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23774800000029

第29章 社交心理常识(4)

很多时候,互惠对人际关系的效果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对方对你的印象、对你的接受程度等。就像前面我们所说的超市促销,试问,如果那个促销员没有笑容,一脸不高兴,又或者其个人形象实在让人难受,那么人们还会不容易拒绝吗?

此外,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我们认为是好的东西,在对方看来却未必如此。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也就是说,当你给的是自己以为的“蜜糖”,而对方却认为是“砒霜”的时候,对方自然不会有丝毫的负债感,甚至还可能会产生仇视心理。总之,想要运用互惠原理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就必须掌握一些原则性的技巧。

首先,要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没有人会和讨厌的人进行互惠,如果对方对你根本就是反感,那么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因此,修炼好自己的人际吸引力是运用好互惠关系定律的前提。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进行合适的“形象修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修饰自己的形象,从服饰、举止、面部表情、精神状态等方面来修炼自己,展示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形象,让对方接受我们、喜欢我们。

2.增加与他人的熟悉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与吸引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扩大彼此的相似性,提高彼此的熟悉度,从而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3.多多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学识、才干、品德等,一方面为人与人的互惠储备资源;另一方面,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

只有通过上述这些方法,将准备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互惠”产生作用。但是,我们不仅要确保“互惠”产生作用,而且还要确保“互惠”产生的是积极作用而非消极作用。换言之,在正式运用互惠关系定律的操作过程中要掌握以下小技巧:

1.要了解对方,并给予对方理解。给予对方理解正是一种最基本的互惠,这是对对方的尊重,是获得对方对你的付出的肯定的前提;否则,很容易引起对方对你的“反射性”否定,进而使互惠产生负面影响。

2.要经常说:“我很感激你。”心理学家指出,人际交往是朝着酬赏增加和代价减弱的方向发展的。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酬赏带给人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弱,而心理酬赏则不会。因此,要想满足对方越来越多的酬赏需求,只有选择心理酬赏才是明智的,而感恩正是心理酬赏的一种主要方式。另一方面,这样能够感染对方,让他也知道感恩,使互惠的效果得以保证。

3.永远不要抱怨。从付出到获得之间,有一个时间过程,有时这个等待的时间会远远超过我们所预期的。如果这时我们抱怨,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4.改变自己。蒙哥马利说:“对别人经常心灰意冷、束手无策的人,他们不是无法改变别人,而是不能改变自己。”如果发现自己所作的努力完全石沉大海了,就要自我反省,然后改变自己。问问自己是不是一开始就选择错了对象,毕竟这个世界上两个人天生不合的情况是存在的;想想自己是否有举措不当的地方,对于度的把握是否恰当。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所谓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直接的,是可感知的;并且蕴涵着一种价值关系。换言之,互惠与互利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想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做到与对方在心理上互惠,然后才能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达成互惠,建立起彼此的友谊。

身体语言效应

琳琳在一家公司做文秘。一次,她拿着一份文件去请新来的经理批阅。可是不知怎么回事,一向小心谨慎的她去在给新经理递文件时,不小心把新经理面前的茶杯碰倒了,水洒了新经理一身。琳琳倒吸了一口冷气,等待着新经理对她大发雷霆。可是没想到新经理只是狠狠地瞥了她一眼,并示意她出去,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

这让琳琳想起了一周前,自己因工作上的一个失误而被原来那位经理骂了个狗血喷头。可是那次,她走出办公室后却感觉一身轻松。这次却心里忐忑不安。因为新经理那不满的眼神令她心里打鼓。她开始担心自己会被扣发奖金,或是会被调离岗位。

或许有人很难明白,为何面对大发雷霆的经理,琳琳并没有那么害怕,倒是一声不发、仅仅瞥了她一眼的经理却令她忐忑不安?

