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23774800000015

第15章 个体心理常识(3)

每个人在选择的时候,都不能保证自己的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但是至少选择给了我们机会去验证。失败和成功都是正常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勇敢抉择,不断地在成功或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能够拥有正确选择的能力,才不会成为布利丹寓言故事中的驴子!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然而,他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是几经波折。

一开始,他选择学习文学,结果老师给他的评语是:“……难于造就的文学之才。”然后,他又改学油画,可惜无论他怎样努力,他的油画成绩永远是倒数第一……

瓦拉赫做了许多不同的尝试,除了他的化学老师,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他如此“笨拙”,根本无望成才。而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严谨踏实,具备很好的实验素质,并将瓦拉赫引上了化学研究之路。

从此,文学白痴、艺术的朽木变成了化学领域“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并且最终于191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经营自己的长处才能使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只会使人生贬值,这就是“瓦拉赫效应”。

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强有弱,在一方面弱势,并不代表在其他方面也同样低能,只要能够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并予以经营,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安东尼?罗宾也认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当我们将他唤醒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借这个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长处有不足,如果能够看清自己的长处,对其进行重点经营,则必定会给你的人生增值,相反,如果你分不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误将不足当成长处去经营,则必定会使你的人生贬值。

20世纪50年代,爱因斯坦曾收到以色列当局的一封信,信中恳请他去就任以色列总统。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如果他能当上犹太国家的总统,这在大多数人看来,的确是件大好事。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爱因斯坦竟然拒绝了。他说:“我的一生都是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因此,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马克?吐温曾有过经商的经历。第一次他从事打字机经营,结果因受人欺骗而赔了19万美元;第二次他办出版公司,结果又因为不懂经营而赔了近10万美元。这两次经商失败后,马克?吐温不仅把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换来的稿费赔了个精光,还欠了一屁股债。马克?吐温的妻子奥莉姬看出丈夫不是经商的材料,不过丈夫的文学天赋实在无人能及,于是她就劝马克?吐温放弃经商的道路,重新振作精神,走创作之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马克?吐温也感觉还是写作最适合自己,于是他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继而迎来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辉煌。

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在人生的坐标上,如果你站错了位置,在你不擅长的领域里谋生,当然会异常艰难。接二连三的失败可能会使你的意志逐渐消沉,从而永远卑微地生活下去。而如果你避开自己的短处,努力经营自己的长处,你就可能在你所擅长的领域里有所建树。

说到这里,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中国古代那位“问君能有几多愁”的词人李煜,之所以说他是词人,是因为他更加适合写词,更加适合做一个文人,而不适合去统治一个国家。李煜的词的风格可谓独树一帜,但是他的国家却在他的手中走向灭亡,他也因此成为阶下囚,每天依旧用文字抒写他的家国情愁。我们说,倘若不让他去统治国家,而让他尽情地挥毫泼墨,或许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会更高一级,他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词人,而他却并未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去做了他并不擅长的国君,结果历史上便多了一个亡国之君,不过是这位亡国之君有几首不错的词被后人争相传诵罢了。

所以说,看清自己的长处,并努力去经营,才能获得成功。不然,难免会上演一些悲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如果我们放着自己擅长的一面不去发辉,而去挑战并不擅长的领域,就很可能会像李后主那样整日生活在国家沦陷、妻子改嫁、自身被俘的悲剧中。因此,如果我们擅长跳舞就不要非去唱歌,如果擅长写作就不要非去计算,如果擅长物理就不要非去写小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擅长的领域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诸如爱因斯坦,诸如马克?吐温。

从现在开始发掘自己的一技之长吧,即使它不怎么高雅入流,它也可能是你改变命运的一大财富。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不埋没人才的社会,只要你有才能,发挥出来,就有被认可的时候。无论是哪一方面,只要有了一定的造诣,都是一种成功,都有可能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

社会性规律

1920年,在印度的某个森林里发现了一个8岁的被狼养大的人类孩子——卡玛拉。

卡玛拉的身体外形与一般人有些不同,她的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的长度甚至超过了膝盖;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更加发达。她不会站立行走,而是采用手脚并用的方式爬行;她喜暗怕光,白天多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等到夜间才出来活动,而且每到凌晨1时至3时就会像狼一样号叫;她讨厌穿衣服,常常粗野地把身上的衣服撕掉;她拥有超乎常人的敏锐视觉和嗅觉,但不会说话;当然更没有理性可言。

