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心态
23741100000023

第23章 分享带给孩子快乐,合作成就孩子“双赢”(1)

很多孩子在家是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因而没有分享、合作等方面的意识。这样的孩子将很难与别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注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被淘汰。因此,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合作与分享兼有的品质就显得愈加重要了。

1让“小霸王”学会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好东西

现在的独生子女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爸爸妈妈疼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大家都以孩子为中心。这让孩子往往只考虑到自己,有好吃的、好玩的一个人独占,不会想到要和别人分享。只要稍不称心,他们就蛮横地打滚哭闹。

在家里称王称霸惯了的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时候,也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最好的留给自己,把自己喜欢的先抢到手,拿到后就贴上自己专属的标签,不愿再拿出来分享。

高诗有一个“小霸王”女儿。一次,朋友带着小孩来家里串门,那小孩一进屋就看见了高诗女儿的玩具小汽车,当小男孩向高诗女儿提出要玩一下小汽车时,却被高诗女儿毫不留情地拒绝了。高诗见女儿对小客人很不友好,就当场批评她是个“小气鬼”,好玩的东西要大家一起玩,可女儿就是不听,态度还很蛮横。

午间吃饭的时候,高诗女儿把一盘自己喜欢吃的糖醋鱼挪到自己面前。当小客人伸筷子过来夹菜时,高诗女儿无礼地用手将对方的筷子挡开,这让高诗的朋友感到非常尴尬,高诗也难堪极了。

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开始,父母总是尽全力给他最好的,好吃的东西留给他,好看的衣服买给他……走在大街上,只要孩子看中了什么玩具,家长一般都会给孩子买。在家里,家长也是围着小孩转。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而不懂得分享。

父母的宠爱,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暗示——什么都是我的!这样一来,终有一天,父母会突然发现,有了好吃的,都是他的,父母连一口都不能吃;有了好玩的,伙伴们动一下都不行……生活中像这样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太多了。

刘薇是个5岁的小女孩儿,在家里,只要有同龄人来串门,她就赶忙把玩具藏起来,或是用裙子兜着,或放在自己的周围。

在幼儿园里,她常常大声“警告”企图拿她玩具的小朋友,“这些都是我的!你不许动。”如果其他小朋友拿走了她喜欢的玩具,她就会拼命地追抢,直到把玩具抢回来。如果刘薇和其他孩子因为玩具问题而闹起了别扭,刘薇的妈妈就会对刘薇说:“女儿,乖,我再给你买一个玩具,不要理他们,你自己一个人玩。”后来,刘薇的爸爸觉得这样自私、霸道下去对女儿不利,就动员全家人不要太宠爱刘薇。

爸爸经常用商量的口气对刘薇说:“女儿,把你的玩具给我玩玩吧,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好吗?”刘薇一听,可高兴了,从房间里拿出自己的玩具。

做完游戏后,爸爸又告诉她:“很多小朋友都希望你和他一起玩玩具、做游戏,如果你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小朋友,他们会很喜欢你。”于是,刘薇慢慢改变了原来的霸道,同意和伙伴们一起玩玩具。爸爸妈妈看到刘薇有了进步觉得非常高兴。

“这些都是我的”、“你们不准碰”、“你不能吃我的东西”……孩子总是喜欢独霸他所喜欢的东西。当孩子开始认识到“我”、“我的东西”、“我要”的时候,父母会发现很难从他手中拿出东西。他会把食物或者玩具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里,眼睛则非常警惕地盯着你,如果你试图忽视他的独占欲,他会号啕大哭以示抗议,弄得你不知所措。

其实,孩子不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好东西,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要让孩子明白,分享表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别人可能也会回报给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良好的心态。父母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例如,可常带着孩子跟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或同班的孩子互动。让孩子从团体同伴的互动过程中,体验相处、互助、分享的重要,并从同伴互动中学习群体相处的技巧。

家长可以把一些孩子邀请过来,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一起动手包粽子”、“一起去郊游”、“我最喜欢的图书、汽车”等,让其他孩子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及图书玩具来玩,通过共同制作、共同分享,让孩子们懂得“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要防止孩子养成功利性的“伪分享”。孩子与谁分享,通常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好恶来决定的,但有的家长喜欢干涉孩子。常听到家长跟孩子讲,“你干吗把糖果分给罗通吃,他从来不给你吃的。”在这里,家长把分享看成交换,而抹杀了分享的本意——分享是为了让别人和我一样快乐,而不是用我的来换你的。

还有一些家长特别排斥“有特殊需要的人”。这里所说的“有特殊需要的人”,是指那些身体、智力有缺陷的残障人士。他们觉得如果孩子老是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学会那些人的缺陷。或者他们认为,这些人将来都会处于社会底层,跟他们分享以后他们也拿不出什么回报。这同样是功利心在作祟,如果家长粗暴干涉,就会抹杀孩子心中萌生的平等、博爱精神。

