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际场中,有人左右逢源,有人寸步难行;有人一呼百应,有人孤苦伶仃;有人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有人怎样讨好都无济于事;有人找到蜜糖,有人摘到苦果……其实,所有的差别都是有原因的,都有其情感根源。如何让自己更具人际吸引力,如何让别人喜欢自己,如何成为“社交达人”……找到人际交往背后暗含的情商诀窍,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识别他人的情绪
了解对方的情绪才能说服对方
说服是鼓动而不是操纵,说服是影响,影响是一个优美的过程。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艺术家,细心地揣摩他的心理和情绪,你就能说服和影响他。
说服,就是说服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激励他们,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说服的前提是,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同时知道他人的要求,在你和对方的需要之间搞好平衡。
一位父亲这样提到自己寻求了解女儿的心路历程,以及“知彼”对父女两人深远的影响:
女儿凯琳在约14岁时,开始对我们十分不尊重,经常出言讽刺、语带轻蔑,她的行为也开始影响了弟弟和妹妹。
我一直没采取行动,直到某天晚上,妻子、我及凯琳在我们的寝室里,凯琳脱口说了些很不当的话。我觉得她实在闹得不像话,于是大声呵斥道:“凯琳,你听好了,让我告诉你我们家的规矩!”
我不厌其烦地开始长篇大论一番,以为能让她信服,知道该尊敬爸妈。我滔滔不绝地举出了不少我和太太养育她的“丰功伟绩”。说完后,我以为凯琳大概会对我们叩拜一番,感激涕零,可是,她竟有些挑衅地说:“那又怎么样?”
我气炸了,愤怒地说:“你给我回房间去,我们真是不想再管你了。”凯琳冲出去,摔上自己的房门。我气得在房里踱步。
然而,冷静之后我突然想到,我并没试着了解凯琳,我虽无意打击她,但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这份觉悟扭转了我的想法以及我对凯琳的感觉。
半小时后,我来到女儿房间,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行为道歉,我并未为她的行为开脱罪名,仅就自己粗鲁的举止致歉。
“我知道你心里有事,可是我不知道是什么。”我让她知道,我真的想了解她,最后,我终于营造出让她愿意跟我分享她内心不快的气氛。
凯琳有些迟疑地谈到她的感受:身为初中生,不但要把书念好,又得交到新朋友;她刚接一份兼职工作,不知老板对她有何看法;她还在上钢琴课,还要教别人弹琴,生活相当忙碌。
最后我说:“凯琳,你感到不知所措吧!”问题找到了,万岁!凯琳觉得有人了解她了。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她觉得手足无措,所以对家人颇多怨责,因为她渴望家人的关注,其实,她真正想说的是:“拜托谁来听我说说话吧!”
因此我告诉她:“所以当我要求你尊重我们时,你觉得又多了一件事。”
“就是嘛!”她说,“又多了一件事!我连眼前的事都应接不暇了。”
我把妻子拉来,三人坐下来进行讨论,目的是设法让凯琳简化自己的生活。最后她决定不去上钢琴课,也不教别人弹琴了。她觉得很棒。接下来的几星期,凯琳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从那次经验后,凯琳对自己选择生活的能力更具信心。她知道父母了解她,也支持她。不久,凯琳决定辞去工作,因为工作不符合她的理想,她在别处找到了一份极好的工作。
回顾过去,我想,凯琳的自信来自于我们乐于花时间坐下来了解她,而不是对她说:“好吧,这种行为不可饶恕,不准你出门!”
