之于现在,也完全适合。现在的青年往往只是为学问而去做学问,一开始并没有树立明确的目的,糊里糊涂地去学,其结果就是,有不少青年在步入实际社会之后,往往会发出我为什么而学这样的疑问。由于有只要做学问不管是谁都能成为伟人这样一种迷信的思想存在,因而不考虑自己的境遇、生活状态,而去从事与自己不相应的学问,结果导致后悔。

所以,一般的青年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财力,在小学毕业之后,应进入各种专门的教育中,学习实际的技术。同时,接受高中教育的人也应在初中时代就考虑到将来应学习什么专门学科,树立明确的目的,如果由于浅薄的虚荣心而误解了修学的道理,那么,这不仅误了青年自身而且也是招致国家活力衰退的原因。

母亲对子女的影响

关于妇女,是还和封建时代那样不加教育,甚至轻蔑地对待,不闻不问呢?还是施以一定的教育,教以修身齐家之道呢?这一点即使我不说大家也十分清楚,教育即便对女子来说,也是不能加以遗漏、疏忽的,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有必要先谈一下妇女的天职——培养子女的问题。

说到妇女和她的子女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从统计上看,可以说,善良的妇女多能生出善良的子女;靠优秀妇女的教育,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像孟子的母亲、华盛顿的母亲,就是这方面的最恰当的例子。

在我国,楠木正行的母亲、中江藤树的母亲,也都是大家所知道的贤母。近的像伊藤公、桂公的母亲也是名闻遐迩的贤母。总之,优秀的人才在家庭中受到贤明母亲的抚育,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伟人的诞生、贤哲的成材在很多方面是靠妇德的,这样说,并不是我的一家之言,由此来看,教育妇女,启发她们的智能,培养妇德,不仅仅是为了被教育的妇女自身,而且间接地成了造就善良国民的因素,所以,女子教育决不能忽视。然而,就重视女子教育的原因不止于此,我想进一步谈一下女子教育的必要性。

明冶以前日本的女子教育,完全是按照中国思想进行的。但是,中国对女子的思想所采取的是消极的方针,教给女子贞操、顺从、细致、优美、忍耐等观念。尽管把重点放在这种精神性的教育上,但对有关智慧、学问、学理等方面的知识,却既不鼓励,也不传授。幕府时代日本的女子主要也是在这种思想下受教育的,贝原益轩的《女大学》,就是这一时代的唯一的至上的教科书。也就是说,智能方面完全被忽视了,只是消极地把重点放在约束自己的行为上面,受这种教育的妇女占了今日社会中的大部分。进入明治时代以后,女子教育虽有了些进步,但由于受这种教育的妇女其力量还很徽弱,所以说社会上的妇女,实质上还没能超出《女大学》的范围,这句话并不过分。

所以说今天的社会中,妇女教育虽很兴盛,但仍未能使社会充分认识到其效果,可以说是处在女子教育的过渡期。那么是不是可以对今天的女子教育加以探讨和评论呢?当然,今天已不能像过去一样,把妇女视作生男育女的工具,但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残留,我认为,再也不能完全像过去那样,对妇女加以蔑视和嘲弄了。

暂时先不说耶稣教对待妇女的态度,但对妇女也应出诸人类真正的道义之心。即使把妇女看成一种工具,那么在重视男性的人类社会中,妇女也在组成社会中承担着一半的任务,难道不也应与男性同样的受到尊重吗?中国的先哲曾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上》)不言而喻,女子也是社会的一员,国家的一分子。既然这样,那么就要排除旧有的轻视妇女的观念,也应与男子一样,赋予妇女作为国民应有的才能和知识。如果能互相协力而从事工作的话,那么过去国民中只有2500万人能用,现在不又能使用2500万人了吗?

这就是必须大兴妇女教育的原因之所在。

端正风气的作用

师生之间理应是重情谊,相亲相爱的关系,这在地方学校如何,我不得而知,但就我所听到的,在东京中部的学校,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淡薄。举一个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好的例子。看起来几乎像是以往曲艺场听听相声一样,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批评,如说哪个人课讲得不好,哪个人讲课拖拖拉拉等,更有的是专挑缺点的。

虽然不能说过去的师生感情都很密切,但孔子有三千弟子,他们很可能不一定能经常见面,经常进行谈话的,但其中精通六艺的就有72人之多,这些人看上去是常同孔子谈话的,这72人是完全受到孔子人格的感化,以这种师生关系为例来要求可能有些过分。现今,虽然说中国并不强盛,依然以儒教为主,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轻视儒教。反过来说,不能因中国好了,就去尊重桀纣。我认为,孔于对弟子的引导方法,对为师者、为弟子者间的关系而论,实在是极好的典范,纵然这种关系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日本德川时代,师生之间的感化力也很强,情谊深厚,这一点,可以看看熊泽蕃山师事中江藤树的情形。蕃山是一位相当清高的人,可谓是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连天下的诸侯也不放在眼里的人,他虽然臣服于备前侯(池里光政),但也在施政上是很有见地的人。但在中江藤树面前,他很像一个小孩,忍了三日之后,受他的诚意所感染才收他为弟子。在近代,也有佐薛一斋感化弟子的故事。另外,广濑淡窗也一样。我所知道的虽都是汉学先生,但弟子与老师的关系,却是全身灌注了过去的风气亲近相处。

可是,现在的学生与老师之间,几乎成了像上曲艺场那样的关系,我对这种无法满足的风气,不能不感到忧虑。当然,不能不说是老师的不好。只有在德望,才能、学问、人格方面再进一步,才能使学生产生敬仰之情,所以在这里,不能不说老师是有缺点的。

但是,我想学生的素养也非常不好,一般的风气是,对于老师,缺乏尊敬。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我觉得英国这个国家的师生关系,并不像日本现在的样。当然,在日本,也有优秀的教师,没有像我现在所讲的那种情形,有些方面,可能也有像中江藤树、木下顺庵这样的人,不过为数极少,由于现在处在过渡时代,一下子涌现了大量的教师。当然,如果为产生这些弊端加以辩护,当然是有话可说的。但是,我认为既然要教授人,自身就应注意多加自省。同时,作为另一方的学生,也要以十分尊敬的心情,保持同老师之间的感情,如果在学校中各位教员能常接触学生,那么即使不能做到美化风纪,至少也能防止不良现象的出现。

重视德育

现今我国的整个社会来看,所存在的弊端特别大。例如只把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换句话说,不注意德育方面的发展。再看看学生的风气,与过去的青年不同,缺乏一种一鼓作气的勇气、努力和自觉。

这样说,绝不是我这种过来人的自高自大。不过,现在的教育,科目众多,数不胜数,一味追求学习这些众多的科目,总感觉时间不够,由此看来,顾此失彼无法用心于人格、常识等方面的修养,这也是自然之势。这真是件遗憾的事。现在已处在社会中的人们姑且不论,面对以后将步入社会并想发奋努力、为国家尽心的人们,我希望在这一方面多加用心。

不过就与我关系最密切的实业方面的教育来看,过去连实业教育的名称都没有,维新以后,到明治十四五年(1881年和1882年)左右,在这方面还见不到有什么进步,像商业学校那样的事物,其发展不过是这20年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