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3日,在成都滨江饭店二楼会议室,由省文物管理局局长徐荣璇组织有关领导、专家召开《四川省安岳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评审会。安岳申报文本顺利通过评审,2004年3月,文本和光碟按程序上报到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
(第三章)文物管理与保护
(第一节)文物普查
1980—2005年,采取专业随时普查和大规模集中普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文物普查。全县两次大规模普查。1983年,由县文化局领导、县文管所统一组织力量,普查全县文物,普查组走遍60余个公社,调查80余处文物点,初步摸清了安岳文物,特别是安岳石刻的分布和保存状况。
1987年,按省文物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安岳成立了文物普查办公室,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普查人员从1987年6至12月,踏遍全县每个村、社,调查340余处文物点,圆满完成普查工作任务,经省市验收合格。
(第二节)文物征集收集
1982—2006年,县文管所和县文物局采取有偿征集和提倡自愿捐献等方式,共征集到社会流散传世文物136件,其中包括清代著名书法家张船山、邹楠等人的真迹。2005年10月,离休干部高怀仁捐献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战刀1把。
1987年,修建龙台大桥时,收集到新石器时期骨针1枚,石斧1把。1995年,新建县政府大楼时,收集到官银8锭。1998年1月,岳阳镇外南街新建居民楼时出土212锭银锭,共21.41千克。1998年,在林凤镇松林村收集到东汉岩墓内出土的人物、动物陶俑9件,五铢币5枚。2002年,在周礼镇中学内收集到南宋墓内出土的陶罐、陶俑30件。2003年,岳阳镇老鸦山建筑工地内挖出南宋墓三座,出土南宋三彩陶俑64件,釉陶碗1个,陶罐2个,铜镜1面。2004年,李家镇磨滩河水库边农民建房时挖出一宋墓群,出土一批石棺。较完整的一棺搬迁至圆觉洞保存。
(第三节)文物资料收集
1982年11月省文化局,省文管会在卧佛院举办全省第一期石刻拓片训练班,历时20余天,共拓出卧佛院32万余字的石刻经文四套,分别由国家文物局、省文管会、省博物馆、安岳文管所收藏。
1983年、1987年两次大规模文物普查,基本收齐了全县340余处文物点的基础资料。
2003年县文物局与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合作,对毗卢洞、华严洞、千佛寨、圆觉洞、玄妙观、孔雀洞、木门寺等17处文物的碑刻、题记进行拓片,得拓片170张收藏。
2003年县文物局与成都市考古研究所配合,对省级以上的石刻文物点系统拍照(包括反转片)。
2003年12月至2004年1月,北京大学文博考古研究生班来安岳实习,对圆觉洞进行科学、系统的资料收集、测绘。
2004—2005年,按国家文物局要求,安岳完善了省级以上文物点的记录档案。
2005年3至8月县文物局组织专业人员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全面清理,完成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建档。
(第四节)文物管理
1982年,县文管所成立即开始对全县文物的保护、调查、收集及宣传工作。县文物局成立后在全县290处文物保护单位(点)设文物保护小组,每处有义务文管员1~2名。圆觉洞、毗卢洞文物景区,安排有专人守护。文保股每年对各文物保护点进行安全检查。文物管理部门依靠当地乡镇政府对文物点进行保护,建立起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标志、界桩、范围、记录档案)得以完善。
(第五节)文物保护
安岳石刻年代久远,自然损坏和风化情况日益严重,由于历代王朝更替,佛教兴衰和泥塑木雕的兴起,安岳石刻造像在各时代,特别是明末清初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不少人视宗教为封建迷信,大多寺庙被拆或占用,强令僧尼还俗,部分石刻造像再次遭到破坏。1953年,党和国家明令保护宗教和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排上议事日程。“文化大革命”中,全县绝大部分文物点遭不同程度破坏,寺庙被拆毁,石刻造像或残或毁。
安岳文物保护,主要是对摩崖石刻和古建筑的保护。安岳摩崖石刻大多在山顶崖壁,易遭受风吹、日晒、雨淋。绝大部分石刻造像区(点),过去都建有规模不等的庙宇、亭阁、围栏、保坎,历代造像多装銮彩绘,有美化和防风化的保护作用。安岳解放至1982年,文物工作一直由县政府委托县文化馆代管。有一定规模的石刻造像区,为防山洪、地下水浸蚀,采取了简易排水措施。