凯琳与父母的争执只是一种表象,她用行为掩盖了心中的忧惧,父母若只针对她的行为回应,便永远无法明白她的烦恼。
可是,凯琳的父亲放下批评的手段,真心地揣摩其心中所想,当凯琳感受到父亲的意愿,便开始安心坦陈自己的心事。一旦理清问题,凯琳也能感受到别人的了解,接着,她便会希望获得父母的引导与指示。
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一样,交际场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要遵照一定的原则,不然,将很难达到理想的说服效果。
在说服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种原则:
1.说服的前提是,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同时知道他人的要求,在你和对方的需要之间搞好平衡。
2.如果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结果,而对方清楚自己说服的最终结果,你将被对方所影响。
3.在说服的时候,切忌融入自己的情绪。在任何场合下的发怒、过于激动、过于高兴和伤感,都会削弱你的力量。
还是开头那句话:说服是鼓动而不是操纵,说服是影响,影响是一个优美的过程,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艺术家,你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理解他人的最佳途径是沟通,在他人的世界里认识他们。人际关系成功的人,一般都是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人。
沟通要让对方觉得自己被接受、被了解,让人觉得你将心比心,善解人意。这就要求你去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加以观察体会,细心揣摩,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来满足对方的需要,建立信任感,从而使沟通更有成果,更有效率。
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我们经常会这样问:“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其实人的听力是不带有任何选择性的,只要在你耳边有任何的声响,无论你是否愿意听,耳朵总会接收到。那么为何还会有这样的问法呢?其实这是在告诉对方:不要只单纯地用耳朵听我说话,而是要体会我内心的意思。这就是真正的聆听。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受到重视,也希望别人能体会自己的心境,要是没能达到这些效果,就不会有人愿意浪费时间和口舌,尤其在面对最在乎的人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要想能真正了解他人的内心,与人建立真挚的关系,就必须学会如何真正地聆听对方。
西方的有句谚语:上帝造人时,如果要我们说话比听的时间多,就会给我们两个嘴巴和一个耳朵。由此可见,我们要学会多听少说。所以,高情商者会努力做好的聆听者,靠真正的聆听去赢得别人的好感与认同。
见过攀岩的人都知道,攀登峭壁的人决不左顾右盼,更不会朝脚下的万丈深渊看上一眼,他们只是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眼前向上延伸的石壁,寻找一个最牢固的支撑点,摸索通向巅峰的最佳路线。这种全神贯注的态度同样适用于聆听中。
聆听别人的倾诉,是识别他内心情绪的最好方式,也是实现沟通的前提,只有用心去倾听,人们才能恰如其分地投入到谈话中。
在倾听时,以下这些原则都是值得重视的:
自始至终目光应该注视着说话者。
全神贯注于对方身上。
显示出你的兴趣。
不要让别人分散你的注意力。
避免做一些容易分神的动作,比如浏览报纸。
投入你全部的时间。
当别人不能马上将一件事带入重点时,你也是有责任的。
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
设身处地想想对方的处境,尝试一下,假使自己身在对方的处境之中。
通过你的身体语言,向他传递你要传递的信号。例如用点头的方式表示你对他的赞同和兴趣。
当然,你不应该在整个过程中一言不发,只知道死盯着对方的眼睛,只知道一个劲儿地点头。
你当然也可以在倾听别人的时候喝一杯咖啡。
以上这些所谓的原则,只是一些可以用来参照的依据,而不是必须严格执行的行为准则。因为每一种谈话的方式,要求不同的倾听行为。
此外,倾听时要注意收集不同层面的信息。因为,话里面除了有其本身的意义之外,还会有其他的引申义或比喻义。一个高情商的倾听者,不仅应该理解语言表层的意义,还要理解话里所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倾听者在倾听时,往往会设身处地为倾诉者着想,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许多倾听者被对方的情绪所驱使,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别人的问题。
假定,你的朋友同他夫人发生了争吵,并且对你讲述了这一切,你自然会对此作出反应。你可能会这样安慰他:
我要是处在你的位置,我也不能忍受这一切。
真是难以置信,我没有想到,你夫人居然会这样。
这次又跟上一次的情况一样,你们总是争论这种事情。
对此,你必须总结你自己的结论。
不要想不开,这一切不久就会再次恢复正常。
其实,你的这些反应,没有一种是你朋友所期待的,也没有一种建议能够对他有实质性的帮助。其中有些话听了甚至会使他感到更加生气,而其他则多半是一些废话。
作为倾听者,你可能没有觉察到,你这根本就不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你的反应反而会让人觉得,你更多地是在表现自己,而不是在关心他。
一个倾听者应该清楚,你所表达的观点,并不能完全解决别人的问题。你唯一能对别人做的,就是表现出能够理解和体谅,并用心去倾听他的讲活。
在倾听时,你可以通过一些恰当的交流和引导,让对方在倾诉过程中,对于所面对的问题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鼓励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读心灵从眼睛开始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与人们的思维和情绪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一个人的情绪思维发生变化的时候,他的眼睛也会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复杂变化,比如视线转移、瞳孔变化等。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梅赛因明确指出:眼睛是了解他人的最好工具。一般来说,眼睛的活动能够准确、真实地反应出一个人的内心。语言可以说谎,但眼睛不会。
