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心态
23741100000020

第20章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培养他感恩的心态(3)

虽然妈妈的戒指没有打成,可女儿的那份爱却一直温暖着妈妈。

小小的金属片代表了孩子一颗单纯的心,只有父母在乎它,它才会逐渐长大;如果父母忽视它,它就会枯萎;如果父母打击它,它就会死去。想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就需要一个爱你的孩子;想让孩子爱你、对你心存感恩,你就必须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生活中有些东西不必太在乎,可有些东西却不能不在乎,那就是孩子对你的爱。真心地接受孩子的爱吧,这样孩子才会发现自己的爱能让爸爸妈妈快乐,才会真诚地奉献爱心。当孩子向父母奉献爱心时,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你让我感到很快乐!”

因此,不要只知道把爱奉献给孩子,还要重视孩子的爱,接受孩子的爱。一旦父母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孩子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才会产生无比的快乐!

8指导孩子承担家务劳动

有的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就行,其他事情你不用管。”这句话既让孩子感到兴奋,也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有时候,孩子学累了,帮父母做点家务,还会被父母误认为孩子是“偷懒”。然而,美国家长却有不同的做法。

王大妈的女儿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后生了两个孩子。后来女儿和女婿来中国发展,和王大妈生活在一起。

然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王大妈却和女婿产生了矛盾。

作为外婆,王大妈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外孙,外孙想要什么,王大妈就给他们买,从来没有想过让他们做家务。然而,外国女婿对王大妈却不领情,他认为孩子不能这么宠着,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有付出才有回报,并为孩子安排了家务活。话虽如此,但外孙毕竟还小,所以,王大妈总是帮外孙代做家务。

例如,每天早上扫地、拖地板,每天晚餐为大家摆碗筷,隔两天浇花,每天喂鱼,每天收拾玩具,每天……这份家务计划里还包括为外祖父拿眼镜,帮外祖母择菜、洗菜,甚至还有为爸爸妈妈擦皮鞋。

王大妈很不理解,但孩子却没觉得家务劳动有多苦,经常干得乐滋滋的。后来,王大妈从女儿那里得知,女婿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感恩和责任意识。

一个从小没有做过家务或是很少做家务的孩子,怎能感受家人的辛苦?因此,给孩子安排一定量的家务劳动,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

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的品质,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还可以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让孩子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劳而获,贪图享乐是不行的。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在承担家务劳动中培养了感恩之心,他会懂得地板的干净、客厅的整洁,都是父母辛苦打理的结果,所以更会心存感激。

晾晒衣服、叠衣服、拖地、洗碗、刷锅,这是11岁的小学生李毅在家经常做的事情。从7岁上小学二年级开始,他已经做了4年的家务。他自豪地告诉记者:“爸爸妈妈为了挣钱供我上学,已经非常辛苦了,我应该承担起家务劳动。”

李毅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公司职员,虽然对儿子疼爱有加,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有一个共识——绝不娇惯孩子,尽量让他学会自立,学会感恩。因而,在他上学后,妈妈常常让李毅帮忙洗碗扫地,告诉他这是体谅父母、感恩父母的好方式。尽管当时李毅很小,干完之后妈妈还要再重新做一遍,但妈妈认为,关键是培养儿子独立的意识,灌输感恩的理念。

作为父母,关心爱护孩子是天生的本能,但是父母在关心孩子、保护孩子的同时,还应给孩子一定量的家务劳动。德国心理学硕士汉斯·贝尔旺格认为:“在一个家庭中,权利和义务应该在家庭成员中合理分配。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当然,让孩子做家务要考虑到孩子的具体能力。心理学家建议父母应该把孩子能够胜任的家务劳动清楚地罗列出来。父母不必直接要求孩子做家务,可以通过暗示让孩子自觉地去做家务。小孩子最初做家务可能是为了讨父母的欢心,他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在之后才会慢慢产生。

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针对学龄前儿童,可让孩子学会收拾自己的玩具,把衣物叠放整齐,把家里的纸屑捡到簸箕中,浇花,摆放餐巾、餐具,饭后一起收拾餐具,给下班的爸爸妈妈拿拖鞋等简单的劳动。这一时期,重点是让孩子观察成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如,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爸爸拖的干净的地板等,调动孩子干家务的欲望。

