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质量
(第一节)水质
一、地表水质量
90年代初期以前,地表水基本无污染,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质量瓜类标准(GB3838—2002),出境水质达到瓜类标准。2000年以后,城乡大量生活废弃物、废水和工农业生产的废物、废料,以及农业种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全县水面污染,水质逐年受损,部分河流水质超标。水质超标以岳阳河县城段和龙台、通贤、驯龙等乡镇场镇河段为主。岳阳河水质超标项目以化学需氧量、非离子氨、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为主。另有溶解氧、亚硝酸盐氮、挥发酚等污染物,个别年份的部分河段有超标情况,而超标水质以枯水期为主。
二、地下水质量
全县地下水质量一直较好,重金属以及有毒物质含量极低微,两板桥镇、岳新乡、云丰乡等部分乡镇水质含盐量偏高,硬度偏大。
(第二节)大气质量
一、城区大气质量
1986—1994年,县城城区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值超标率70%以上,1995—1998年,超标率3%~29%。1999—2005年符合标准。氮氧化物日平均浓度值偶然有超标现象。1985—1994年降水酸雨频率较高,且降水pH均值偏酸性。1995—2005年降水的酸雨频率降低,且pH均值近中性。县城降尘量一直较大,且年平均值变化不大,主要以城市扬尘为主。
二、农村大气质量
全县农村的大气环境质量很好,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GB3095—1996)。二氧化硫浓度在0.002*~0.035毫克/立方米之间,二氧化氮在0.003*~0.010毫克/立方米之间。1986—2005年两个项目的浓度稍有增长,但不明显。
(第三节)声环境质量
声环境质量由功能区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城市噪声普查噪声三个方面的噪声值所体现。1986—2005年,功能区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基本符合GB12348—90标准(标准值为55分贝),噪声值变化范围48.8~66.5分贝,1986—1994年略有超标,1994—2005年,基本符合标准;1986—2005年,工业区环境功能噪声等效声级符合标准(标准值为65分贝),噪声值变化范围50.8~66.0分贝。1986—2005年,商业区噪声等效声级超标严重(标准值为60分贝),噪声值变化范围70.4~80.6分贝。1986—2005年,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噪声等效声级超标严重(标准值白天为70分贝、夜间为55分贝),噪声值变化范围69.8~88.8分贝。全城噪声年等效声级变化不大。
(第四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一、养殖业污染
全县养殖业以生猪养殖为主,以山羊、牛、小家禽畜养殖为辅。1986—2005年,年均产生畜牧养殖污水2600万吨左右,排人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约2817.58吨,氨氮563.52吨。同一时期,全县水产养殖业也有一定规模。水产养殖中大量投放有机肥和无机肥,造成水域水体污染。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约706.58吨,氨氮141.316吨。
二、农业面源污染
80年代后,农业耕种方式逐年变化,种植业由使用农家肥为主的耕种方式逐渐转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塑料农膜,导致农业污染逐年加大。2001—2005年,全县每年使用化肥1.69~1.93万吨(折纯量),农药547~612吨。年排人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1565.32吨,氨氮312.2吨。农用塑料等废弃物污染水质结构和土壤环境,水中微生物活动受到不利影响。秸秆焚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烟雾,污染空气质量。
三、农户生活污染
80年代以前,全县农村生活污染基本上由人畜粪便直排和生活垃圾的乱堆乱倒造成。90年代以后,随着塑料袋的广泛使用,形成一种新型污染源“白色污染”,导致全县农村污染源种类增加。1985—2005年,全县年均直排粪便25.5万吨。加之生活垃圾污染年污染境内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815.26.氨氮81.52吨。
(第五节)工业企业污染源调查
一、1986年污染源调查
调查工业企业25个,占总数的15%,工业总产值为4744万元,占全县的64%。耗电583.4万度,用水总量为231.97万吨,其中新鲜用水为230.27万吨,重复用水1.7万吨,废水排放量193.73万吨。化学需氧量7958吨;燃烧废气排放量为1.77亿标立方米,废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82.07吨,烟尘排放量为437.94吨;固体废物排放量为6400吨。
二、1990年污染源调查
调查乡镇工业企业205个,占总数的70.21%。新鲜用水量1890万吨,原煤6350吨,用电179.19万度;排放工业废水17.2万吨,每万元产值排放废水148.4吨;排放工业废气138.11万标立方米,每万元产值排放废气0.119百万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为化学耗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0D5),两项等标负荷占全县废水中所有污染物的95.71%。大气主要污染物为烟尘、氟化物、二氧化硫。三项等标负荷占全县大气污染物的83.19%。
三、1997年污染源调查
调查企业4035个,占企业总数的47.5%,工业总产值9.2亿元,占总数的66.54%。污染物排放量占总量的80%以上。能源消耗中燃煤24.3万吨,耗电2280万度,新鲜用水量215.92万吨。废水排放量176.01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940.38吨,废气排放量为24.94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3249.6吨,烟尘8415.68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8万吨,排放量1365吨。
四、2005年污染源调查
