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奔郭子兴
参加起义后,朱元璋刻苦学习武艺,进步很快,每次作战他都表现得很勇敢、很有计谋,因而深得郭子兴的赞赏,被调到身边当亲兵,担任九夫长,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此后,有要紧的事情,郭子兴都找他商量,有重要的战斗任务,也常常交给他去完成。朱元璋每次奉命出征,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得到战利品,自己分文不取,全部分给部下,士卒深受鼓舞,无不英勇杀敌,所以每战必胜。后来,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七百名农民,又陆续收编了附近的几支地主武装,严加训练,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和一支三万人的精兵,一举攻克定远、滁州(今安徽滁县),更加受到郭子兴的器重,很快被提拔为镇抚、总管。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派其妻弟张天祐等人攻占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和州诸将成分复杂,纪律也差,出征时往往乱抢乱杀,掠夺人口,霸占民女。他们又欺负朱元璋年轻,不把他放在眼里,每次商议事情都抢占上席,而把最末一个座位留给朱元璋。朱元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有一天,他把将领们找来商议修建城池的事情,约定每人负责一段,
(二)建立根据地
和州东南紧靠长江,城郭小,驻军多,遭到元兵的几次进攻,发生了粮荒。朱元璋带兵横渡长江,攻占了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太平离集庆(今江苏南京)很近,之前攻占定远的时候,儒士冯胜就建议他攻取集庆,说:“这个城市龙盘虎踞,是帝王之都,应该占领下来作限三天之内完工。届时只有朱元璋的一段修完,其他几段均未完工,他拿出郭子兴的令牌,严厉地说:“我这个总兵官是郭元帅任命的,不是自己封的。既然当这个官,就得负起责任,对大家不能没有约束。现在修建城池,大家不按时完工,万一敌人来攻,我们怎么对付?今后再有违抗命令的,一概按军法处置!”诸将理屈词穷,连声说:“是,是!”接着,朱元璋下令释放掠夺来的百姓妻女,他们都一一照办了。部队的纪律从此开始好转,朱元璋的威信也逐步树立起来了。不久,郭子兴病死,刘福通建立了宋政权,任命朱元璋为这支部队的左副元帅。为立足基地,然四处征伐,讲仁义,收人心,不贪子女玉帛,天下不难平定。”占领太平后,儒士陶安又提出类似的建议。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便带兵攻占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向宋政权报捷。宋政权的小明王韩林儿让他在应天设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任命他为行省的最高长官平章。
朱元璋占领应天和它周围的一些据点,有了一个立足的基地,但地狭粮少,兵力和地盘也不如徐寿辉、陈友谅和张士诚,政治威望和影响也不如小明王,处境还是比较危险的。不过,在北面,宋政权领导的北方红巾军吸引着元朝官军和地主武装的绝大部分兵力;在西面,徐寿辉和他的部将陈友谅领导的南方红巾军,牵制着长江中游的元军;在东面,非红巾军系统的张士诚还没有投降元朝。这恰好为朱元璋筑起了三面屏障,对他是十分有利的。他果断地做出巩固东、西两线,出击东南的战略决策。在北线,只留部分兵力维持地方治安。在东线,先派兵攻占镇江以确保应天的安全,然后派人与张士诚通好。张士诚自恃地富粮足,拒绝他的通好要求,出兵进攻镇江。朱元璋派兵还击,攻占太湖以东地区,从江阴沿太湖至长兴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挡住了张士诚西犯的门路。在西线,派兵攻占池州作为应天的屏障,此后他也对徐寿辉采取防守势态。主要兵力则集中到东南一线,向南面和东南面出击,夺取孤立、分散的元军据点。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朱元璋的军队已经陆续攻克了皖南和浙东的许多地方,迅速扩大了他的占领区。
在集中兵力向东南一线出击的同时,朱元璋抓紧时机,积极营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为逐鹿中原做准备。经过几年来的反复较量,元朝的官军、地主武装和农民起义军双方各自形成了几个势均力敌的武装集团。朱元璋起义较晚,实力较小,要想逐一消灭对手,进而推翻元朝,必须准备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因而需要有一个稳固的战争基地为之提供物力、财力和兵力。郭子兴死后,他执行冯胜的建议,攻占应天及其周围据点,开始着手经营这个基地。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在攻占徽州(今安徽歙县)后,亲至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向他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回答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说: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暂不称王。总之,就是要埋头苦干,建设一个稳固的战争基地。朱元璋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立即提出一个在两淮江南地区“积粮训兵,待时而动”的方针,进一步加强根据地的建设。
朱元璋深知,“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他首先抓紧军队的建设,经常命令部将带领士兵进行军事训练,提高作战本领。他尤其重视军事纪律的训练和整顿,强调要“惠爱加于民,法度行于军”,要求全体将士严守纪律,爱护百姓,如有违犯,则严惩不贷。亲征婺州时,他派骑兵带着令牌传告全军:“不准乱杀无辜,不准掠夺妇女,不准焚烧房屋,违令者斩!”随同出征的亲随黄某抢劫民财,即被斩首示众。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朱元璋还注意礼贤下士,招揽人才。攻下浙东后,刘基、叶琛、宋濂、章溢等四大名士应聘至应天,朱元璋特地筑礼贤馆,请他们住到里面,做自己的顾问。其次,朱元璋又大抓农业生产。他设置营田司,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派遣儒生,到各地劝课农桑;命令军队在江阴、龙江等处屯田,边打仗边生产;推行民兵制度,组织农村丁壮,一面练武,一面耕种,兵农兼资。