其实原因很简单,原经理通过有声语言已经把自己的坏心情很明确地传达给了琳琳,琳琳也因此知道这件事已经结束了。而新经理却用“无声语言”来表示他的不满。使得琳琳无法判断出他对此事的处理意见,不知道他对此事是既往不咎了,还是等待以后处理。

上述事例中新经理的眼神便是身体语言的一种。人的身体语言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体现某种情感、想法、态度等。这种身体语言甚至要比有声语言传递的信息更多。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沟通,更多的是通过他们的姿势、仪态、位置,以及同他人距离的远近等方式,而非面对面的交谈进行的。确切地说,65%以上的人际交流,都是以非语言方式,即通过身体语言来进行的。人类的身体语言表达多为下意识的,是思想的真实反映,尽管有时它可能未能引起众人的特别关注,但是,事实上它的确在无声中传递了比有声语言更多的信息。另外,身体语言还有一个有声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其真实性。“口是心非”的人不少,但是能够做到“身是心非”的人却不多。

因此,我们说,身体语言传递信息的效果有时要比有声语言更加强烈,更不能让人忽视。

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研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体中越是远离本脑的部位,其可信度就越大。比如相对而言,脸是离大脑中枢最近的部位,因而是最不诚实的。而在与人相处时,人们总是最注意彼此的脸。因此,从脸部得到的信息的真实性相对弱些,而位于人体的中间偏下部位的手,其所传达信息的真实性算中庸,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利用它来说过谎。而远离大脑的脚,相对于脸和手而言,要诚实得多。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身体语言体现的是人的下意识,是人自己也很难控制的。因此,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会观察对方的身体语言。通过一个人的身体语言来判断这个人的真实内心,而不是对方说什么就信什么。据说,公安机关使用的测谎仪就是依据这个原理。

下面是通常情况下的身体语言传达的信息,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准确地了解他人。

眼睛最能暴露一个人内心的秘密,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瞳孔扩大,眼睛大睁,表明他心情愉悦,感觉良好;而如果瞳孔缩小,就表明他心情郁闷;当人们心存疑惑时,眼睛往往会眯缝起来;说谎时,人一般都不敢正视别人……

另外,在交谈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在听的同时还会不时地摸鼻子或拉耳朵,则说明他被对方的话弄糊涂了。若向下紧皱额头,表明他没有听明白或不喜欢听对方说的话。若向上皱起额头,则表明他对自己所听到的话有些吃惊。倘若他不时地用手指敲打坐椅的扶手或是写字台桌面,则表明他心绪烦乱。而双臂交叉搭在胸前,则说明他不愿意同别人接近,或是戒备心强,想在心理上远离你……

坐向效应

某电视台的一个评论性电视节目中的评论人都是临时随机选取的。制作人本以为这种随机性、临时性形成的节目走势的不可预测性能够吸引很多观众,谁知收视率却极为不理想。分析了原因,制作人认为节目的辩论缺乏高潮是症结所在。

然而,这种没有经过预先安排的评论发展到高潮与否,人又怎么能控制得了呢?针对这个问题,制作人请教了许多专家,专家们也提出了改良意见,不过效果都不甚理想。

后来,有一位心理学家了解到,辩论者们都是横排而坐,就提出“改变座位的配置方式”的建议,即让论辩者们两两相对而坐。

制作人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做了尝试。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产生了,后续节目中的讨论几乎每次都会有辩论高潮,而且其热烈程度超乎想象。没多久,这档节目的收视率连创新高。

那么,为什么面对面的坐向能够刺激争论的激烈程度大幅上升呢?心理学家们做了如下解释:

一是人的视线逼视对心理产生了影响。与人相对而坐,正面直视,即使没有刻意凝视对方,由于位置的原因,也会让视线强烈,甚至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而这种视觉感受会给人造成一种自然的压迫感和不自由感,进而激发起彼此的对立心理,使彼此关系紧张。相反,坐在对方的旁边,避免了彼此视线的直接交锋,减弱了对立性,也就不容易让彼此对立起来。

二是受人类固有的潜意识的影响。在人的潜意识深处,很自然地将在自己旁边的对象看成是伙伴,而将自己对面位置的对象看成是敌人。受这种潜意识影响,面对坐在自己旁边的人,即使与他争论也不会过于激烈;而坐在自己对面的人,即使不争吵,也多少会有些反感。

三是注意力激化了争论。如果是并排而坐,如果要争辩就必然要扭转头部,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就会使人感觉到疲累,进而原本专注于争辩之中的注意力被分散,斗志骤减,这样也就不容易产生激烈的争吵。然而,面对面地坐着,一方面,省去了扭头的力气,避免了注意力被分散;另一方面,将对方作为唯一的认知对象,使注意力更加集中,这样自然会越争越厉害。

