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荆公新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23784700000033

第33章 王安石教育文论选读(9)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之于人也。固常思齐其贤。而以其不肖为戒。况天者固人君之所当法象也。则质诸彼以验此。固其宜也。然则世之言灾异者非乎。曰。

人君固辅相天地以理万物者也。天地万物不得其常。则恐惧修省。固亦其宜也。今或以为天有是变。必由我有是辜以致之。或以为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我知修人事而已。盖由前之说。则蔽而葸。由后之说。则国而怠。不蔽不葸不固不怠者。亦以天变为已惧。不曰天之有某变。必以我为某事而至也。亦以天下之正理。考吾之失而已矣。

此亦念用庶证之意也。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

何也。言自王至于师尹。犹岁月日三者相系属也。岁月日有常而不可变。所惚大者不可以侵小。所治少者不可以僭多。自王至于师尹。三者亦相系属有常而不可变。所惚大者亦不可以侵小。所治少者亦不可以僭多。故岁月日者。

王及卿士师尹之证也。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谸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月日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

谸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何也。既以岁月日三者之时。为王及卿士师尹之证也。而王及卿士师尹之职。

亦皆协之岁月日时之纪焉。故岁有会。月有要。日有成。

大者省其大而略。小者治其小而详。其小大详略得其序。

则功用兴而分职治矣。故百谷用成。谸用明。俊民用章。

家用平康。小大详略失其序。则功用无所程。分职无所考。故百谷用不成。谸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也。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何也。言星之好不一。犹庶民之欲不同。星之好不。待月而后得其所好。而月不能违也。庶民之欲不同。待卿士而后得其所欲。而卿士亦不能违也。故星者庶民之证也。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何也。言岁之所以为岁。以日月之有行而岁无为也。

犹王之所以为王。亦以卿士师尹之有行而王无为也。春秋者阴阳之中。冬夏者阴阳之正。阴阳各致其政而后岁成。

有冬有夏者。言岁之成也。月之从星。则以风雨。何也。

言月之好恶不自用而从星。则风雨作而岁功成。犹卿士之好恶不自用而从民。则治教政令行而王事立矣。书曰。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夫民者天之所不能违也。而况于王乎。况于卿士乎。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何也。人之始生也。莫不有寿之道焉。得其常性则寿矣。故一曰寿。少长而有为也。莫不有富之道焉。得其常产则富矣。故二曰富。得其常性又得其常产。而继之以毋扰。则康宁矣。故三曰康宁也。夫人君使人得其常性。又得其常产。而继以之毋扰。

则人好德矣。故四曰攸好德。好德则能以令终。故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日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何也。不考终命谓之凶。蚤死谓之短。中绝谓之折。祸莫大于凶短折。疾次之。忧次之。贫又次之。故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凶者考终命之反也。短折者寿之反也。疾忧者康宁之反也。贫者富之反也。此四极者使人畏而欲其亡。故先言人之所尤畏者。而以犹愈者次之。夫君人者使人失其常性。又失其常产。而继之以扰。则人不好德矣。故五曰恶。六曰弱。恶者小人之刚也。弱者小人之柔也。九畴曰初曰次。而五行五事八政五纪三德五福六极。特以一二数之。何也。九畴以五行为初。而水之于五行。貌之于五事。食之于八政。

岁之于五纪。正直之于三德。寿凶短折之于五福六极。不可以为初故也。或曰。箕子之所次。自五行至于庶证。而今独曰。自五事至于庶证各得其序。则五福之所集。自五事至于庶证各爽其序。则六极之所集。何也。曰人君之于五行也。以五事修其性。以八政用其材。以五纪协其数。

以皇极建其常。以三德治其变。以稽疑考其杂知。以庶证证其失得。自五事至于庶证各得其序。则五行固已得其序矣。或曰。世之不好德而能以令终。与好德而不得其死者众矣。今曰好德则能以令终。何也。曰孔子以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君子之于吉凶祸福。道其常而已。

幸而免。与不幸而及焉。盖不道也。或曰。孔子以为富与贵人之所欲。贫与贱人之所恶。而福极不言贵贱。何也。

曰。五福者。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使慕而欲其至。六极者。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使畏而欲其亡。若夫贵贱则有常分矣。使自公侯至于庶人。皆慕贵欲其至。而不欲贱之在已。则陵犯篡夺之行日起。而上下莫安其命矣。诗曰。

