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号唐碑,1.16x0.58米。碑上刻双龙,碑面已毁。
第9号唐碑,1.58x0.52米。碑面无字,碑上刻双龙,碑下刻一龟负重。碑左造像已毁。
第10号释迦说法龛,唐,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139x1.24x0.68米,内龛方形圆拱顶,0.78x0.82x0.41米。内龛正壁正中刻释迦佛坐像(面部已毁),左右各刻一弟子一菩萨立像,外侧左右各刻一力士。
第11号释迦说法龛,唐,双层龛,夕卜龛方形平顶,1.72x1.56x0.74米,内龛正壁中刻释迦佛坐像,左右各刻一弟子一菩萨立像,弟子,菩萨之间各刻供养人,三壁上方刻天龙八部,龛外左右侧各刻一力士。
第12号唐碑,1.52x0.59米。碑上刻双龙,碑下刻一龟负重,碑面刻《般若沙罗密多心经》
第13号佛道合龛,唐,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1.90x1.57x0.60米,内龛方形圆拱顶,1.03x1.06x0.73米。内龛中佛、天尊、弟子、菩萨及龛外力士造像均破坏严重。
第14号佛道合龛,唐,双层龛,外龛方形平顶,1.97x1.65x0.39米,内龛方形圆拱顶,0.93x0.92x0.49米。二者之间刻有三头六臂的玉印观音。
第15、16、17、18号均为合龛,唐,破坏严重,造像不清。
第19号说法龛,唐,0.10x1.28x0.44米。破坏严重,内容不清。
第20号刻有“老君崖”三字。
第21~25号为清代造像和题刻。
(第二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节)高升大佛
高升大佛位于县城东南32公里的高升乡天佛村云龙山和天功山上。龛刻编16号,造像1576尊,碑刻题记11处,石牌坊一座,造像集中刻于大佛寺、雷神洞和千佛岩。
大佛寺在云龙山顶。
第1号华严三圣窟,宋,长方形圆拱,4.9x10x3.1米。华严三圣均结珈趺坐,中为毗卢遮那佛,坐像高4.8米,左侧文殊菩萨,右侧普贤菩萨。
三像之间是阴刻题字。左:口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图。右:皈依宝毗卢奄教口现金口图。左壁上方(外)竖刻:“佛天光辉,法轮常转”。(里)竖刻:“藏诣大佛供养图”。右壁上方竖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雷神洞在天功山腰。
第9号雷神洞龛,宋,方形圆拱,3.30x3.40x1.85米。正壁刻一佛两菩萨,均为结珈趺坐,高1.40米。后壁左右各刻高0.20米四天人,站于祥云之上。左壁刻风伯、电母等像,右壁刻雷公、雨师等像,共十尊,均为站像,高0.40米。龛外有清乾隆59年(1794)记事碑三块,清嘉庆记事碑两块。
千佛岩在云龙山腰。
第10号观无量寿经变龛,唐,方形圆拱,2.4x2.45x0.6米。造像损毁较重,龛楣刻有“十六观”内容。
第12号千佛龛,唐,方形圆拱,1.4x1.5x0.9米。内刻千佛坐于有茎莲台上,风化严重。右外侧有后唐天成五年(930)题记。
第13号地藏龛,五代,方形圆拱,1.5x1.7x1.4米。地藏坐像高0.6米,座高0.3米,风化严重。左外侧有广政二十二年(959)题记。
第15号释迦说法龛,唐,方形圆拱,1.8x2x1.4米。刻有一佛两菩萨两弟子,两外侧刻两力士,后壁刻有天龙八部造像,损毁较为严重。左壁外侧刻有大和二年(828)题记。
第16号造像龛,唐,方形圆拱,1.4x1.4x0.85米。站像高0.9米,座高0.3米,风化严重。左外侧有开成二年(837)题记。
(第二节)木鱼山