一个有经验的警察通过对人的眼睛的观察,能够在商场如潮的人流中,准确判断出谁是小偷或流氓,他们认为:一般人的眼睛重视注视着商品;而那些心怀不轨者总是四处观望,关注别人的口袋或者身上的饰品。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由于心情的变化,眼睛的活动也会有不同。比如:一对彼此喜欢但关系并未明朗化的男女,虽然心里十分喜欢对方,然而,由于不知道对方的态度,害怕自己被拒绝,或因害羞等原因,他们往往是不敢长时间地看着对方,往往只是进行短短地一瞥,目光大多数时候都是落在别的地方,或望天,或瞧地……如果,有一方敢于长时间地凝视对方,那么他通常是恋爱的老手。
观察人的眼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对方的情绪,而且能够知悉对方对我们的态度。比如,对方自始至终都未怎样看过你,那么他一定是瞧不起你;如果对方的目光游移不定,那么,即使他笑容满面、表现得很热情,他也并未对你有太大兴趣,在他看来,与你交往是一件乏味的事情,他希望赶快结束和你的接触;如果对方一直审视你,那么你已经引起了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对你虽然和蔼可亲,然而他的眼睛让你觉得不露真心、深不可测,那么他可能对你有些意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眼部活动,来判断他的言行与内心是否一致。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向右上方望说明在用左脑回忆,说明说的是实话;向左上方看说明在用右脑“创造”,说明他在说谎。一个男人说谎,眼睛不敢直视你;一个女人说谎,眼睛则一直盯着你。
总之,人的眼睛会将个人的内心世界暴露出来。而高情商的人往往非常懂得利用这一点,他们能够通过一个人的眼睛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一个人。他们认为:
1.两眼对称,外形稳定,与面部其他器官搭配起来比较和谐的人,做事情往往中规中矩,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计划,因此他们大都是成功者。
2.如果眼窝深陷,眼球四周有较大凹陷空间,那么这样的人心思细密、智虑深沉。
3.眼球外凸,眼睛大而明亮。这种人大都属于高智商者,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具有高远的志向。
4.眼睛偏小,眼睑外部下走,黑眼珠少而眼白多的人则大都功利心强、不讲情谊,视各种规范准则于无物、行事变化多端,阴险狡诈。
5.有眼袋,眼角上翘的人,往往异性缘较好,很讨长辈的欢心,适应能力强。
眼睛作为一个生理器官,却可以反应人的精神状态。满怀希望的人眼睛明亮、眼神有力;绝望的人目光呆滞、眼神混浊;快乐的人,眼睛转动灵活、目光清晰、眼球水汪汪的;悲伤的人,眼睑下坠,目光无神;诚实自信的人,眼睛坚定浑厚,眼神沉重踏实……
一个人的情绪固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眼睛的活动变化却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所以,当你无法从语言中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时,不妨多观察对方的眼睛吧。有一句歌词是“他的眼神出卖了他的心”,这也体现了眼睛同人内心的秘切联系。因此说,从眼睛了解人的情绪也是我们认知他人情绪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
不可忽视的体态语言
有些人在别人面前并不善言辞,或者不愿意把话说得太清楚,宁愿有所保留,因此,只从语言上是无法窥探出一个人真正的心思的,这时候就必须注意对方的神情、语气以及在说话中无意流露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很准确地领会对方的意思,因为言语容易掩饰,但举止神情却很难隐藏。
人类的心理常常被比喻为演戏的舞台,倘若把照明灯照到的地方当成人的意识焦点,那些焦点的背后,就是光线照射不到的“黑暗地方”,就是人的深层心理区域。
如果不能探索到这个黑暗的地方,就无法真正了解人的心理,而要洞察对方的深层心理,就有必要了解语言之外的情绪表现。
理解和掌握身体语言,意味着在交谈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对方通过身体动作,有意或者无意之间向外界传达的信息。
当孩子费尽心机编造故事情节时,他的身体和眼神就已经出卖了他。这种情况下,真正说话的不是嘴巴,而是身体。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尽管别人向你阐述了许许多多的理由和相应的论据,你对于他的话还是无法感到满意和信服。
某人向你吐了一大堆的苦水,试图使你相信,他现在的境遇有多么辛酸和令人悲伤——但是你还是不能相信他所说的情况。
某人特意在你的面前炫耀自己现在过得多么好——但是你并不相信他。
别人大声地表示,自己对于你赠送的礼物是如何的喜欢,如何的满意——但是你从他的眼神中却看到另外一种意思。
……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别人已经向你阐述了这么多的理由,为什么你还是不相信他呢?
真正的原因在于,他的身体向外界传达出了完全不同的信息,你通过他的身体语言察觉到他在说谎。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及信息的传递,有80%是通过身体语言而非文字来完成的。因此,准确地理解人的身体语言是十分必要的。
熟悉和了解人的身体语言,可以使你更加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在人际交往中,一方面,你要把自己的意思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而另一方面,你还需要了解别人通过身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并且做出回应。
萨米?莫歇是著名的哑剧演员,他曾经对身体语言作了这样的表述:
在英语中“body”意味着“身体”,“somebody”表示“某人”,这说明一个人只有通过身体的语言才能与别人交流,因为身体会“说话”。而“somebody”的反义词“nobody”,可以被理解为“没有人”,这说明离开了身体也就没有语言,信息也就无法相互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