萧肃宵征。抱衾与缳。实命不犹。盖王者之世。使贱者之安其贱如此。夫岂使知贵之为可慕。而欲其至。贱之为可畏。而欲其亡乎。

书洪范传后

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夫孔子岂敢爱其道。惊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孔子没。道日以衰熄。浸淫至于汉。而传注之家作。为师则有讲而无应。为弟子者则有读而无问。非不欲问也。以经之意为尽于此矣。吾可无问而得也。岂特无问。又将无思。非不欲思也。以经之意为尽于此矣。吾可以无思而得也。夫如此。使其传注者皆已善矣。固足以善学者之口耳。不足善其心。况其有不善乎。宜其历年以千数。而圣人之经卒于不明。而学者莫能资其言以施于世也。予悲夫洪范者武王之所以虚心而问。与箕子之所以悉意而言。为传注者汨之。以至于今冥冥也。于是为作传以通其意。呜呼。学者不知古之所以教。而蔽于传注之学也久矣。当其时。欲其思之深问之切而后复焉。则吾将孰待而言也。孔子曰。予欲无言。然未尝无言也。其言也盖有不得已焉。孟子则天下固以为好辨。盖邪说暴行作。而孔子之道几于熄焉。孟子者不如是不足与有明也。故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夫予岂乐反古之所以教。

而重为此哓哓哉。其亦不得已焉者也。

进洪范表

臣某言。臣闻天下之物。小大有彝。后先有伦。叙者天之道。叙之者人之道。天命圣人以叙之。而圣人必考古成已。然后以所尝学。措之事业。为天下利。苟非其时。

道不虚行。伏惟皇帝陛下。德义之高。术智之明。足以黜天下之嵬琐。而兴其豪杰。以图尧禹大平之治。而朝廷未化。海内未服。纲纪宪令。尚或纷如。意者殆当考箕子之所述。以深发独智。趋时应物故也。臣尝以芜废腐馀之学。得备论思劝讲之官。擢与大政。又弥寒暑。勋绩不效。仰甚惭。谨取旧所着洪范传。删润缮写。辄以草芥之微。求裕天地。

乞改三经义误字鴙子二道

本注元丰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奉圣旨宜令国子监依所奏照会改正。臣顷奉敕提举修撰经义。而闻识不该。思索不精。校视不审。无以称陛下发挥道术启训天下后世之意。上孤眷属。没有馀责。幸蒙大恩。休息田里。坐窃荣禄。免于事累。因得以疾病之间。考正误失。谨录如右。

伏望清燕之间。垂赐省观。傥合圣心。谓当刊革。即乞付外施行。臣干冒天威无任云云。

论改诗义鴙子

臣子穷奉圣旨撰进经义。臣以当备圣览。故一一经臣手。乃敢奉御。乃设官置局。有所改定。臣以文辞义理。

当与人共。故不敢专守己见为是。既承诏颁行。学者颇谓所改未安。窃惟陛下欲以经术造成人材。而职业其事。在臣所见。小有未尽。义难自默。所有经置局改定诸篇。谨依圣旨具录新旧本进呈。内虽旧本今亦小有删改处。并略具所以删复之意。如合圣旨。即乞封降检讨吕升卿所解诗义依旧本颁行。小有删改。即依圣旨指挥。

答手诏言改经义事鴙子

九月十一日臣伏奉手诏。依违之万。臣愚所不敢逃。然陛下既推恩惠卿等而除其所解。臣愚不敢安此。若以其释说有甚乖误者。责臣更加删定。臣敢不只承圣训。

改撰诗义序鴙子

臣伏奉手诏。以臣所进三经义序有过情之言。宜速删去。臣虽尝敷奏以为文字所宜。

又奉圣训再三。但令序述解经之意。不须过有称道。

伏惟皇帝陛下。盛德至善。孚于四海。非臣笔墨所能加损。然因事宣着。人臣之职也。诚以言之不足为惧。不以近于媚谀为嫌。而上圣所怀。深仁谦损。臣敢不奉承诏旨。庶以仰称尧禹不争不伐之心。所解撰到诗义并前进书周礼义序。谨随鴙子投进。昧冒天明。

