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百度一直在IT界最热门的搜索引擎领域,依靠自己开发的核心技术,一步一步从零开始,走到了今天,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百度:一本实用的百科全书
2003年,百度在国内的搜索已经牢牢占据着领先地位,但一心想把事业做大的李彦宏并没有就此止步。在他看来,人与人都是有交友的欲望的,在信息爆炸式膨胀的年代,搜索引擎无疑是人们获取信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但单向的信息获取只是一种最简单的交互过程,如果通过人脑间的沟通、再交互对于信息的传播和挖掘,可能会创造出更丰富的价值。假如百度开发搜索社区,通过沟通这种方式让获取的信息得以交流和传播,信息就有了生命力。李彦宏的思路可以用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一句名言作为佐证:“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以后,我们都只有一个苹果;如果我有一个知识,你有一个知识,交换之后,我们都有了两个知识。”
说起来贴吧的创建,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那是在百度艰苦的创业阶段,那时,李彦宏带领他的员工没日没夜地开发产品。每天晚上收工时,总有人提出一起吃饭的建议。有一天下班后,李彦宏拉着一帮人去吃饭,这些人有工程师,也有产品市场部门的人。大家聚在餐馆里边吃边聊,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大概是中国互联网上的信息还很少,不管百度搜索技术做得多好,如果网上没有相应的信息,用户就不可能把它查到。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能不能把人的脑子里的东西调动出来,补充网上没有的信息呢?假如做一个工具,让人们把他们脑子里的知识和信息分享出来,无形中就增加了网上的信息量,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网民。
大家都为这个主意连声叫好。于是干脆就在桌上进行头脑风暴,继续这个产品的构思。有人提议做一个类似于BBS的东西,不管别人输入什么词,大家就专门讨论这个词。这样的话,有相同信息的人到这儿来,大家就可以分享信息。你问问题他回答,我问问题你回答,或者说是发表一些感想什么的。这样就大大地丰富了互联网的信息,同时它也给人一个交流的平台和通道。
谁也没有想到,这次聚会竟然决定了一个产品的诞生。过了不久,“百度贴吧”问世了。这个被业内人士称为“同好者大脑智慧交互的天堂”的产品,其设计其实很简单,结构和内容上跟普通的BBS没什么太多的区别。用户进入贴吧里,就能够和所有关心这个问题的人交流,这是对网页搜索这种人机交互的补充,或者说,百度社区,让用户通过网络找到志同道合者,实现“人以群分”。
为了进一步扩大搜索的信息量,2005年11月8日,百度新一代搜索产品“百度知道”正式推出。通过“百度知道”可以分享千万网民的智慧正是这个产品设计的初衷。当天的发布会主题异常朴素:“总有一个人知道你问题的答案”,提出你的问题,找到你的答案,在百度,解决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百度知道”也是一个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有用户提出问题,百度通过积分制鼓励另外的用户回答,人海茫茫,总能找到正确答案。可是,当百度将这样一个平台和搜索引擎“捆绑”在一起的时候,互动的效果就被大大升华了。无数的人都能够通过搜索从其他人的回答中获益,更多的人不自觉地链接到这个问题中,为更好的答案做出贡献。有一位名叫韩世洋的退休主任医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百度知道”以后,她干脆把“门诊”
搬到了互联网上,回答用户各种各样关于医疗、健康方面的问题,百度积分超过10万。
“百度知道”发布以来,聚集了很多的高端用户,他们在这里分享知识、智慧和经验,让问题得到解决,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因此,到百度知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养成了“有问题,上知道”的习惯。
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百度知道”累计解决超过1.4亿网友问题,占据问答市场近80%的份额,覆盖超过95%的网民群体。每天使用百度知道的网友达到2.5亿人,平均每一秒就有一个问题被解决。“百度知道”正借助百度强大的搜索引擎,创造了一个奇迹。
“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相继成功推出并获得众用户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后,2006年4月,百度又推出一种网络群体协作书写方式,即“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是一部由广大用户共同撰写的开放式百科全书。
