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传承和作用
一、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高校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以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1)德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活动,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之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运动是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尚不完全,因而时常因为太过于重视体育教学在物质方面的价值属性而忽略了其在精神方面的价值属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体育教师除了要教导和协助学生进行身体方面的锻炼之外,还必须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德育渗透于学生的锻炼和知识教学之中,使两者相互交融。
(2)学校体育是发展德育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课程除了像其他学科课程一样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任务之外,还同时肩负着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的重要任务。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学除了担负着传授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之外,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是以体育教学大纲为根本的,必须与德育联系起来。体育与德育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教师必须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和加强德育工作,从而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文化素养。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从这点来说,高校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及时纠正,这样能有力地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就应及时抓紧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付诸行动。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三、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一)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表率作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用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更多、更直接。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评价和模仿,对体育教师优美的动作,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个性
高校体育教育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解说和说教,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在高校体育教学诸项目中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也有所侧重,如在田径项目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定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教学中高度的政治水平和科学水平。
(2)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它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
(3)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要多表扬、少批评,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在运动场上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尊敬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等,这些教育应渗透到底。
(4)在上室内课时,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轶事,运动员的爱国精神,使学生不仅爱好体育,还要有爱国的向上精神。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关键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为师者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做到耐心细致,因材施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讲究实效。
四、高校体育教育的道德传承和作用
(一)培养竞争精神,加强规则意识
首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如体育游戏、集体练习、各种体育比赛等形式。其次,创造竞争环境。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与竞赛活动中,应多采用竞赛教学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胜负、得失等情感的体验,感受竞争中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性,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最后,正确对待竞争,这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而且是一种道德教育。规则意识是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各项运动规则严格遵守,他们从中建立起的规则意识将逐渐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从而养成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在学生时代具备了遵守规则的强烈意识,将会对形成终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起到促进作用。
(二)培养团队精神,加强责任感
团队合作主要包括四个要素和一个目标,即团队分工、团队思想、团队建设、团队支持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教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在体育游戏中,运用游戏、比赛法教学对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素质的培养有更好的作用。在体育竞赛中,通过战术的配合和团队的协作,每个学生都会融入到集体中,从而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同时品尝到成功和失败的感触,领略竞争与拼搏的艰辛。责任感是一种隐性因素,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反复感受才能建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成败和荣誉是与团队联系在一起的,引导并培养他们承担责任的意识。这样,通过不断的责任承担,学生在参与的每一次教学活动中都能有所感悟。
一、健康的具体内容
(1)身体健康。它不仅指无病,而且还包括体能。后者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可以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情绪健康。情绪涉及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对他人的感受。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的稳定性,所谓情绪稳定性是个体应对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和环境压力的能力。
(3)智力健康。指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大脑始终保持活跃状态。
(4)精神健康。它对于不同宗教、文化和国籍的人意味着不同内容,主要包括理解生活基本目的的能力,以及关心和尊重所有生命体的能力。
(5)社交健康。它指形成与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此能力将使你在交往中有自信感和安全感,与人友好相处,也会使你少生烦恼。
二、高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健康教育的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尚未统一,课时比例小。据有关调查,已设置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仅占调查高校数的36.02%,另有58.33%的高校基本上都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讲座形式或在大学体育理论课中进行,所占比例及小。有学者对327所高校的抽样调查发现,体育理论课每学期共1525学时,平均只有4.1学时(因个别学校体育理论课开5学时或6学时),2个学年4个学期计16.4学时,其中,涉及健康教育内容的只有1.7学时,仅占体育理论课的10.4%。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理论课中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是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学校体育卫生,体育健康,运动损伤的处理和身体运动的自我感觉与监督等内容,有关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指导的知识内容甚少,远不能适应大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仅有少数医学院和师范院校较为重视气功、养生术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传授与指导。由于目前高校健康教育内容少,所占课时比例小,运动技术教学的教材体系占主导地位,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严重影响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
(二)健康教育的形式
由于健康教育的形式单调,导致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和实践还在低水平徘徊。多数大学生对现代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的认识,片面认为身体强壮,没有病就是健康,既导致对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又严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于得到印证和应用,养成健康的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的内化和内行为的形成。据调查,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因病休学、退学的分别为0.25%和0.07%,死亡人数占在校学生数的0.025%。另外,对体弱多病、残疾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三)解决方法
1.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
(1)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与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结合起来,有效地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
(2)把育体和育心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要特别突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全面发展。
(3)把锻炼身体和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能把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需求的满足、情感的体验相协调,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使高校体育课程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2.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及教学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
学校领导要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在研究学校工作时,应把学校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保证课时、安排教师、落实教材、检查评估以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
3.尽快编写高校健康教育试用教材
把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体育课时内。教材内容应从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素质的关系出发,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清除或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以现代社会对人的身心素质的要求为主题,让学生认识“适者存,强者胜”,使学生从中能够真正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深刻理解体育涵义及其功能,转变传统的体质健康观念;另一方面,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健康、体质的负面作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对人类健康威胁的30%来自环境,更主要是产生于自身不健康、不科学的行为,明白健身的生理机制及原理,获得健身、卫生保健、身心养护等方面的知识。真正落实健康教育课时,通过教材系统传授的不仅是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掌握知识后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帮助学生建立和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身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4.从实际出发,解决高校健康教育的师资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健康教育师资,个别地方开展的培养高校健康教育师资的试点虽已取得明显成效,但短期内在各学校配备健康教育师资是不现实的。因此,解决学校健康教育的师资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要尽可能地相对固定人员,并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一些高校已设置健康教育专业和专修科,并对体育教育专业进行改革,实行“双专业”,以解决学校健康教育师资。
5.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引进讨论班形式
虽然健康教育本身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通过综合、多种经验,以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但它不同于一般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动员,学生间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起点、进步程度等均有不同。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教师引导下自我学习、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在讨论班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以提高思维、动作的准确性,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分析、讨论问题。
三、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一)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据调查,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患各种疾病的构成比如下:心血管疾病占25.7%(包括高血压、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等);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19.5%(包括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麻疹、肺结核、钩虫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占12.5%(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外科疾病占11.1%(包括阑尾炎、各种外伤及骨折等);妇科疾病占9.7%(主要是月经异常);泌尿系统疾病占6.9%(包括尿路结石、肾下垂、肾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占6.9%(包括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占4.9%(包括精神病、神经衰弱及神经性疾病等);其他疾病占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