这个8岁的人类女孩,除了外形和人还保持着八九分的一致,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的与狼并无差异。

心理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卡玛拉从出生以后就长时间远离人类社会所造成的。换言之,人不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若离开了人类社会这个大环境,很难拥有健康的心理、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卡玛拉被带回人类社会后,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和社会化培养,才慢慢地恢复得比较像正常人。这里提到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积累起社会经验、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那样行事和生活;同时,他也积极地、努力地使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更符合于自己心中的模样。这是社会和个体的双向作用过程。

人的社会化过程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直到死亡降临。首先,个体通过与人的各种接触感受社会影响,掌握了语言和知识经验,学会了建立社会关系,形成了道德观念等,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社会人。与此同时,个体通过工作、社交、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的一生与周围的人、与社会之间都有着斩也斩不断的联系。人出生的时候会有医院的出生证明,接下来会登记户口,成年以后要领取身份证,结婚的时候会领取结婚证……这些都是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好证明。

心理学家们将这种个体与社会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现象称为社会性规律。倘若个体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陷入大麻烦之中,即使违背只是短暂的。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因为海难而被迫远离人类社会,在荒岛上,他感到生活变得异常艰难。而美国电影《荒岛余生》中的主人公在短暂的离开后回来,他发现自己再次适应社会变得如此痛苦,他在公司的位置被人占了,妻子也改嫁他人,他一时无所适从,生不如死。

由此可见,无论隔断或者再次建立起自己与社会的联系都是非常艰难,也是让我们感觉痛苦万分的事情。因此,与其被动接受这种联系,不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社会化的过程中去,努力地工作,积极地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学习外界的各种知识,这样我们一定能够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安全需要定律

前美国总统罗斯福本来是一个烟瘾很大的人,然而,他第一次戒烟就成功了,而不像大多数烟民那样反反复复,最终也没能戒掉。有人向罗斯福请教秘诀,他说:“这很简单,我把要戒烟的决定告诉给我身边所有的人听,家人、下属和朋友等。这样,我就真的不好意思再吸烟了。”

心理学认为,承诺能使人更加明确目标,更加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公开承诺具有更大的效用;承诺能对承诺者产生一种约束力,告诫人们要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任,避免他们因为苦难而退却和逃避,能鼓励人们战胜困难,实现自己决定的目标。

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和杰勒德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首先他们请所有被试者看一部录像片。然后,他们将被试者分成4个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录像片的看法:第一组为无承诺组,即不需要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第二组为弱私下承诺组,他们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写在一块魔术板上,但只需要轻轻一抹,所有的字就会消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第三组为强私下承诺组,他们被要求将自己的看法写在一张纸上,而且必须让别人看到,但不需要署名。第四组为公开承诺组,被试者将自己的看法写在一张纸上,签上名,并将这张纸上交。

接着,专家们让被试者们进行讨论,不过,他们预先安排了多个假被试者发表同样的观点,之后,再统计真被试者们观点的改变情况。

结果发现:无承诺组绝大多数都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跟随了假被试者;弱承诺组和强私下承诺组的从众率呈下降趋势;而公开承诺组的被试者几乎没有人改变自己的看法,他们往往是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从这个承诺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承诺对一个人是具有约束力的,而约束力的大小与承诺的强弱成正比。那么,为什么承诺具有这样的约束力呢?原因就在于,在人的潜意识中,出于对安全的需要,而认可诚信。

诚信,不仅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准则,也是人的一种美德。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喜欢诚实守信用的人,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可靠的,让人觉得安全;而那些油头滑脑、朝三暮四或者表里不一、出尔反尔的人则很难让人产生安全感,同样,一个不被他人信赖的人,是很难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的。

詹姆斯是一家私营公司的老板,那年他资金短缺,向友人借了一笔钱,没有财产担保,也没有存单抵押,甚至没有立下一个字据。有的只是一句话:“请相信我,年底无论如何都还你。”