调查企业480家,涉及全县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建材等近十余个行业,总产值11.0115亿元。用水总量4391095吨,废水排放总量348.3864万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644.61吨,氨氮排放量149.97吨,废气排放量261.20万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3191.7吨,烟尘排放量5240.82吨,固体废物产生量4.07吨,排放量269.8吨。
(第二章)环境监测
1988年,县环保部门开始按照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污染源统一监测分析方法》等环保监测方法及条例对县境部分区域进行监测。1990年,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水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和《空气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的规定标准,对境内水体和空气质量进行监测。1994年以后,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的要求,监测境内水体及废水排放。
(第一节)水质监测
1986年,开始监测主要溪河、库堰水质。在岳阳河和鸳大河设置4个断面监测。监测项目有pH值、色度、悬浮物、总硬度、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砷、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氰化物等项。1995—2005年,按照国家统一技术规范监测,监测断面不变,项目有pH值、色度、电导率、悬浮物、总硬度、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非离子氨、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砷化物、六价铬、氟化物、汞、镉、铅。同时,对县境内其他溪河和库堰也不定期开展上述项目的监测工作。
(第二节)噪声监测
1988年1月,首次开展功能区环境噪声、区域噪声、交通噪声等项目监测。对县城功能区环境噪声监测,分4个功能区设4个点位。居民区一环保局,商业区一北门口,工业区一北坝,交通干线道路两侧点一安乐路。每年两个季度,每点每次一天连续24小时等效声级监测。1991年,增设交通干线两侧点位。同时开展区域噪声普查、交通噪声监测。区域噪声102个点位,每5年监测一次。交通噪声三个点位,每年监测一次。
(第三节)大气监测
主要监测空气、降水、颗粒物。
一、城区大气环境质量
1986年底开始监测。每季度第一个月中旬连续监测5天,每天早晨、上午、下午、傍晚4个时段在城区设4个采样点。1986—1995年,监测点位为乐至街、车站,县招待所、北门口(总悬浮颗物点)、铁峰山(清洁对照点)。1996—2005年,点位改设县环保局楼顶、县卫生局楼顶、安中校楼顶、公园(清洁对照点)。监测标准为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GB3095—1996)。
二、降水质量
1985年8月开始监测。设两个点位:近郊(县环保局楼顶),城市中心区(县卫生局楼顶),逢雨必测。2005年开始,常年设点监测。
三、降尘质量
1985年10月始测,设4个点位:近郊生活区(县环保局楼顶)、近郊特殊住宅区(县防疫站楼顶)、商业中心区(县卫生局楼顶)、交通稠密区(安中校老车站楼顶),各点每月一次。2005年,常年设点监测。
(第三章)污染治理
(第一节)工业污染治理
1986—1999年,以单项、单因子治理为主。2000—2005年,以多因子全面达标为主。按污染物种类分废气(烟尘、粉尘、氟化物、二氧化硫等)、废水、噪声、固体废物四个方面进行治理。1986—2005年,全县工业污染以水污染物的治理为主,辅以粉尘、烟尘治理。噪声治理较少,没有二氧化硫治理项目。
一、粉尘
1986—2005年,工业废气中粉尘治理项目开展极少,仅在安岳设在资中县的水泥厂进行。1985—1989年,水泥厂共缴纳排污费25.13万元。1986—1989年,完成三项粉尘回收、一项噪声消声治理工程。通过治理,厂区粉尘浓度下降到1.43mg/立方米,噪声下降12.7分贝。1989年,回收粉尘6600吨,产值24.7万元。
二、烟尘
烟尘治理以旋风除尘为主,辅以少数水膜除尘。1993年,在纺织器材厂开展烟尘治理,以后相继在县中医院、美食美味酒店、豪华浴室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治理。到2005年,完成烟尘治理30项。烟尘排放达标率90%以上。
三、氟化物
1999年,开始在有氟化物排放的金磷化工厂、城南磷肥厂、富岳磷肥厂等少数企业开展废气中氟化物治理。到2002年,各相关企业氟化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四、噪声
1986—2005年,工业噪声治理项目较少,主要是以锅炉风机噪声整治为主。其他噪声均无治理。
五、废水
80年代,废水治理项较少。1990年,废水治理以削减污染负荷的单因子治理为主。1999年,污染治理项目47项,环保总投资42.9万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44.15万吨/年。2000年以后,以多因子达标排放为主。同时,贯彻落实四川省2001年达标排放“零点行动方案”。2005年,锦绣丝绸厂、帛秦工贸公司。金磷化工厂等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均实现全面达标排放。
(第二节)农业污染治理
80年代,农村污染相对较轻,基本未开展治理。1990年后,农村开展污染治理。先后在大兴、四海养殖场、种养殖场进行“猪一沼一果”种植养殖循环生态模式试点,对污染物进行厌氧工艺配套人工湿地无害化处理。1995年,建成沼气池近2000口。1995年以后,治理重点放在发展“生态农业”,以“控害、降残、增效”为目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高毒残留农药。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推广使用生物肥、有机肥,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打捞治理水葫芦等。2005年,全县农村农药、化肥、农膜使用造成的污染有所减轻。
(第三节)生活污染治理
80年代中期以后,生活污染治理以城镇废气、噪声、污水治理为主。1991年起,全县所有建设项目均严格执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运行的“三同时”标准,其生活废水需经净化处理。1997—2005年,每年在中、高考期间环保局与公安局等部门对城区建筑施工、文化娱乐场所、夜市噪声进行专项整治。1998—2005年,部分污染重的餐饮馆改烧天然气,不定期开展生活污染专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