进字说鴙子

臣在先帝时。得许慎说文古字。妄尝覃思究释其意。

冀因自竭。得见崖略。若视天。终以罔然。念非所能。

因画而止。顷蒙圣问俯及。退复黾勉讨论。赖恩宽养。外假岁月。而桑榆惫。久下见功。甘师颜至奉被训觭。许录臣愚妄谓然者缮写投进。伏惟大明。旁烛无疆。岂臣萤爝。所敢术冒。承命遑迫。置惭无所。如蒙垂收。得御宴闲。千百有一。傥符神旨。愚所逮及。继今复上。干汗宸。臣无任。

进字说表

臣某言。窃以书用于世久矣。先王立学以教之。设官以达之。置使以喻之。禁诛乱名。岂苟然哉。凡以同道德之归。一名法之守而已。道衰以隐。官失学废。循而发之。实在圣时。岂臣愚憧。敢逮斯事。盖闻物生而有情。

情发而为声。声以类合。皆足相知。人声为言。述以为字。字虽人之所制。本实出于自然。凤鸟有文。河图有画。非人为他。人则效此。故上下内外。初终前后。中偏左右。自然之位也。衡袤曲直。耦重交析。反缺倒仄。自然之形也。发敛呼吸。抑扬合散。虚实清浊。自然之声也。可视而知。可听而思。自然之义也。以义自然。故仙圣所宅。虽殊方域。言音乖离。点书不同。译而通之。其义一也。道有升降。文物随之。时变事异。书名或改。原出要归。亦无二焉。乃若知之所不能与。思之所不能至。

则虽非即此而可证。亦非舍此而能学。盖唯天下之至神。

为能究此。伏惟皇帝陛下。体元用妙。该极象数。稽古创法。绍天觉民。乃惟兹学。陨缺弗嗣。因任众智。微明显隐。盖将以祈合乎神旨者。布之海内。众妙所寄。穷之实难。而臣顷御燕闲。亲承训觭。抱疴负忧。久无所成。虽当有献。大惧冒浼。退复自力。用忘疾惫。咨诹讨论。博尽所疑。冀或涓。

有助深崇。谨勒成字说二十四卷。随表上进以闻。臣某诚惶诚惧顿首谨言。补倪氏思经锄堂杂志曰。荆公字说。以转注假借皆为象形象意,此其所以为徇也。若其间说象形象意处。

亦自有当理者。新法若雇役至今用之。东南为便。不见其害。前十年海外四州守臣奏民间顾从中州雇役。朝廷从之。当时一切力排之。所以其心不服。故曰憎而知其善可也。

熙宁字说序

文者奇耦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

字者始于一二而生生至于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

其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其形之衡从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皆有义。皆本于自然。非人私智所能为也。与夫伏羲八卦。文王六十四。异用而同制。相待而成易。先王以为不可忽。而患天下后世失其法。故三岁一同。同之者一道德也。秦烧诗书。杀学士。而于是时始变古而为隶。盖天之丧斯文也。

不然则秦何力之能为。予读许慎说文。而于书之意时有所悟。因序录其说为二十卷。以与门人所推经义附之。

惜乎先王之文缺已久。慎所记不具又多舛。而以予之浅陋。考之且有所不合。虽然。庸讵非天之将与斯文也。而以予赞其始。故其教学必自此始。能知此者。则于道德之意已十九矣进字说正名百物自轩辕。野老何知强讨论。但可与人漫酱瓿。岂能令鬼哭黄昏。其二鼎湖龙去字书存。开辟神机有圣孙。湖海老臣无四目。漫将糟粕芚修门。

成字说后与曲江谭丹阳蔡启同游齐安院据梧枝策事如毛。久苦诸君共此劳。遥望南山堪散释。故寻西路一登高。

答吕吉甫书

某启。与公同心。以至异意。皆缘国事。岂有它哉。

同朝纷纷。公独助我则我何憾于公。人或言公。吾无与焉。则公何尤于我。趣时便事。吾不知其说焉。考实论情。公宜昭其如此。开喻重悉。览之怅然。昔之在我者。

诚无细故之可疑。则今之在公者。尚何旧恶之足念。然公以壮烈。方进为于圣世。而某然衰。特待尽于山林。

趣舍异路。则相以湿。不如相忘之愈也。想趣召在朝夕。惟良食为时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