谁知到了年底,詹姆斯的公司资金周转异常困难,外债催不回来,欠款又被催得很紧,为了按时还上朋友这30万美元,他绞尽脑汁才筹足了20万美元,剩下的10万美元怎么也筹不到。妻子劝他向朋友求求情,再宽限两个月,詹姆斯摇头否定,公司里的“高参”也给他出主意说:“反正你朋友也不急着用钱,不如先还他20万美元现金,剩下那10万美元开一张空头支票,等账户上有了钱再支付。”詹姆斯一听勃然大怒,他认为此人太没有信用,毫不犹豫地将其辞退。

最后,无奈之下,詹姆斯把自己的房子以10万美元低价卖了出去,筹齐了30万美元,归还给他的那位朋友。而他们一家人搬到了市郊的一间出租农舍里居住。

一个周末,那个朋友去拜访詹姆斯,这才发现詹姆斯为了凑齐还他的钱,将房子卖掉了。几经周折后,他在农舍里找到了詹姆斯,顿时觉得热血沸腾、眼睛湿润。他立刻紧紧地握着詹姆斯的手,一个劲儿地点头,他对詹姆斯说:“你是我最可靠的朋友,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

后来,詹姆斯的公司渐渐地好了起来,业务蒸蒸日上。然而,就在他准备大展拳脚时,却被一家跨国公司盯上了。因为那家公司的打压,詹姆斯破产了,这个时候的詹姆斯不仅一无所有,而且债台高筑。

就在詹姆斯最落魄的时候,那个曾经借钱给他的朋友,不顾家人的反对,主动找上门来,借给詹姆斯40万美元,鼓励他重新再来。詹姆斯捧着支票,非常坚定地说:“最多两年,我一定会还给你!”朋友握着他的手,非常肯定地说:“我信!钱放在你这里比银行还安全。”

由此可见,诚信不仅是赢得他人的信任必不可少的品质,更是对自己人格,乃至整个生命价值的一种保障。

承诺即担负责任,对别人也要对自己;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不是说过就算了,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毫不打折地履行自己的承诺。这才是诚信的表现,才能让人觉得可靠,才能让人信任。

然而,我们知道履行承诺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毅力和代价,所以一个心理成熟且品质高尚的人绝对不会轻率地承诺,他懂得承诺的分量,不会轻易拿自己的信誉开玩笑,如果没有那个把握,他绝不会为了夸耀自己而做出承诺。同样,他一旦做出承诺,就必定全力以赴。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尾生与一个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不见不散。谁知那天竟下起了大雨,然而,尾生还是去了。可是等了很久都没见女子来,河里的水也越长越大。尾生为了不失信于人,就抱着桥柱一直等,最后被淹死了。对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言行,我们实在应该学上几分。这样,我们才能满足自己内心安全的需要。

自我服务偏差

一个偷窃工厂原材料的小偷说:“我偷的是公家的,又没有损害到任何个人!”

一个抢了富翁的抢劫犯说:“他有的是钱,被我抢一点有什么关系?”

对员工吝啬的老板,会认为:“有工作给你做就不错了,不是我,你们连工作都没有,还敢嫌工资少?”

充满抱怨的员工会说:“有几个臭钱,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们都不干你还不倒闭呀!”

两夫妻争吵,也经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切都是对方的错。

……

不论什么事情、什么时候,人们的潜意识都会首先寻找别人的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认为自己永远是最委屈、最无辜的那一个。比如:有人和我们发生冲突,我们就判定对方是坏人,而很难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审视谁是谁非。这是大多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倾向,心理学上把它叫做“自我服务偏差”。

所谓自我服务偏差,是指过分强调自己对成功的贡献和尽量缩小自己对问题所应承担的责任的倾向。在生活中,自我服务偏差首先表现为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使我们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心理学家韦纳认为,自我服务偏差与人的归因倾向有密切关系。所谓归因倾向是指人习惯性地把造成事件结果的原因归结到某些因素上面的一种倾向。一般来说,事件产生因素,主要有以下3种分类:

1.内因与外因:内因是指个体内部的因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外因是指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

2.稳定性与易变性:稳定性因素是指相对不容易改变的因素,如能力也是在一段时间内较稳定的因素,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人格特点稳定;易变性因素是指相对比较容易改变的因素,如:人的情堵、气候、机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