木鱼山摩崖造像,位于县城西南36公里的自治乡黄河村木鱼山腰。造像始于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24龛,770尊。造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刻有释迦说法图、西方净土变、观无量寿经变、释迦立佛、三世佛、千佛、佛道合龛、二菩萨龛、罗汉龛、经幢、唐碑等。有佛、菩萨、六臂观音、罗汉、力士、天龙八部、飞天、真人、供养人及双狮等。是安岳西部规模最大的石刻造像区,也是安岳中晚唐摩崖石刻造像的代表之一。因其代早、规模较大、题材广泛,雕刻技艺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第6号西方净土变龛,唐,2.40x2.50x0.90米。龛形已破坏,顶部和左壁已崩圮。造像分三层,风化严重,主像阿弥陀佛结珈趺坐于仰莲台上,通高0.90米,其余所刻伎乐或吹筚篥,或击铜钹,或击羯鼓,或弹琵琶。
第7号三佛龛,唐,1.10x1.44x0.30米。龛形已破坏,顶部与左壁已崩圯。龛内刻三佛坐像,通高0.80米,头上桃形头光。后壁刻三菩萨半身像。龛下刻忍冬纹及一蹲狮。龛右外侧刻一力士,其后有条幅纹头光。
第9号释迦佛龛,唐,双层龛,内外均为方形平顶,内龛1.60x1.50x0.70米。门楣上刻卷草纹。龛左侧上方已崩圯,龛内刻释迦佛,捧摩尼宝珠,身后有桃形头光。两侧分别刻阿难、迦叶、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正壁及左右壁上方刻八部众像。内龛口左右各刻一力士,身后有圆形头光。
第11号二菩萨龛,唐,方形平顶,1.90x1.40x0.50米。刻二菩萨立像,顶后饰火焰纹、连珠纹、条幅头光。
第13号释迦说法龛,唐,双层龛,内外均为方形平顶,内龛1.30x1.80x1.00米。龛楣饰有宝相花,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上方刻天龙八部,龛口刻二力士。主尊释迦佛结跏趺坐于铺帛仰莲座上,顶后有桃形头光,其上刻华盖,左右刻菩提树。佛座下低坛立面刻有博山炉和双狮。
第19号观无量寿经变龛,唐,龛形已破坏,2.60x3.50x1.60米。内容丰富,大宝楼阁为唐式建筑。
第20号佛道合龛,唐,方形平顶,1.20x1.40x0.80米。刻8像,正中为二菩萨像,顶有桃形头光,其余为道教真人像,龛门左右外沿刻一天王。
第21号释迦说法龛,唐,双层龛,内外均为方形平顶,内龛1.50x1.50x1.00米。门楣刻七佛结跏趺坐于祥云上,龛内刻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二天王,正壁和左右壁上方刻天龙八部,龛口刻二力士。低坛立面刻博山炉和双狮。造像面部均风化残毁。外龛右侧存有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造像题记。
(第三节)庵堂寺
庵堂寺摩崖造像,位于县城东南38公里的林凤镇新坝村二社唐家坡山腰。造像始刻于晚唐,盛于五代,22龛,345尊,碑刻题记13处。现存造像题记有“天复”、“天汉”、“天成”、“咸康”、“长兴”等年号。造像内容丰富,主要刻有“观无量寿经变”、“释迦说法图”、三世佛、千佛、药师佛、地藏、十六罗汉、千手观音、大悲观音、白衣观音、花絮菩萨、川主菩萨等。龛刻多为方形平顶或方形圆弧顶,龛与龛或彼此相连,或上下重叠,构成一组十分密集、典型的五代造像群。这在全国其他石刻中颇为罕见。
第1号西方三圣龛,1.10x1.20x0.60米。刻有通高1.00米阿弥陀佛高0.70米,三弟子高0.90米两菩萨、两供养人,高0.5米供养人,呈单腿下跪式。
第2号六臂观音龛,1.45x0.75x0.30米。内刻高1.10米六臂观音站像一尊,左右刻两供养人。
第3号地藏龛,0.60x0.50x0.30米。内刻通高0.5米地藏菩萨坐像,另刻有天复七年(公元907年)题记。
第4号三世佛龛,1.10x2.20x0.70米。龛内刻三世佛,通高1.10米,像高0.60米。后壁二弟子像高0.60米,两侧二菩萨像高0.80米,其上方各刻一飞天,正中云端刻有十佛。
第5号地藏龛,高0.70x0.40x0.70米。地藏坐像高0.70米,另刻供养人一个,像高0.25米。
第6号药师佛龛,1.00x1.20x0.40米。正中刻通高0.9米药师佛坐像。左站日光菩萨,右站月光菩萨,均高0.8米,左右两旁雕有呈腿姿的四侍者。
第7号刻川主菩萨一尊,高0.6米。左刻一金刚,龛内题有“民国十八年造”。