这是一个鼓励所有人奉献和创造的新天地。它本着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提倡网络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共同协作编写百科全书,让知识在一定的技术规则和文化脉络下得以不断组合和拓展。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网络平台。在这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编写词条,其他用户可以对此进行不断修正。
在“百度百科”里,由于词条一旦被创建,创建者的ID就会被永远铭记在词条的页面上,这对于网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在这种效应下,开放式的百科全书受到了用户的广泛欢迎,每一个参与者都试图成为抢在别人前面的词条首创者,天文、历史、地理、生物等人们最熟悉的词条被人们疯狂创建。
“百度百科”正式发布的第二天,词条数即达到1万,此后,平均每0.35分钟就有一个词条被编辑和完善,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百科词条在更新速度方面反应尤其快。“百度百科”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汇集了75万词条,拥有几百万注册用户。
如果说“百度贴吧”是一道精美的大餐,“百度知道”给你一个与厨师交流的机会,那么“百度百科”则邀请你亲自去烹饪。
在这一过程当中,用户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获取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如今,“百度贴吧”“百度知道”和“百度百科”,这三驾马车,已经成为了百度中国式搜索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百度与国外互联网企业竞争的最有力武器。通过“百度贴吧”,人们聚到一起,轻松交流;通过“百度知道”和“百度百科”,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与别人共同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百度三驾马车,改变了传统搜索引擎的单调、死板的形象,也成为百度业务有力的增长点。李彦宏对于搜索独特的深加工精神,为百度做大做强指明了新的方向。按照李彦宏的说法,充分运用三驾马车之后,百度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搜索引擎,而是一本实用的百科全书。
满足需求的“框”
2009年8月18日,在百度技术创新大会上,李彦宏首次推出全新的计算平台“框计算”。李彦宏解释说,百度的搜索框从2001年9月20日首次对外提供服务起,一直到现在,历经8年的时间,其外观一直没有改变。但在这8年间,随着中国互联网从1000多万的网民骤增至现在4亿多网民,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互联网国家,这个框背后的技术也相应发生了飞速的变化,现在在百度的后台,每天平均都会有20项的技术升级。
把用户的无论是在寻找中的信息,还是各种各样的应用的需求,都集成到一个框里,用一个框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是百度给用户推出的计算平台-“框计算”。按照李彦宏的构想,框计算就是基于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的一站式服务,是一种最简单可依赖的交互模式,用户只要在框中输入需求,这个框就能明确识别这些需求,并且将该需求分配给最优的应用或内容资源提供商处理,最终反馈给用户相匹配的结果。比如,在城市中的公司运营、财务、人才管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化。但如何把握人们真实的需求,则是框计算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框计算就是一个即搜即用的页面。
如果说在2009年百度世界大会上,“框计算”还只是一个技术理念,事隔一年,在2010年百度世界大会上,这一理念迅速得到落地、生根,其技术进展、产品开发情况都令业界充满了无穷的遐想。
2010年9月2日,李彦宏站在一个有一两层楼高的硕大无比的十二连屏电子屏幕前,给参会者讲解百度框计算的最新进展。
“框计算”的问世,首先为用户的搜索体验带来了大幅提升。
用户寻找信息,不需要再打开另一个网页才能找到。例如通过“框计算”搜“天气”,在百度的搜索结果页面上,网民可以直接看到其所在城市未来三天的天气情况;如果用户需要从北京坐火车到上海,在百度搜索页面里,会展示一天中15趟火车的时刻和票价;在娱乐方面,比如,用户要看电视剧《新三国》,就能搜到经过百度认证的、高质量的、有版权的视频。框计算甚至还能做到记住你每次看到的地方,下一次再看时,可以从这个地方接着看下去。
李彦宏说,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发现已经有30%的用户在使用“框计算”寻找信息。比如,“如果想看《三重门》,就点框,”
他说,“你就可以花5元钱来阅读;如果不想付费,你也可以点击看简介,反正不离开这个框。”
搜索“坦克大战”,传统的搜索引擎只能返回相关的超链接,而在“框计算”理念下,网民可直接在搜索结果页获得由多个坦克类小游戏组成的橱窗展示,并能够随心选择最喜爱的版本直接在线操作。
“未来的景象怎样?打开电脑,屏幕中心只有一个框,把需求告诉这个框,你就可以获得满意的答案。”
