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共和国没有开闸
23790400000024

第24章 8·6之夜四:山雨笼罩清江(1)

当前沙市最高水位:44.73米,超分洪水位;趋势:涨

清江深处:坝体、闸门与6份盒饭——600字却价值百亿的意见书——库水漫上土家山寨

清江深处:坝体、闸门与6份盒饭

载着长江委专家群体的两辆小车,现在已奔驰在长阳县境内的公路上。今夜荆江分洪区那边正是繁星满天,而这清江流域则是夜雨纷纷。

已不是一马平川的汉宜高速公路了,这里是七弯八拐的山区公路,又是夜行,又是雨雾,但带队的副总工程师成昆煌一再催促快点快点,这就真把两位司机紧张得瞪圆了双眼。

灯火一片的长阳县城从车旁过去了。同样一片灯火的隔河岩坝区终于来到眼前。

成总对司机说:直接去大坝。于是两辆车穿过生活区,直接驶进了大坝下的发电厂停车场。车灯照见雨雾下有一群打着伞的人站在场子上,清江公司的几位老总已全体迎候在此了。

没有往日的那种寒暄,更没有往日的那种接风酒宴。客人们一下车仅仅在雨雾中与主人们握了握手,成总就说:先上大坝去。

此时的大坝上,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的雨雾和沉沉的夜色,把天空和两岸的群山连成黑压压的一片。而这座被两山夹持的拱型大坝,正像一位不堪重负的巨人的腰身,展现在这夜幕笼罩的天地间。坝上一片肃静,各个部位的职工都在严阵以待这欲来的山雨。只有坝上的灯光映照在坝前的水面上,反射出晃晃荡荡的波光浪影,使人头昏目眩。

此时大坝的所有闸门已全部关闭,坝前水位已达202米,超过设计水位2米。清江人已经开始斗胆了。还能不能继续斗胆向204米靠近呢?清江的老总们只好求助于长江委的成总们了。

坝前的水位还在以空前的速度一厘米一厘米地涨着、涨着,成总们在大坝上一步一步地走着、看着,个个心情都异常压抑。虽然出发前在武汉大家已初步达成共识:同意大坝的蓄水位提高到204米,但眼下目睹这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现场,心里不得不又增添了几分担心。到底大坝能不能经受这次五千年一遇的考验呢?清江和荆江都在等着他们的回答。

科学家毕竟与常人不同,他们不会以个人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政策需要或长官意志,他们一切都只会取决于实际情况。过去毛泽东主席就说过:科学家是最老实的人,科学家最讲实事求是。

成总们在坝体上的各个部位仔细地看着、询问着。他们从坝体位移监测人员报告的数据中了解到:综合GPS接收器、坝体传感器和水准仪测量的数据显示,坝体在超高水位的推力下,发生的位移目前是12毫米。这个数据给了成总们一点宽心。坝体设计正常水位下容许位移6毫米,现在水位超高2米位移也只增加6毫米。看来位移情况并不十分严重,大坝水位即使再超高2米,位移也不至于危及大坝安全。

令人担心的是闸门。成总们不顾头上的雨雾和脚下的溜滑,从坝面电梯口下到坝体内侧表孔闸门的走道上,亲眼查看了闸门在超负荷压力下的承受情况。闸门的情况不得不令他们担心。闸门在超高水位下,承受的推力增加了40%!闸门、支臂、支座,都有可能在巨大的压力下失去平衡。现在,他们站在这黑沉沉的走道上,用手电照出几扇表孔闸门边沿,已像江堤上的散浸一样出现渗水现象,这使他们的心陡的悬了起来。

得赶快再计算一下闸门的应力。于是成总们又马不停蹄地从大坝上来到坝区水调中心,来到水调中心主任熊华康的办公室,一踏进办公室就围上了计算机。

直到这时,成总们才感到饿了,主人们也才想起客人们还没有吃晚饭。此时此地不可能也不能够摆宴席,后勤人员只好给每位专家一人端来了一份盒饭。

有趣的是这些都上了年纪的大知识分子,端着盒饭扒几口,又丢在办公桌上去看一会计算机显示屏上的数据,再又端起盒饭扒几口。有几次大家感到把桌上的盒饭端错了,但辨认起来又无法区分这一模一样的饭盒到底哪盒是谁的。最后,6份盒饭终于乱了套。