第10号千手观音龛,1.40x2.10x0.80米。正中刻千手观音,通高1.20米,像高1.00米。龛后壁上方左右刻有十坐佛,高0.20米。下面分别刻六臂金刚二尊,金刚手执各种法器,龛下刻穷叟、饿鬼等像四尊。
第11号千佛龛,1.20x1.40x0.50米。上方分三层刻高0.20米佛像27尊。下为三佛,通高0.55米。二力士高0.40米,座下有二护法狮子。
第12号观音地藏龛,1.00x1.20x0.60米。左刻高0.80米站立观音像一尊,旁站一供养人。右刻高0.60米地藏菩萨,旁边站三供养人。龛后壁祥云上站高0.30米七佛像。左右各刻一·飞天。龛内有天成四年(公元929年)题记。
第13号白衣观音龛,0.50x0.40x0.15米。刻高0.50米白衣观音,左右刻两供养人像,高0.2米。有天成五年(公元930年)题记。
第14号造像龛,像已毁,有蜀天汉年间题记。
第15号三佛龛,1.00x2.00x0.80米。佛像均高0.90米,左右分列二弟子二菩萨。后壁左右云端刻有10佛像。龛左侧壁有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题记。
第16号白衣观音龛,高0.60x0.55x0.30米。白衣观音居左,花絮菩萨居右,坐像均高0.35米。龛下有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题记。
第17号一佛四菩萨龛,1.20x2.00x0.90米。正中坐通高1.10米阿弥陀佛,左右刻二弟子及观音、大势至和地藏菩萨,均高1.00米。龛下刻有一供养人。左右龛壁有二飞天,后壁上端左右刻十方佛。龛左侧有蜀天汉九年(公元925年)题记。
第18号造像碑一块,碑文模糊,题刻年号清楚,为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
第19号三世佛,像已毁,有天成五年题记。
第21号观无量寿经变龛,3.10x2.70x1.00米。正中刻“西方三圣”,佛坐像居中,左右分座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佛顶有华盖,华盖之上刻有一列大宝楼阁,龛顶刻有金翅鸟。“西方三圣”两侧有陀罗尼经幢。龛下半部分刻有“往生西方净土图”。龛门柱上方刻有飞天,上方及两侧方框中雕刻十六观内容。全龛计有佛、天女、伎乐、世俗人等大小造像217尊。
第22号龛十六罗汉龛,1.50x7.00x0.80米。刻释迦佛坐像,佛两侧分列十六罗汉坐像,通高均1米。像后均有榜题。罗汉下方刻诸伎乐。
(第四节)西禅寺
西禅寺位于县城东27公里白水乡西禅村八组普安寨西门下山崖。造像始创于唐开元至天宝间,元和达到鼎盛,宋时继有开凿9龛,现存398尊,题记三则。造像内容主要有初唐神僧僧伽和尚(又称泗洲大圣)、释迦说法、千佛、西方净土变等。
泗洲僧伽和尚龛属全国保存较好、内容最全、时间较早的石刻资料。
第1号三十二化僧伽和尚龛,唐。2.70x2.57x1.60米,现存造像114尊。门楣中央刻“泗洲僧伽和尚”六字,楷书,字径5厘米。左壁外侧刻“元和十三年三十二化僧伽和尚龛”题记,14行,字径2厘米,楷书。正壁、左、右壁分五层造像,加上龛门共刻僧伽三十二化故事,僧伽像均头戴风帽,手持禅杖。
第2号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唐,1.02x0.94x0.49米。造像5尊,正中释迦佛通高0.67米,像高0.44米。
第3号龛西方净土变,唐,2.10x1.74x0.72米。现存造像109尊,正中主像西方三圣。从底到顶分八层刻像,有飞天、经幢、楼阁、千佛等。
第4号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龛,唐,1.04x0.90x0.80米。正中释迦佛通高0.53米,像高0.35米,右壁刻题记,文字风化严重。
第5号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龛,唐,左壁垮塌,存5尊造像,与第4号龛基本相同。
第6号释迦佛半身造像龛,宋,1.60x1.60x0.53米,像高1.38米。
