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社交要读心理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23745700000057

第57章 附录:心理学十大流派及代表著作

内容心理学派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1801~1887)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R/RO),其中S为感觉强度,C为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是刺激强度,RO则表示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他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

冯特(1832~1920)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他认为,心理研究应以意识内容(直接经验)为对象,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意识的结构和内容,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因此,冯特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内容心理学。

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从此开辟了“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创立了新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观点,后来被他的学生铁钦纳带到美国,并于19世纪末在美国发展形成了一个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与冯特观点相似但又有区别的较大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著作

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心理物理学要义》。

冯特:《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人类和动物心理学讲演录》(简称《讲演录》)、《生理心理学原理》(简称《原理》)、《民族心理学》。

意动心理学派

意动心理学派的产生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产生时间约在19世纪下半叶。布伦塔诺为这一学派的创始人,另一代表人物为他的学生施通普夫。

布伦塔诺认为任何心理动作都指向对象,没有无对象的动作,也无没有动作的对象,对象(内容)和动作不可分开,都要研究,但心理学主要研究意动。布伦塔诺和冯特都认为心理科学研究直接经验。

施通普夫将直接经验分为四类,每类属于不同学科的对象。其中色、声等感觉和映象是心理内容,属于现象学;知觉、理解、欲望和意志等心理功能属于心理学,功能和内容不可分地各自独立于经验中。如看见红色,看为心理功能,红色为内容(现象),它们独立存在又不可分割,心理学不能完全排除内容,但它主要研究功能。由此意动心理学又称为机能心理学。

在20世纪初,布伦塔诺和施通普夫的学生胡塞尔提出现象学哲学,支持了意动心理学。与此同时,英国高尔顿研究个别差异时,发现许多人,甚至有的大艺术家也缺乏视觉意象;而法国人比奈在为女儿做思维实验时,也发现类似的无意象思维。由此,这种出自哲学唯心论的意动心理学或机能心理学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当时欧洲一种强有力的心理学思潮,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受其影响。

代表著作

布伦塔诺:《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创立,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主要有冯特和铁钦纳。

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Stmcturalism)。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形成更多地来自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并在他去世后衰退。

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意识经验,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的要素后,再逐一找出他们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这一学派强调内省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测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也就是内省。这一学派将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所以极为狭隘。到20世纪20年代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逐渐衰落。

代表著作

铁钦纳:《心理学纲要》、《心理学入门》、《实验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产生,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和卡尔等人。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詹姆斯明确提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心理学思想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认为意识是连续不断流动的,人的心理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发挥作用的。他还持有实用主义观点,强调有效用的思想就是真理。因此,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该只局限在实验室内,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后来他的一些追随者走向了心理测量、儿童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各种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构造主义心理学两个学派争论的焦点在于探讨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的定义及研究方向,然而基于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它们都未能很好地解决方法学问题。为此,在相持了几十年之后,当另一个新的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出现后,这两个学派就日渐衰落下去。

代表著作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

安吉尔:《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它的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华生和托尔曼。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他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建立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情境与继之而来的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

代表著作

华生:《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

托尔曼:《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战争的内驱力》。

格式塔心理学派

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代表人物有魏特曼、考夫卡和苛勒。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兴起,也称完形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认为心理学的对象除行为外,还有所谓的心理物理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而这两极的每一部分都各有它自己的结构。他又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他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影响。

苛勒的直接经验,以“经验”为意识的同义词。苛勒将心理学和物理学相比较,认为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现象,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都离不开直接经验。研究行为要将客观经验和主观经验互相印证。

代表著作

魏特曼:《似动的实验研究》、《创造性思维》。

考夫卡在:《心智的发展》、《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心理学中的动力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西方颇有影响的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

代表人物包括弗洛伊德及他的学生荣格、阿德勒、安娜·弗洛伊德和克兰茵等。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仅把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展到无意识领域,而且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基本理解。他认为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无意识的缠绕。

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他认为性本能是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因素,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源于性冲动。

荣格提出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原型等精神系统的结果概念;主张在治疗中采取宣泄、分析、教育、个体化治疗阶段和广泛的创造性技术;他的贡献还有对心理类型学的发展工作。

而阿德勒发展的个体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脱离了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基本假设,因为他更多的理论是一种社会性的理论,他假设了优越情结、自卑情结、家庭次序等关系,并在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采取更接近教育的方式治疗。这使他和精神分析之间具有更大的区别。后期的精神分析学派最大的发展源于两位杰出的女性分析家,那就是安娜·弗洛伊德和克兰茵。

安娜·弗洛伊德和艾立克森发展出了精神分析自我学派,其中最经典的观点是艾立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的阶段性理论。

而远在英国的分析家克兰茵则创造性地建立了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当今精神分析学派中最强盛的理论之一。

1970年以后,曾任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的科胡特在客体关系理论和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治疗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这一学派从人格的自恋问题着手来治疗来访者的问题,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治疗。

代表著作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早期著作有《梦的解析》、《性欲理论三讲》、《精神分析引论》;晚期主要著作有《群众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文明及其不满》、《图腾和禁忌》、《摩西和一神教》。

荣格:《力比多的转化和象征》、《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阿德勒:《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自卑与超越》。

日内瓦学派

20世纪20年代之际在瑞士形成,为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所创立,所以又称皮亚杰心理学派,主要活动于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皮亚杰和同事英海尔德、辛克莱、伦堡希、荷明斯卡等。

日内瓦学派的心理研究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理论基础,从对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研究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结构和它的心理起源。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从而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儿童心理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他以儿童心智发展为基础,进而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变化。

日内瓦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不仅不能离开生物学而且不能离开逻辑学,皮亚杰用符号逻辑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其认知心理学中引入了数理逻辑的概念,并把源于布尔代数的符号逻辑作为一种工具。主要有下列观点。

(1)认识结构及其动态过程,皮亚杰的几个基本概念是:图式(指人的一种心理机能结构)、同化(原生物学概念,指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过程,这里主要说明人类智力的发展也是生物的一种适应)、顺应(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时,通过调整原来的图式建立新的图式,使认识图式发生质的变化的过程)。

(2)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出心理发展四要素:①机体的成熟因素;②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时的练习和习得经验的作用;③社会环境;④对心理起决定作用的平衡过程(平衡过程是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在与外界物理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认识结果的过程,也就是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

代表著作

皮亚杰:《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道德判断》、《发生认识论原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同时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产生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它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

罗杰斯认为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他们认为人的意识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具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代表著作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

罗杰斯:《患者中心疗法》、《论人的成长》。

认知心理学派

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代表人物有费希霍夫和霍格斯。

该学派与冯特心理学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影响,是行为主义的反作用。

认知心理学派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的“意识”完全抛在一边,主张应该承认并研究人的意识,并认定,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强调人是进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机体,人对外界的认知实际上类似于计算机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提出短时记忆中有三种编码:①听觉编码,即声码;②视觉编码,即形码;③语义编码,即意码。认为人是按事物的各种性状将其分成三种编码分别贮存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而后可以用声、形、意三种不同的途径来检索这一记忆。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代表著作

奈瑟:《认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