1982年后县文化局,县文管所按《四川省文物保护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订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措施。在重要文物点落实了文管人员,并进行专业培训,明确其职责。重新划定文物保护范围,重立标志和保护界桩。1982年8月,县政府发出《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的公告》,并决定,以后每年拨款1万元作为圆觉洞维修专款。文管所在圆觉洞、毗卢洞、卧佛院、华严洞等处共征地8.33公顷,扩大文物保护区域。为加强省级以上文物点夜间安全保护,县政府拨专款为每处配养狼狗1~2条。从2004年起,县每年拨给文物保护经费10万元,并决定随县财政收人的增长增加保护经费。
1982—2006年,国家、省及市县拨款,部门自筹资金共500余万元,用于重要文物的维护及环境治理30余项56处。
华严洞维修保护工程。1984年,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拨款27万元,揭掉华严洞刻顶危岩盖山,用钢筋水泥重新起拱,排除了险情。1999年,由省考古研究所工程师曾中懋设计方案,拨3.6万元对华严洞刻顶进行防渗排水处理。
古建筑维修工程。1998年,县政府拨款14万元,对安岳文庙正殿钟鼓楼进行了大维修。投人经费1.8万元,维修圆觉洞清代建筑真相寺的屋脊、屋顶。1999年10月,县政府拨款6.7万元,对县城奎星阁第二、三层楼遭雷击垮塌的部分建筑进行抢修,更换严重虫蛀的木结构部件并作了防虫处理。2003年,投人9000元对省级文保单位木门寺祖师殿屋顶进行维修。
千佛寨石刻维修加固工程。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由省考古研究所设计抢险方案,投人经费3.6万元,对千佛寨54、55、56、72号龛刻作抢险加固保护。
卧佛院石刻维护工程。1983年,省文化厅和内江市文化局各拨款5000元修建卧佛院前保坎、栏杆、藏经洞铁栅栏等,并对部分经文洞作了药物防风化处理。国家文物局拨款20万元,为卧佛院第3号刻顶接檐,以遮挡风雨。2001年拨款10万元,作为卧佛院摩崖石刻及刻经保护工程的前期工作经费。2005年,又下拨60万元抢救保护卧佛院。
玄妙观石刻防风化处理工程。2005年,省文物局拨款10万元,对玄妙观摩崖石刻造像进行了防风化化学保护处理。
石刻区新修围墙和道路整修工程。1994年,卧佛院用2万元修建了参观便道500米。1999年1月,新修华严洞围墙、石板路各300余米,维修上山公路。1999—2000年,投人8万元,新修圆觉洞参观便道2000余米。
圆觉洞引水工程。1999年5至8月,投人11万元,用于征地、打井、安装变压器、新修蓄水池、购买抽水设备和用水管道,基本解决了圆觉洞景区照明、吃水、用水问题。
重要文物点及文物库房安防工程。2003年,国家文物局拨款80万元,在卧佛院、毗卢洞、圆觉洞和文物库房安装了红外线电子监控系统。并在文物库房安装了防盗报警器和除湿器等。
制定《安岳石刻保护规划》。2003年7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专家及有关技术人员,在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局、县旅游局的配合下,对安岳石刻目前所存在的自然力影响带来的病害和人为干预带来的损毁作了详尽评估,并制订了安岳石刻近期(2005—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5年)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审定合格。
安岳石刻在国际国内的影响日益扩大,引起不法份子盗窃恶性。1994年4月,木门寺无际禅师塔内立棺被盗。1996年12月,木门寺无际禅师亭内11个圆雕石刻(明代)被盗。1996年11月,华严洞十八罗汉及阿难、韦陀(明代)头部被盗。名山寺、毗卢洞曾发生过被盗未遂事件。
(第四章)文物研究与利用
(第一节)文物学术研究
宋《舆地记胜》记载有安岳文物,但未涉及研究领域。明《普慈志》、清《乐安县志》、《安岳县志》(康熙本、清乾隆本、道光本、光绪本),民国《安岳乡土志》记载虽丰,亦未涉及研究领域。
1953—1954年,西南师范学院教授张圣奘、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觉非等专家、学者,先后到安岳考察了千佛寨、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木门寺、黄桷大佛、宝石庵等地,并分别在西南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介绍和赞美安岳石刻的文章。不久,这几处文物点被录人《中国名胜大词典》。安岳石刻始公诸于世。