第7号二佛二菩萨二力士龛,唐,1.15x1.14x0.65米,正中二佛坐于莲台上,通高0.68米,像高0.45米。
第8号千佛龛,唐,2.83x2.50x1.36米。该刻未完工。正壁中央刻一佛二菩萨,正壁、左右侧壁分层刻千佛像,共136尊。
第9号释迦说法龛,盛唐,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后壁刻天龙八部。
(第五节)佛耳岩
佛耳岩摩崖造像位于永清镇店子村丁家坝,在长18米、高14的崖壁上,刻有54龛、247尊造像。是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造像,后世亦有装彩。内容以释迦说法为主,32龛释迦说法龛,或一铺三尊,或一铺五尊,或一铺七尊,常在龛外刻数供养人,龛下刻花篮或博山炉及双狮。龛小而精(仅20—30公分),雕刻手法细腻,堪称摩崖石刻微雕。
第1号释迦说法龛,0.83x0.65x0.05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下饰有卷草纹。
第3号释迦说法龛,0.74x0.8x0.3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龛外两侧各刻一供养人。龛下正中刻一高浮雕花篮,两侧刻双狮。
第4号释迦说法龛,唐,0.54x0.54x0.2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外两侧各刻一力士。龛下中间刻博山炉,两侧刻双狮。
第10号释迦说法龛,唐,0.65x0.68x0.1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外两侧各刻一力士。龛内有“咸通”年题记。
第21号释迦说法坐像,0.3x0.43x0.04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外两侧各刻一力士,佛座下刻双狮,右外侧刻三供养人,龛下小框内刻龙。
第33号释迦说法图,0.27x0.21x0.07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外两侧各刻一力士一供养人。龛下正中刻一花篮,左右刻双狮及麒麟等图案。
第39号唐碑,高0.22米,宽0.09米,厚0.05米,碑顶为歇山式,碑下刻一乌龟,碑左刻一供养人。
第41号释迦说法龛,0.97x0.9x0.44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两供养人,莲座下刻卷草纹,龛下刻五伎乐。
(第六节)上大佛
上大佛摩崖造像位于清流乡长新村二社的庙子坡山腰。造像始于唐,延至宋,18龛、702尊。造像内容丰富,以释迦说法龛为主,有13龛,大部分为一铺七尊。另有阿弥陀佛、宝胜佛、千佛、日光、月光菩萨等造像。造像时代题记有“天宝”、“端拱”、“咸平”等年号。
第1号释迦说法龛,唐,双层龛,外龛1.60x1.84x0.60米,内龛1.07x1.26x0.50米,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后壁上方刻天龙八部,龛外左右各刻一力士,龛楣饰有宝相花。外龛两侧各刻二菩萨立像。
第3号释迦说法龛,唐,2.48x3.20x2.50米,一佛二菩萨,两侧壁刻荷叶千佛68尊,龛外左右各刻一力士。
1.86x1.60x1.85米,正壁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壁上方刻一佛二龛外两侧各刻一力士。
1.50x1.80x0.70米,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后壁上方刻天龙八部。
第10号释迦说法龛,唐,菩萨,下方刻日光、月光菩萨,第16号释迦说法龛,唐,
龛外两侧各刻一力士。
第18号释迦说法坐像龛,唐,释迦佛右手结说法印,通高7.10米,像高6.10米,头高1.75米,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