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岳县志(1986——2005)
2380700000018

第18章 农业(6)

90年代后,实行公司十农户,公司十基地十农户,公司十体系十农户,公司十协会十农户,公司十基地十体系十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采用订单收购、二次返利、保底收购、优价让利、寄养取酬、联养分利等利益连接机制。荣华、政鑫、紫竹、通威等优质粮油和饲料加工企业,通过农技推广体系与优质粮油种植基地农户签订优质稻、“双低油菜”、饲用玉米收购合同,按优质优价原则收购农户农产品。瑞发、思味特等红苕加工企业,依托红薯产销协会和淀粉加工大户签订合同收购淀粉。协会负责推广“双高红苕”良种,实行技术服务,在基地建粗加工点、收购鲜苕加工“沱粉”交公司精深加工。实行分户生产、统一质量、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销售、形成安岳红薯产品品牌。四海龙腾等生猪养殖企业采用寄养、联养、脱养等形式,帮助农户建立养殖家园。怡园公司依托普州蔬菜协会与农户签订马铃薯收购合同,协会负责发展马铃薯生产,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技术,统一回收,农户按协会制定的计划和技术规程种植。泰康、禾邦、神光等中药材公司直接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由公司统一供种、专业育苗、指导技术、农户种植、统一收购药材。

(第九章)乡镇企业

(第一节)概况

1986年,全县有乡镇企业(包括乡办、村办、组办、联户办、户办,下同)2.02万个,比1985年(下同)增长106%。从业人员5.09万人,增长79%。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8316万元,增长103.96%。总收人8.96亿元,增长40%。利润总额475万元,增长75.28%。乡村两级上交国家税金168万元,固定资产2071万元,比1985年增力卩308万元,增长17.47%。亏损企业36个,比1985年减少18个,下降33.33%。产值利润率2.52%,人均年工资收人569元。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通过改革,推行承包经营制、股份制、租赁制,关、停、并、转和新发展,全县乡镇企业降为(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1.57万个,比1986年减少4538个。从业人员4.24万人,年均递增8.35%。总产值2.27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年平均递增26.46%,其中乡村两级企业产值1.09亿元,年平均递增18.45%。

1991—1995年,全县乡镇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广泛开展“三引一联”(引进技术、项目、人才,联合联办),发展汽车配件为主体的机械行业,开发轻纺业,提高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开辟以建筑业为主体的劳务输出。到1995年底,从业人员8万多人,总产值23.1亿元,年平均递增59.1%。工业产值13.81亿元,年平均递增57.4%,总收人22.89亿元,利润总额4530万元,国家税金6274万元,工资总额1.74亿元,人均年工资收人2226元。基本形成机电、钢木家具、轻纺、建工建材、塑料制品、食品六大主要产业。

1996年,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政策,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199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和《四川省乡镇企业法实施办法》颁布施行,全县乡镇企业开始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新建企业以股份合作制和私营企业为主,将194个假集体企业(或挂靠集体)转为私营企业。对管理不善,产品滞销,亏损严重的企业实行出售、拍卖、兼并、资产重组或破产。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10个,破产企业1个,解体企业12个,承包租赁企业35个,组建有限责任公司5个。

2000年以后,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乡镇企业局关于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通过深化改革,实施资产重组后,食品、汽配、轻纺、建材等工业企业发展趋势明显。

(第二节)乡(镇)办企业

1986年,全县共有乡办企业322个,总产值165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总收人3998万元。1987—1990年,国家治理经济环境,实行从紧经济政策,乡办企业下滑。1990年,乡办企业246个,比1986年减少76个,总产值9223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1986年增加7570万元。缫丝四厂、第一丝织厂、轻工机械厂、彩印厂、双龙塑料厂产值均超过一百万元,是安岳乡办企业中的“龙头”企业。

199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颁布施行,农业部发出《关于坚决制止并纠正改变乡镇企业所有制性质隶属关系的通知》,全县乡镇企业发展步人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到1995年全县有乡办企业426个,从业人员1.75万人,总产值7.45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180个、3245人、6.53亿元。

1996年以后,县委、县政府提出“解放思想,增强共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增加总量,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对乡办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同时,采取租、卖、破、联合或重组等方式对乡镇企业进行产权改革,实施“一保、二转、三改、四砍、五发展”的方针,把乡办企业逐步转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或个体企业。到2005年,除15个建筑业为乡办集体企业外,其余乡办企业全部改为民营(私营)企业或个体企业。

(第三节)村、组办企业

1986年,全县有村办企业457个,总产值345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总收人355万元。组办企业506个,总产值135万元,总收人137万元。1987年,组办企业471个,总产值247万元,总收人257万元。1989年,组办企业425个,总产值297万元,总收人313万元。1989年将组办企业统计纳人村办企业范围。1990年村办企业402个,比1986年减少55个,总产值1656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不同),总收人1486万元。1996年以后,村办集体企业逐步转为股份制企业、私营或个体企业。

(第四节)农村私营个体企业

1986年全县有私营个体企业(社员联办、户办)1.95万个,占企业总数的96.14%,总产值379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5.51%,总收人4710万元,占乡镇企业总收人的52.54%。其中食品加工业1.23万个,占私营个体企业总数的63.14%。

1990年,农村私营个体企业1.51万个,占企业总数的95.83%,比1986年减少4386个,总产值1.18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1.97%,总收人1.14亿元,占乡镇企业总收人的54.24%。