显然,坐向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好坏。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坐向效应”。因此,当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尽量选择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坐向,而避免使彼此关系恶化的面对面坐向。

一般来说,以下这些坐向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促进彼此的关系:

1.正常沟通时,侧身而坐或者取直角位置为宜。这种坐向传递给对方的是一种友好的信息,而不会让对方有压迫感和紧张感。

2.在赞美人时要横向或倾斜交叉而坐。这样的坐向能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努力和关注、重视,给人很诚恳的感觉。

3.安慰人时要并肩而坐。这种坐向是一种“我就在你身边,关怀你、安慰你”的暗示,能让对方感到温暖,达到安慰对方的目的。

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能够推动彼此的关系朝好的方向前进。此外,为了避免引起对方的反感,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坐向礼仪:

1.就餐坐向礼仪。按现代礼仪,就餐时的座次有严格的主次、尊卑之分,原则是:面朝大门为主位,然后以坐在主位上的人的右侧和近处为尊。如果把数字从小到大定义为重要程度的话,那就是,面朝大门的座位为“0”,右手边依次为“1,3,5,……”左手边依次为“2,4,6,……”直至会合。就座时,要注意长幼有序、尊卑有秩。

2.汽车坐向礼仪。当有专门的驾驶员时,汽车的其他位置的排序是:后排右车窗位为首位,左车窗位为次之,中间位再次之,驾驶员身边的位置为最末。

当主人亲自驾车时,那么排位顺序是:前排右侧为首位,后排右车窗位为次之,后排左侧位为再次之,中间位为最末。

3.会议坐向礼仪。会议坐向礼仪的总原则是“左上右下”,也就是说,左边是上级,右边是下属。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领导的座位安排,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当领导人数为奇数时,“一把手”居中,“二把手”排在“一把手”左边的首位,“三把手”在其右边的首位,其他依次排列;当领导人数为偶数时,“一把手”和“二把手”同时居中,但“一把手”排在居中座位的左边,“二把手”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

在社交场合,不同情况下的坐向、坐向礼仪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将这些细节都顾虑周全,才能有效避免社交失败。

7±2法则

在西方,有一个谜语广为流传着,内容是:它不是蜜,可是比蜜还要甜;它不是毒药,可比毒药还要毒;它不是花,可是比花还要美;它不是剑,可是比剑还要锋利。这是什么呢?答案是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对人际关系的好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生活中,会说话、嘴巴甜的人总是很受欢迎;说话没有条理、不分主次、不看对象的人,总让人反感或者记不住他。而对此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有条理,说话有条理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两位应聘者,A自我介绍说:“您好,我是××学校××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很高兴认识您!”B说:“您好,我叫××,我的专业是××,我是从××学校毕业,学历是本科。很高兴认识您!”

人们能够记住的,并能够在对其有良好印象的一般是A。因为A的语言表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让人很容易记住他想要表达的信息。相反,人们对B的印象一定是“不知所谓”,然后很快将这个人忘得一干二净。这就语言条理性带来的差别。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语言有条理。

1961年,心理学家默克多做了一个关于语言条理性的实验:

他准备了三组试听材料:第一组是普通的、随机选取的三个英文字母,如PTK;第二组是由三个英文字母组成的单词,如HAT(帽子);第三组是三个英文单词,如EAR(耳朵)—MAN(男人)—BED(床)。接着,他将这三组资料分别放给试听人员听。最后测试试听人员对它们的记忆情况。

结果发现:试听人员对第二组的记忆情况是最好的,而第一组和第三组都相对要差很多。观察三组材料的区别,测试者发现,第二组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块,而第一组和第三组则是三个信息块。(信息块是指我们不熟悉的、较小的信息单元,如字母、词语,按照某种固有联系组合起来的我们熟悉的、具有意义的较大的信息模块。)

这个实验说明,语言的条理性和人们将信息单元组合成信息块的能力有关。而不同的人由于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材料组成的信息块的归结、定位也可能不同。比如,以“产品项目管理”为例,刚识字的小学生认为它是6个信息块,每个字是一个信息块;一般成人往往将它看成两个信息块——“产品项目”和“管理”;从事管理等相关职业的人则认为它仅仅是一个信息块——专有名词“产品项目管理”。

在此基础上,著名心理学家米勒又做了一个针对信息块广度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