这些平时最讲卫生的大知识分子们现在已顾不了这些,只好胡乱端起一个也许是别人扒过了的饭盒,胡乱地往口里扒几口,又胡乱地丢在桌上。

当6份盒饭渐渐被扒得现底的时候,计算机上闸门应力情况的结果也出来了。这就是:大坝在204米的超高水位下,闸门所有构件应力均超过容许应力,闸门有可能变形,支臂可能失稳。

大坝和闸门的实际情况现在都清楚了,长江委和清江公司两方的老总们,开始坐下来作最后的会商。会商的主要结论是:在坝前水位短期维持204米时,大坝坝体不致造成安全问题,但闸门和支臂有可能发生变形和失稳。

这个结论终于使清江公司的老总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就是说:他们可以执行省防指204米的拦洪命令了。只要坝体不会出问题,即使闸门出了问题,比起坝体出问题已是小得多的问题。这样,隔河岩就可以助荆江一臂之力了。

有人又胡乱地端起一个还没扒干净的饭盒,几口就扒了个精光。

600字却价值百亿的意见书

坝前水位可短期维持204米的结论出来了,清江的老总们接着对长江委的成总们提了个要求:这样重大的结论口说无凭,还是立个文字依据吧。

于是,一纸鲜为人知却价值连城的文字依据,就这样诞生在8·6之夜的清江深处:

关于清江隔河岩大坝与长江98.8洪水错峰挡水的意见

一、隔河岩枢纽校核条件为:上游水位204.57米五千年一遇入库洪峰流量27400m3/s,经水库调节后下泄流量为24040m3/s,相应下游水位100.89mm。在此条件下,七个表孔弧形门和四个深孔弧形门全部处于全开状态。

二、全部表孔和深孔处于全关闭或部分开启状态,承挡204.00m的上游水位不是本工程的校核条件。这种运行工况要比校核洪水条件恶劣得多。

三、长江委认为:

1.在非常时期,大坝短时挡水位204.00m,不致造成安全问题。

2.所有闸门均按正常高水位200m设计,表孔闸门设计水头18.2m。表孔闸门挡水位204.00m,闸门承挡水头22.2m,闸门总推力增加40%,超过设计标准,部分构件的应力超过允许应力,有可能引起较大变形,在水位高达204m时开启可能导致表孔弧门支臂失稳。

3.综上认为,隔河岩工程在部分全关、部分闸门局部开启的非常时期,只能允许短时达到204.00m水位运行,并逐步恢复到设计条件运行。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一九九八年八月七日

抄送:长江防总、省防指、清江防指

一般读者可能很少见过这种出自科学家之手的文件。这是不是与我们常见的党政机关的那些文牍大有不同?没有套话,没有废话,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分析和结论。而这通篇不足600字,只是一张16k的打印纸!

意见书在人们的手头传阅了一遍,大家都很满意。既是专家又是领导的清江公司总经理汪定国在这种时候考虑问题当然要更多一点,他于是又提出一个要求:文字依据有了,专家们应该还签个字吧。

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成总。成总坦然地回答说:“签就签吧。也不需大家都签,我是带队的,我一人签算了。”

他说罢把这张打印纸铺在熊华康的办公桌上,拿起一支钢笔。

“成总!”在长江委这位大专家们面前算小字辈的熊华康,忽然一阵心跳,不禁凑上前来叫了一声。

成总握着笔的手在空中停顿了一下。一时全场的目光和呼吸都凝固了。是啊,谁都知道签这个字的分量啊!这一笔下来,签字者的命运就将是踩在一根钢丝上了,一边是功臣,一边则是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