1982年,地名普查,卧佛院摩崖石刻造像及数十万字的石刻佛经引起重视。省文化厅和省文管会派出高文、何世祯等13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鉴定小组赴安岳,核实鉴定了卧佛院摩崖造像及石刻经文的价值。同年6月,文化部文物处副处长庄敏、王军和省文管会朱秉璋、沈仲常等到卧佛院、圆觉洞、千佛寨、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等处调查,进一步肯定了安岳石刻的重要价值。此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到安岳参观、考察和研究,撰写研究性文章。至90年代,国内外各级刊物发表他们研究安岳石刻的文章50余篇。1989年汪毅出版专著《中国佛教与安岳石刻艺术》。1997年刘长久出版的大型摄影画册《安岳石刻艺术》,获国家级摄影金奖。安岳文管所人员收集第一手资料,对各重要文物点作深人研究。唐承义、彭家胜、傅成金、李官智、陶新在国内各级刊物发表研究性文章数十篇。2001年7月,由文管所汪学林撰文、崔刚摄影编小画册《安岳石刻》,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印刷。画册主要介绍了卧佛院、毗卢洞、圆觉洞等7处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研究生进修班,由两位教授带领来安岳实习,考察了安岳各重要石刻,对安岳石刻的历史、艺术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圆觉洞进行了重点考察。历时1个月,作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和龛刻测绘。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炤来安岳考察石刻,对其密教题材非常感兴趣,称茗山寺石刻分布实为一个大的密教曼陀罗道场。省考古研究所曾德仁、李良、成都市考古队雷玉华博士分别对玄妙观、灵游院作石刻调查,并发表研究性文章。随着安岳石刻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步增大,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等著名学府的石刻研究专家、学者纷纷到安岳考察。安岳正筹备成立石刻研究会。
(第二节)文物开发利用
1982年后,安岳石刻进人规范化管理,石刻开发利用纳人议题,县确定将圆觉洞、毗卢洞、卧佛院、华严洞4处建设成文物旅游景区对外开放。安岳利用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进行景区建设,征地,修建观景长廊、亭台、道路。
2000年后,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以石刻为依托,发展安岳旅游业的步伐,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县经济发展。投人资金,把圆觉洞、毗卢洞、卧佛院景区作为全县旅游重中之重来打造和包装,建成安岳旅游观光胜地。1999—2002年期间,重点石刻景区圆觉洞、毗卢洞的旅游交通、安全、卫生、参观便道、保护、管理以及景区的水、电、停车场、旅游公厕、邮电服务等基础设施均已完善,景区环境改观。2000年7月,安岳石刻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来安岳石刻景区参观和考察的游客、专家、学者人数,从1995年的4.9万人(次)、上升至2006年的10万人次。县政府又拨出专项资金,支持文物和旅游部门对卧佛院、圆觉洞和毗卢洞等景区按更高要求作出规划,按照国家旅游局质量标准整治环境,积极申报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
(第五章)机构
(第一节)县文物局
1981年11月成立安岳县文物保管所(简称县文管所)。1982—2001年11月正式职工由5名陆续增加到14名。2001年11月,县文管所升格为安岳县文物管理局(简称县文物局),编制15名。内设办公室、文保股、文研股。2004年8月成立文物执法大队,增编2名。2005年12月有编制17名。邱龙凡、康厚雄先后任局长。
(第二节)县文管会
1987年1月,成立安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简称县文管会),1987年3月更名为安岳县保护文物开发旅游资源委员会,1990年4月更名为安岳县保护文物发展旅游事业协调小组,2001年5月更名为安岳县石刻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由县委分管副书记任主任,县人大副主任、政府副县长、政协副主席任副主任,有关局主要领导为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