1995年,农村私营个体企业1.94万个,占企业总数的93.85%,比1990年增加4347个,总产值13.58亿元,增加值2.84亿元。

(第十章)农业管理

(第一节)管理体制

县农办对农口各部门进行平衡协调,各部门对下属厂、公司、场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业务管理(2002年起改为指导)。各部门对延伸到区乡的站,与当地区、乡镇党委、政府实行条块结合双重管理体制,1992年前以部门管理为主,1992—1999年以区乡管理为主,2000—2003年恢复为以部门管理为主。2003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农口各乡镇站并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财物均由乡镇政府管理,部门仅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考评。

(第二节)农经管理

一、农业承包合同管理

1986年,继续抓农业承包合同任务落实的指导,合同纠纷调解及兑现等管理工作。1987年,县委、县政府制发《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发〔1987〕5号文件精神的通知》和《安岳县农业合作社承包合同管理试行办法》。1988年3月,县政府制发《安岳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的通知》,1989年9月,全县农村开展以农村承包土地调整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完善工作。到1990年2月,为8.04万户农户9.74万人解决承包土地。签订土地承包合同37.72万份,完善专项承包合同5709份,填发规范合同文本到户37.59万份,建立承包土地登记簿的社9464个,建立农业承包合同档案的乡镇79个。落实统管水利设施统一抽水抗旱的社6699个,统供良种的社8728个,统一植保的社5018个,统管农田基本建设的社7028个。土地承包期限调整为15年,承包期内大部分农业社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1990年以后,农业承包合同管理,主要围绕每年年初指导村、社下达落实好合同任务,年内调解处理好合同纠纷和督促检查合同承包任务的兑现开展工作。1999年1月,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及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工作,规定土地承包期从1999年1月1日起至2028年12月31日止,一定30年不变。到9月底,全县大部分乡镇,村、社调地、签合同、发证书工作结束。全县69个乡镇,936个村,968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部结束调整工作。2005年7月,开展以补、换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登记台账为重点的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完善工作,到12月底结束。

二、农村合作经济审计

1993年前,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由农业局农经站承担。1993年4月,安岳农村经济审计事务所成立,每年对三分之一乡镇农经站,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财务收支,集资融资,农民负担提取,资金管理及使用,村社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各乡镇依托农经站建立“农村经济审计站”,每年进行村社集体财务检查,审计财务管理混乱的重点村。2004年10月,组织清理人员7 983人,在全县10个管委、69个乡镇,936个村同时开展村社财务收支和债权债务全面审计。清理出违规违纪金额60.25万元。2005年12月,农经局审计少数乡镇,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专项资金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由村级使用部分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督促乡镇严格按照政策法规管理使用好农民负担资金。

三、农经统计服务

1986年后继续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制定的统计报表制度执行。每年两次对各社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水果产量、农业总收人、总费用、农民人均纯收人、农民负担项目、金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收支等重要指标搜集、汇总、分析编制,并上报农业和农村经济统计报表。

县农业局采用建记账户的办法,调查推算农业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农民当年各业总收人、费用等统计指标。全县建记账户1.09户。1993年每村记账户调减到5~7户。1998年农业统计采用县统计局建立的农民基点调查户数据后,全县统一取消农村经济收支记账户。各乡镇每年上报的农业统计指标数据,由乡镇统计人员直接调查推算和制表发给各单位统计汇总,交乡镇负责人审核后向上报表。

(第三节)生产管理

80年代以前,对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实行计划管理。县农业局制订农业生产计划,将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各区、乡、村、社,对各级领导挂钩奖惩。90年代随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管理从计划管理转向市场引导,从注重生产管理转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服务,从注重农产品产量管理转向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管理。2000年后既注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加强农资市场农业投人品的管理。

一、种子管理

80年代初开始执行“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县内自繁种子不足时,从县外调进,以保证生产计划面积的落实。1982年县种子公司成立,按照全县农业生产计划生产农业所需的主要农作物种子。1990年建立种子质量监督站,负责对种子生产基地田间质量和供应种子的质量监督。2001年种子市场放开后,种子公司和农业局种子站分离后停业。原种子公司部分职工组建民营种业公司生产经营种子,外地种子公司纷纷进人县内种子市场。农业局加大种子生产和经营的监督管理,实行“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制度,不允许无证生产和经营种子。2005年全面检查全县种子经营单位的种子来源、贮藏条件、质量等,通报不合格种子。2005年建立种子贮备制度,由县农业局组织有贮备能力的种子经营单位贮备救灾备荒种子。贮备小麦种子30吨、油菜种子0.5吨、水稻种子30吨、玉米种子60吨,贮备费用列人财政预算。

二、果苗管理

2003年,安岳县实施生产许可制度。生产和经营柑桔类果树种苗必须持有《柑桔类种苗生产许可证》、《种苗合格证》、《产地检疫合格证》、《质量承诺书》。2004年普查全县苗圃,抽取120个带溃疡病或疑似溃疡病株样本送省植保植检站。销毁40余万株病害果苗。2005年将无检疫证上市出售的柑桔苗作销毁处理。

三、农产品质量管理

(一)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2002年,建立安岳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站,对县境内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并首次开展农产品残毒速测。柠檬、通贤柚、基地蔬菜、外地蔬菜、稻米的合格率分别为78%、100%、83%、67%、67%。2003年,柠檬、基地蔬菜、市场蔬菜、水果的合格率分别为79.2%、91.8%、81.5%、86.7%。2004年,检测蔬菜基地46个蔬菜样本,平均合格率95%,水果蔬菜市场样本121个,合格率75.4%。

(二)农产品标准化管理2002年,发布实施《柠檬体系标准》。2003年发布实施《无公害食品通贤柚》、《无公害食品佛乐橙》、《无公害食品红苕》、《无公害食品生姜》等4个地方标准。2004年发布《无公害食品稻米》、《无公害食品玉米》、《无公害食品油菜》3个地方标准,2005年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