针对小学生,可让孩子定期打扫房间,清理垃圾桶,学会铺床叠被,洗自己的袜子。7岁以后还可以进行小采购(如买一包盐、一本作业本之类),使用吸尘器,在厨房当个小帮手,在父母的监督下煎个油煎饼或荷包蛋,擦洗自行车。

针对初中生,可让孩子偶尔下厨准备一家人的饭菜、做简单的维修工作、熨衣服、会使用洗衣机和洗碗机、列购物清单。

当然,在给孩子分配家务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一些有危险的事,尤其是与电、煤气、开水等有关的劳动尽量不让孩子做,且不宜让孩子的劳动强度太大,工作时间太久,以免使孩子厌烦或畏惧家务劳动。

引导孩子从事家务劳动,重在培养孩子的参与精神,让孩子学会为家人做一点事情。孩子所做的家务劳动虽然显得微不足道,如整理报纸、买瓶酱油、擦擦桌子,等等,但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因此,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教育孩子学会用付出表示自己对家人的爱。

9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孩子的感恩之心

比起直接对孩子说“你要学会感恩”,讲故事的方式更受孩子们喜欢,也更容易被他们接受。要想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家长可以经常给孩子讲有关感恩的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获得启发,受到感恩故事的熏陶。

一位母亲一直以来都习惯在孩子午睡之前,讲10分钟的故事。一次这位母亲逛书店时,发现了一本关于感恩的故事书,就买了回去。从那以后,她每天在孩子午睡前,都给孩子讲两三个感恩故事。就这样,孩子听了一年的感恩故事。

一个冬天的早上,母亲从外面买早点回来,双手冻得通红,她不停地搓着双手。她的孩子刚起床,看到了妈妈很冷的样子,就说:“妈妈,你的手是不是很冷呀,我的手很热,给你焐焐。”说着用他的小手捂住母亲的双手,还把他的笑脸贴在母亲的脸上。

看到孩子这么懂事,母亲心里幸福极了。

孩子爱听故事,这种轻松的方式让他们更乐于接受。其实小孩子对感恩并没有多么深刻的理解,通过故事可以让孩子知道感恩就是回报他人,帮助他人。不论与亲戚朋友交往,还是与陌生人打交道,都要让孩子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哪怕是对待伤害过自己的人,家长也要通过生动感人的感恩故事给孩子以教育和启迪。

谷山和邻居的孩子小伟闹矛盾,小伟的父亲还批评了谷山。谷山心里很不舒服,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小伟和他爸爸真欺负人,我恨死他们了。”爸爸看到儿子如此愤怒,就说:“谷山,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你听了故事或许就会舒服些。”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小孩子生活,家里很穷。她的邻居是一个单身女子。有天晚上,那一带突然停了电,那位单身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那么穷,肯定是来借蜡烛的。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于是,她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打算把门关上时,那个穷小孩笑着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他从怀里掏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让我送给你两根。”

此刻单身女子既感动又自责,她把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问:“你们为什么要帮助我?”小孩子说:“因为妈妈说你屋内透出来的光线带给了我们光亮。”

讲完这个故事,爸爸对谷山说:“邻里之间有点矛盾是很正常的,小伟一家以前也帮助过咱们,咱们应该感谢他们,即使他们做得有些不对,你也不能记在心上。”通过爸爸的教导,谷山的怒气终于消散了。

如今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非常严重,一旦和伙伴发生了矛盾,就感到很生气,而不是带着感恩的心态去处理矛盾。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很多人曾经都有意或无意帮助过自己,即使发生了矛盾和摩擦,也应该记住别人的“好”,而不是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如果父母直接给孩子讲大道理,孩子可能很难接受,这时,不妨给孩子讲一些感恩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位小学老师说:“曾经有一次,我给孩子们讲要学会感恩父母,但是讲了大半天,孩子们听得有些厌烦,效果并不好。后来,我想到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即给孩子讲感恩父母的故事,孩子听得果然很入神。”的确,教育孩子心怀感恩需要注重方法,一些说教性的大道理并不能打动孩子,家长要学会巧妙地利用感恩的故事来教育孩子。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容易懂得宽容和理解,懂得责任与付出。尝试为孩子讲感恩的故事,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孩子更好地接受故事中的道理。故事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那些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智慧的故事,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具有极强的教育的力量,可以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自觉主动地思考,有效地打动孩子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