目前,已经有500多家合作伙伴加入百度开放平台,百度“框计算”技术团队每天需要处理1亿多次的相关搜索请求,覆盖人们出行、娱乐、商务、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大幅提升了网民的搜索体验。同时,这些优质资源的拥有和提供者们,也通过百度所提供的开放平台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其提供的信息的质量。
借助“框计算”,优质的数据和应用能够直接与网民需求对接,这就让搜索变得越来越简单、智能。而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切,依靠的是后台复杂精密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以及数量庞大的第三方服务及内容供应商。将最复杂的留给自己,将最简单的呈现给用户,这就是百度“框计算”技术团队的追求。
一直以来,李彦宏的理想是,把百度打造成一个吸引互联网最优秀的资源与用户需求对接的开放平台,这个开放平台包括数据开放平台和应用开放平台。任何开发者、站长、应用提供商,都可以通过这个开放平台,直接提交优质的、原创的数据及应用,并使其统一运行在搜索平台上,与数亿用户的需求直接对接。方便用户“即搜即得,即搜即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框计算“犹川谷之于江海”,在李彦宏“框计算”理念下,百度将被打造成为中国互联网创新的“水源地”。
凤巢:新一代智能化搜索
众所周知,尽管此前百度采取的竞价排名模式推动百度搜索广告市场蓬勃发展,为百度带来了滚滚的财源,但因为在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弊病遭客户的投诉,并惨遭央视曝光。为了百度的发展大计,李彦宏决定用不为百度用户熟知也未受过全面验证的新系统凤巢取代之。
早在2007年,李彦宏就开始做更换引擎的谋划了。
2007年底,李彦宏便开始集中百度最好的技术力量,研发全新架构的替代系统。他判断,在线搜索广告市场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因此百度搜索应该进一步向用户体验价值上倾斜,排位结果应该加入“用户真正想要的”这个决定性的因素。那些与用户搜索需求的相关性更强的商业结果,理应获得更好的排名。李彦宏知道,广泛的搜索用户永远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广告客户的投放效果,还是百度的点击收益,其实都离不开搜索用户的点击量,而这都取决于用户的搜索体验。
因而,李彦宏得出结论,百度的任何一项搜索技术,都应该从根本上去提升用户体验,这也是完善搜索产业价值链上最重要的一环。给广告客户带来投资回报率的巨大提升,让搜索用户和广告客户的价值都实现最大化,这就是李彦宏断然作出切换决定的最核心依据所在,他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必将带来多赢的结局。
2009年10月6日,百度举行每个季初的总监会。在这次会上,李彦宏和他的团队需要做一个关乎百度未来几年兴衰的重大抉择-凤巢到底是否按原计划在年底前进行切换。李彦宏的态度是明确的:用凤巢彻底取代竞价排名,让百度来一次彻底的升级。
然而,平时最具执行力的高管们对此无不大加否定,他们很严肃地告诉李彦宏,客户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适应,因此年底实现切换是一场赌博,其中的风险太大,宜缓图之。
总监会以后,大家都以为已经说服了李彦宏,把他那个疯狂的想法给pass掉了,然而,12天后,在由百度副总裁以上高管参加的第四季度战略例会上,李彦宏出乎预料地宣布了他的决定:
“凤巢一定要切换,切换的时间就定在12月1日!”
“Robin,对于必然的下跌,你心里的底线是多少?”副总裁沈皓瑜最后问。
“7%。”李彦宏的回答迅速而明确。
“7%?”那意味着将近一亿的营收损失啊!会议室里一片唏嘘,这些人以前曾无数次地讨论过各种切换方案对业绩的影响极限,但从未有人试想过这么大的下跌幅度,这个底线击穿了所有人的心理底线。
第二天清晨,大家发现李彦宏百度Hi的签名档上出现了一行字:“为了能做得更快,我们愿意牺牲很多。”在大家眼里,这就是李彦宏的决心。
从12月1日开始,每天的晚上8点,百度凤巢团队所有人员都会一起开会,逐个汇报各条线上的监测数据,分析没有预料到的情况、问题,然后头脑风暴汇总解决。前三天,大家的手机总会在这个时候让人揪心地响起报警短信声,那意味着当天的点击跌幅超过20%了。
接下来几天,最担心的境况并没有出现,相反,各项数据都在好转,客户们没有大面积离场的迹象,消费也在逐步增长。
到了第二周,局势已经比较明朗,客户从反对、抱怨到愿意聆听和学习,明显转变的态度让一线客服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数据一直在回升。
进入第三周,整个情势就急转而上,新系统带来的收入,居然已经超过切换前的水平了,很多人对此喜出望外。
大势至此,百度的股价很快冲上500美元,继而将600美元的关口也甩在身后。华尔街的投资人对百度纷纷给出“建议买入”
的评价。有不少人甚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痛恨自己没有百度的股票。”
这么好的结果,谁都没有想到。这也让李彦宏在公司内的威信进一步提高。“他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魄力,以及对未来的准确判断令人叹服,对团队的信任令每个人感动。”沈皓瑜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