孩子将要踏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要学会合作。要合作,首先要学会分享。不会分享的孩子不会得到别人的任何帮助,所到之处皆是敌意的冷漠和阻挠。而乐于和别人分享的孩子就会处处皆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帮助。分享的作用就是这么神奇,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神奇的爱,使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每人只有半个痛苦;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

2让孩子学会分享快乐的感受

悲伤只能独自品味,然而欢乐的滋味如果想要充分体会,就需要有人分享才行。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感受。因为快乐可以复制,分享的人越多,快乐的感受才会越强烈。

在如今,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为了能让孩子体验到把快乐分享给别人的快感,许多家长绞尽脑汁,因为这比把实物分给别人更深奥。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他们对“分享快乐”这个概念是很陌生的。

晓亦是个三年级的孩子,从小独占惯了,不但好吃的、好玩的喜欢一个人霸占,就连一个开心的笑话她都不愿意讲给同学听。有时候晓亦考了满分,获得了奖状,也不会把自己的快乐感受告诉自己的同桌,她只会回家告诉爸爸妈妈。

有一次,晓亦在期中考试中总成绩在班里排名第一。开班会的时候,班主任说:“晓亦同学,你这次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班第一名,请问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晓亦站起来,犹豫了半天就是没说话。回家后,晓亦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爸爸,爸爸问她:“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晓亦说:“当然很开心很开心啊!”爸爸又说:“那你当时为何不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快乐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经历,让孩子把那些令他感到快乐的经历告诉他的朋友和伙伴,让别人也能享受他的快乐感受,使大家都能获得心情上的愉悦,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这样,孩子的生活就会充满欢声笑语,充满开心和快乐。

在教育孩子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别人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始终敞开心扉接受别人的快乐。当孩子的朋友、伙伴把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告诉孩子时,也应该让孩子学会用心去感受其中的乐趣,然后和大家一起笑、一起开心,一起快乐成长。这样,在获得喜悦的同时,孩子更会获得一份坚实而稳定的人际关系。

有一个小男孩很小的时候,淘气任性,独占一切他心目中的好东西,这让父母很是头疼。有一天,爸爸给他讲了一个关于过生日的故事,孩子听完故事后就说:“过生日我也要分蛋糕,还要分给我的幼儿园同学!”

“可是为什么要分蛋糕呢?”爸爸故意对儿子说,“为什么不把好东西全留给自己吃呢?分给那么多人多可惜啊?”儿子说:“蛋糕太大了,我吃不完。”爸爸知道,这是孩子最真实的理解。他希望儿子理解到快乐需要分享的道理,可是他不知道怎么说才能让儿子明白。

后来有一次,爸爸带着儿子到一个朋友家,参加朋友儿子的生日聚会。那里有很多小朋友,整个晚上孩子们兴奋异常。朋友家准备了很多小孩子们的最爱:彩色卡通充气玩具、彩色氢气球、汉堡、巧克力、果汁、鲜奶蛋饼……好吃好玩的太多了,并且每个参加的小朋友都获赠了礼物。

在回家路上,儿子手里拿着玩具,嘴里吃着好吃的,一路笑嘻嘻地活蹦乱跳。爸爸认真地对儿子说:“儿子,你现在开心吗?”儿子笑着说:“开心!”爸爸说:“你知道吗?别人分给你的不仅仅是手里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快乐,对吗?”儿子郑重地点头。从那以后,儿子不再偷着乐,而是喜欢把好听的故事,好笑的事情讲给父母、伙伴们听。

如果说让孩子学会分享好吃的、好玩的是分享的初级层次,那么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快乐的心情,就是分享的高级境界。这是一种精神分享,它可以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愉悦。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真正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快乐要分享,大家都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改变孩子,让孩子学会分享快乐的感受,家长要给孩子积极的影响。每天下班回来,要抽点时间和孩子聊聊天,把自己一天经历中快乐的事情告诉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喜悦。同时让孩子把他在学校里快乐的、好笑的事情讲出来,然后陪孩子一起大笑。

分享是一种生活态度,古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没人分享的人生,无论面对的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将是一种惩罚。所以,让你的孩子学会分享快乐的感受吧。

3利用表扬换取孩子的合作

家庭是培养孩子合作心态的练兵场,父母应该首先成为孩子合作的对象。想让孩子将来走入社会后保持一种开放的合作心态,父母就应该从教会孩子与自己合作开始。然后,再引导孩子参与集体活动。

生活中,一些父母向孩子提出某些要求,希望孩子能合作,然而却往往由于孩子的拒绝合作而变得难办起来。有的家长为了得到孩子的合作就使用哄、劝、诱导,甚至采用命令、威胁、贿赂、惩罚等手段,而这些方式往往是适得其反,造成孩子不合作或被动合作的情况。

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她大声地喊:“冬儿,你为什么还不收拾玩具,听见没有?你叔叔婶婶很快就要来这儿吃饭了。”

客厅里传来的唯一声音是音量很大的电视节目的响声。

“冬儿!”妈妈提高了嗓门,“听见没有?我让你把玩具收起来!”

