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23835600000025

第25章 异物寻踪(1)

一、东口山奇物溯源之一:当康、精卫

唐敖一行人在东口山游玩,首先遇到的异物是一兽一鸟,兽是当康,鸟是精卫。

当康是一个”其形如猪,身长六尺,高四尺,浑身青色,两只大耳,口中伸出四个长牙,和象牙一样,包在外面”的怪兽。见多识广的多九公说牠”其鸣自叫”∣∣也就是鸣叫的声音听起来是”当康”的声音,所以给牠起名为当康,”每逢盛世,始露其形,今忽出现,必主天下太平”。多九公话没说完,”此兽果然口呼『当康』,鸣了几声,跳舞而去”。

当康见《山海经·东次四经》:再往东南二百里,是座钦山,山中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却没有石头。师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皋泽……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小猪却长着大獠牙,名称是当康,牠发出的叫声就是牠的名字,一出现天下就要大丰收。

《镜花缘》中的当康正是根据《山海经》创造出来的,对牠的形象,作者作了些艺术加工。

从《山海经》看,当康是瑞兽,出现在世上便会大丰收。李汝珍把当康的祥瑞定位在”主天下太平”上。作者之所以首先就写当康,并以之作为”天下太平”的瑞兆,是有其深意的。在作者看来,武则天篡唐,”纯以杀戮为事,唐家子孙诛戮殆尽”(第十回),分明是乱世。待后来文芸等起兵匡复唐室,打败武家军,中宗复位,天下才得以太平。作者有意写当康现世,正是要暗示这一点。

在当康之后,作者描写的就是精卫,书中描述精卫:”其形似鸦,身黑如墨,嘴白如玉,两只红足,头上斑斑点点,有许多花文。”多九公解释精卫的由来,据说精卫原本是炎帝的女儿,一次在东海游玩的时候,不幸落水而死,精魂不散,变成了精卫鸟。因为一直不忘落水之恨,所以每日衔石吐入海中,想把大海填平,以此消恨。

精卫填海是个非常著名的上古神话,出于《山海经·北次三经》: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牠发出的叫声就是牠的名字。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没有回来,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

精卫的故事还记载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卷三、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李汝珍是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而发挥的。《述异记》说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精卫誓不饮东海水,又说精卫一名誓鸟、冤禽、志鸟、帝女雀,这些都未为作者所取。

精卫出自发鸠山,据《水经注·浊漳水》载,发鸠山在今山西上党市长子县的西边,又叫发包山、鹿谷山。精卫出于发鸠山是人们都很熟悉的典故,作者怕把这个故事移于东口山读者会生出疑问,所以有意透过唐敖和多九公的对话加以解释:

(唐敖道):”请问九公,小弟闻得此鸟生在发鸠山,为何此处也有呢?”多九公笑道:”此鸟虽有衔石填海之异,无非是个禽鸟,近海之地,何处不可生,何必定在发鸠一山。况老夫只闻鸲鹆不逾济,至精卫不逾发鸠,这却未曾听过。”

精卫最突出的品格是牠那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陶渊明曾写诗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对此,唐敖有一番话说得很好,他说:”据小弟看来,此鸟秉性虽痴,但如此难为之事,并不畏难,其志可嘉。每见世人明明放着易为之事,他却畏难偷安,一味蹉跎,及至老大,一无所能,追悔无及。如果都像精卫这样立志,何患无成!”这是作者透过唐敖对世人发出的告诫,要学习精卫,立志持志,知难而进。

事实上,作者在书中所写的很多内容都是”立志”、”不畏难”的精卫精神的体现。比如唐敖在海外寻访”名花”,立志入道;唐小山泛海寻父,众才女登科立名;徐敬业、徐承志等忠臣义士,两代人坚持不懈、不畏生死地开展反周复唐大业;英雄才女打破武家”酒色财气”四关,凡此都是。作者之所以在这里着力描写精卫,寓意正在于此。

而且精卫与当康相连也有其深意,当康代表天意,精卫则代表人事。第六回元女(即九天玄女,清人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为元)就”尽人事以听天命”的谚语发了一番议论,认为凡事不能坐等天命而要尽人事,”世上无论何事,若人力未尽,从无坐在家中,就能平空落下随心所欲事来”。命中所无倒也罢了,命中所有也得靠人努力方可得到。”人事未尽,如何言得天命?”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作者先设下当康,意思是天下将太平康泰;再设精卫,意思是犹须努力奋斗。虽说作者尚不能完全摆脱天命观,但强调”人事”、”人力”,也就足以看出作者的识见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