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朱元璋又设法减轻百姓的负担,征派民间粮税、军需和差役皆“务从宽减”,并多次下令蠲免税粮差役。此外,朱元璋还注意讲究斗争策略。为了避免树大招风,他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韩林儿保持臣属关系,使用的都是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斗争口号也不改变,占领婺州(今浙江金华)时他树起“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大旗,与刘福通树起的“直抵幽燕之地,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是一致的。朱元璋担任的职务,从江南行省平章到后来的吴国公,都是小明王韩林儿封的。直到消灭陈友谅,北方红巾军也失败以后,他才称吴王,但发布文告,第一句话还写“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韩林儿的臣属,免得引人注目,遭受打击。经过多年的努力,朱元璋逐步巩固和发展了自己的根据地,兵强马壮,粮食充足,已经可以同其他几支势力相匹敌了。
(三)征讨四方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杀害徐寿辉,自称皇帝,建国号汉,约同张士诚夹攻朱元璋。朱元璋立即实行战略转移,改取固守东南、向东北和西线出击的方针,开始与群雄逐鹿中原。
陈友谅兵多将广,顺长江而下,来势汹汹。应天的文武官员惊慌失措,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也有的主张抵抗,但建议先取据有苏湖肥饶之地的张士诚,再回头对付陈友谅。独有刘基指出:“早先我就说过,张士诚目光短浅,只满足于割据一方,没什么可怕;陈友谅挟持徐寿辉以令群臣,名号不正,又占据上流,没有一天不想消灭我们,应该先把他消灭掉。陈友谅一灭,张士诚孤立,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他消灭。然后再北向中原,必定可成王业。现在陈友谅打来了,我们就要坚决回击,主张投降或者是主张逃跑的,应该立即斩首。”朱元璋问他:“对陈友谅的这场仗应该怎么打?”他的回答是:“陈友谅自恃人多势众,骄傲轻敌,待他深入我方境内,用伏兵截击,很容易把他打败。”朱元璋觉得刘基的话很有道理。他也看出陈友谅骄傲轻敌,好生事端,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一定倾巢来犯,直逼应天,自己两面受敌,必定非常被动;而张士诚狡猾胆小,目光短浅,如果先打陈友谅,张士诚肯定不会越过平江(今江苏苏州)一步,出兵相助陈友谅,自己则可集中兵力对付陈友谅,这仗就好打多了。于是,他采纳刘基的意见,把主力放在西线,在应天附近的龙江设伏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慑于形势,果然未敢轻举妄动。过了三年,陈友谅倾其全部兵力,统兵六十万包围洪都(今江西南昌),以报龙江之仇。朱元璋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救援洪都,陈友谅退至鄱阳湖迎战,惨遭失败,被流矢射死。朱元璋进克武昌,俘虏其子陈理而归。接着,朱元璋又挥师东向,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消灭张士诚,并迫降方国珍。至此,长江中下游这块全国最肥沃富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已经尽归朱元璋所有。
在出兵方国珍的同时,朱元璋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了南征北讨的大计。他分出部分兵力,用四年的时间先后削平了福建、两广等地的割据势力。主要兵力则用来北伐,同元朝政权进行最后的决战。
元朝政权虽然依靠地主武装,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攻陷了宋政权的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又联合张士诚的部队,袭破宋政权的最后一个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把北方红巾军镇压下去,但是它的统治基础薄弱,也在各支起义军,特别是北方红巾军的沉重打击下,趋于瓦解。此时,它依靠几支地主武装来支撑残局,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已经是不堪一击。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北伐。大军出发前,他亲自制订了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先取山东,撤除大都的屏障;再回师河南,剪掉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如此一来,天下形势已经为我所掌握,然后进兵大都,元朝势孤援绝,可不战而克。拿下大都,再挥师西进,山西、陕西和甘肃一带,便可席卷而下。”他发布讨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以争取北方汉族地主的支持,宣布“蒙古、色目人,虽非华夏族类,但同生于天地之间,如果能有知礼义,愿意做我臣民,将同华夏之人一样受到安抚”,以争取蒙古部众,分化元朝统治集团。徐达、常遇春按照朱元璋的作战计划,统兵北上,所向披靡,元朝的将领纷纷归附。短短几个月,北伐军即下山东,取汴梁,克潼关,对大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元顺帝眼看大势已去,慌忙带着后妃、太子北逃。第二年八月,徐达统领大军进入大都,元朝政权终于被推翻。接着,徐达、常遇春领兵西进,至洪武三年(1370年),已经基本上攻占了北方各省。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又派水陆两路大军,分别从瞿塘和秦、陇攻入四川,迫降夏国主明升,平定了四川。洪武十四年(1381年),再进军云南,据守云南的元将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兵败自杀,云南也于第二年平定。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又派遣冯胜、傅友德、蓝王北攻辽东,元朝丞相纳哈出力竭而降。至此,除了漠北地区和新疆等地,全国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就在徐达统领北伐大军攻克山东的凯歌声中,朱元璋在应天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京师,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