冬儿依然没有回答。

妈妈有些生气了,她吼道:“冬儿!如果你还不行动起来,你一个星期都别想碰游戏机。”

“收就收,有什么大不了的。”8岁的冬儿嘟哝着回答。

妈妈从厨房探出头,说:“我说到做到,冬儿,快点把玩具收拾起来,把客厅整理一下。”

冬儿不情愿地从地板上爬起来,慢腾腾地收拾着。一会儿妈妈出来了,说:“别忘了你自己的屋子,你还没整理床铺呢。”冬儿闷着头,赌气不理妈妈。

3分钟后,妈妈看到冬儿已经收拾好客厅了,高兴地说:“你干得真棒,冬儿!”接着她又说:“好家伙,我知道你一定能把房间收拾得更干净。”

一会儿,妈妈来到冬儿的房间,惊呼道:“天哪,你干得真好,还那么快。”冬儿心里乐坏了。

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他们没有合作的愿望。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就请不要吝啬表扬。可以说,表扬是激起孩子合作欲望的兴奋剂。表扬的话一出口,就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与你合作。

让孩子在家里尝到合作的甜头——因为有表扬和认可,孩子才会对合作产生兴趣。等孩子走出家门,和小朋友相处的时候,他也会愿意表现出合作的姿态,主动伸出双手,寻求伙伴与他合作达成目标。如果孩子们不愿意合作,没有关系,继续用表扬换取孩子间的相互合作。

在一次社区活动中,胡可昕、李季、陆嘉、顾亚楠等几个孩子都在那里搭建自己的小城堡。这时,胡可昕的妈妈过来了,几个孩子都得意地叫她去看自己搭的城堡。妈妈看后,大声地表扬了大家,然后她故意说:“你们的小城堡都非常漂亮,有特色,可是太分散了,看着没有整体感,太简单了。你们能把各自的小城堡搭建在一起,把它变成一个有花园、有小路、有房屋的大城堡吗?”孩子们一齐说:“可以。”

说完,胡可昕和陆嘉就要拆房子,李季急忙拦住了他们说:“别弄坏了房子,我们来盖围墙吧。”顾亚楠说:“我有小汽车,我要搭个马路。”陆嘉说:“我们应该商量一下,花园在哪里,马路在哪里,先确定了再盖。”李季也说:“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和材料。”胡可昕说:“咱们先设计城堡,然后设计花园,再设计马路,最后盖围墙吧?”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这么干。他们热情高涨地拿了一些积木开始建造城堡……

在孩子们的活动中,父母可以运用有效的表扬激发孩子合作的欲望。就像刚开始,孩子们不知道把各自的小城堡搭建在一起的效果,最后通过合作他们看到了整体效果的壮观。从孩子们各自为营,到一致合作,父母的表扬和引导必不可少。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成人化的行为有时会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比如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孩子会嚷嚷着也要去。这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参加购物活动,告诉孩子将要买些什么,让孩子帮忙寻找。购物结束后,让孩子帮忙拿点东西。小事中的合作,也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父母要把自己视为孩子的合作对象,利用表扬,让孩子学会积极与父母合作,并进而引导孩子将这种合作发挥到与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让孩子在合作中感受快乐。

4家长要学会分享孩子的意见

父母在平时谈论问题或商量事情时,应该有意识地问问孩子的意见。如:“你觉得我们的想法好不好,你有什么建议?”“你认为这件东西该买不该买,你是怎么想的?”“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吗?”这样可以逐渐使孩子关心家庭中的事情,产生参与意识与分享意识。可是,有一些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年幼无知,根本不把孩子的意见当回事,有的父母则喜欢独断专行,根本不给孩子说出意见的机会。

一位父亲很大男子主义,根本不给家人发表意见的机会。有时儿子忍不住指出父亲不对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意见。父亲就觉得这是不尊重自己,无视自己的威望,总会严厉批评儿子。后来,儿子习惯了沉默,有好的想法也不会说出来。

原本聪明活泼的儿子在学校也渐渐变得很少发表意见。有时候他明知某个同学的想法不好,自己有更好的想法。但是他宁愿把意见憋在肚子里,眼睁睁地看着活动陷入无序,也不想说出来。

家长的专断,会让孩子失去分享的积极性。在生活中,有的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意见,经常对孩子的想法嗤之以鼻,也会打击孩子与人分享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