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跟掌门学养生
23733400000013

第13章 附录1 青城太极简介(1)

本书是一部特别针对女性通过练习青城太极功法养心养颜的美丽宝典,著名中医文化专家曲黎敏 、《养生》杂志主编马烈光、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制片人、主持人王倩、著名导演李少红、世界小姐玛利亚以及600 多位成功女企业家、32 国驻华使节与夫人、50 万养生爱好者齐声赞誉。如何才能让女人美得彻底、少生病?体温是关键!不一样的太极养生法,比一般养生术更易入门、更快见效,特别针对女性手脚冰凉、宫寒、脾胃虚、乳腺疾病、子宫疾病均有干预作用,坚持就能帮助女人预防乳腺癌及其他各类癌症。本书浓缩青城武术精华,汇集刘绥滨掌门十余年练功精髓,简易6式、9式、13式,每次只需3分钟,随时随地人人可练,一学就会。

青城武术与太极的历史

青城武术从狭义上来说,就是四川省体委、国家武协承认的青城派武术。四川省武协承认的三个支派为:四川都江堰周烈光所传支派,四川泸州余国雄所传支派和重庆开县陈生一所传支派(这三个支派曾载入《四川武术大全》),而国家武协承认的一个支派,即余国雄所传支派,这一支曾载入《中国武术人名辞典》。青城武术从广义上来说,是近二千年来以青城山为中心发源地的以道教文化为主体、以四川成都地区(涵盖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邛崃、彭州、郫县、新都区)、汶川县、泸州、雅安、重庆开县为主要流传地并波及国内外的传统武术。这种武术不属于少林、武当、峨眉中任何一派,又不属于其他门派,以地域而称为青城派。

据《青城山志》记载:青城派武术与道家修炼的“外活四体,内活经络,修命强身”的“动功”有关,且吸收了佛门及各派武术的精华,形成了海内外公认的门派,与少林、武当、峨眉诸派相互促进,并驾齐驱。

·青城武术的文化渊源

说青城武术,首先得从它的发源地——四川都江堰(古称灌县)的青城山谈起。正宗的中国武术,必定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体支撑的产物。最能代表中国本土文化的是道教,中国道教最早形成的流派就出现在青城山。

·青城山简介

青城山在远古时代即传为轩辕皇帝问道处,被封为帝师的岷山真人鬼谷区(即后世所谓蜀中八仙之首容成公,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简《十问》即有《容成公治气抟精之道》)、宁封真君(后世所谓轻功龙飞腾术之始祖)均隐居于此,宁封真君后来成了川岳百神之主、统领中国五岳的丈人(详见西汉东方朔著《五岳真形图序》)。在古蜀国时代青城为该国的祖山,是由秦朝开始被列为国家祭祀山川的十八座圣地之一,得到历朝历代政权的重视,历时数千年而不衰。

东汉张陵九十余岁于青城山创中国道教第一个流派——天师正一道,故青城山又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因此数千年来,青城在中国道教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被称为“龙虎发基”,历代江西龙虎山天师曾多次赴青城拜祖朝宗。中国道教在唐代《云笈七鉴》中,把大地名山间仙人所居著名胜地按档次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青城山位列十大洞天第五,其最高峰赵公山位列七十二福地。中国武术其他流派发源地中,武当山位列七十二福地,峨眉山位列三十六小洞天(峨眉山在明朝后成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有关青城山的范围,古代有四种说法:①方圆5000里(见《福地记》);②方圆2000里(见《洞天福地记》);③方圆2700里(见唐《青城山丈人祠庙碑》);④方圆800里(见《青城近记》)。后世多公认第四种说法。古籍《法苑珠林》云:“成都原在西海青城山中。”按近代行政区划,古之青城山地跨今成都市(包括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县)、名山县及汶川县相邻地区,并非目前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镇98平方公里的辖区。

青城山,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被中国政府及联合国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AAAAA级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道教简介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第一个流派天师正一教的发祥地,在青城山的历史上先后存在过7个道教教派,分别为天师道正一派、上清派、北帝派地祗宗、清微派、丹鼎派南宗、全真龙门派、青城派。其中道教青城派是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道士李调阳在青城山上皇观所创,传其徒唐复初、徒孙詹升红、刘升福后即未再传。据现存上皇观的于光绪二十七年所铸的铁钟铭文云:李调阳,湖南人,光绪十五年游方来青城山,初居天师洞,后携其徒迁住上皇观,二十四年将庙产接买,更名“调阳仙馆”,自立道派,并题诗云:“日升月垣运乾坤,风云雷雨转法轮。海屋添筹回元气,传经衍派镇青城。”目前存在的是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其弟子唐复初武功绝伦,有醍醐灌顶之功(类似劈空劲功夫),被载入《灌县志》。

由于古代的青城山地处西蜀,空气清新,被喻为“神仙都会”。故多个道教流派人士均到过青城山修炼,因此被排名为中国道教第五大洞天。但由于青城山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易守难攻,故古代青城山的最高峰赵公山又是绿林派武术的发源地。古代四川有句民谚:整烂就整烂,整烂过灌县。所以青城山在清代后既是道教的圣地,又是绿林好汉强盗响马出没的地方。加之空气潮湿,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所以修道之人在此修炼,既要练养生功夫,还要能抵御风寒湿痹,且要练辟谷功夫抵御饥饿。同时实战跳跃、躲闪功夫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可能会遭遇强盗、猛兽、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在青城山修炼的道士中出现过很多武林高手。清末民初青城山道人张永平(已故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付元天大师之师)、陈琳(国家武协于20世纪90年代唯一确定的青城派代表人物余国雄之师)、张至清(曾任国民党主席林森侍卫长)、李杰(原国家体委气功康复部王庆余教授之师)、彭椿仙 、胡佐全、康德民、宋成兴、刘忠顺、叶丹一(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侍卫长)、唐复初等均是武功出众之人,部份人员成为传说中的青城二十四侠。

·青城武术在历史上的成就

轩辕皇帝随容成公、宁封真君习武艺而一统天下,故容成公、宁封真君被封为帝师。汉张陵创天剑正一道后,张陵之孙张鲁建立政教合一之天师道二十四治,后降曹操,道教及武术才逐渐传入中原,并对此后的很多武术门派产生过很大影响。

汉晋时代,范长生率千家部曲依青城山练武筑城、武装自卫,并协助秦雍流民集团反抗朝廷,直至建立汉政权。范不愿称帝,重归青城,被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人称“山中宰相”。 当时道徒们练“吐纳清和之法、外活四体、内活经络、修命强身”,功课之余,还练拳、舞剑、玩枪、耍棍。故,交兵之时,都能持枪冲杀、挥剑斩敌。在这一时期青城武术作为一种普及的功夫而得到提高。青城武术传播载体天师道也作为汉政权及巴蜀各民族的精神支柱,得到各民族的崇奉。

唐代,擅长武功技击的道教上清派宗师杜光庭以青城山为中心振兴道教,历时三朝而不衰(先后被唐僖宗赐号“广成先生”,被前蜀王建封为皇子师,被王衍封为“传真天师”),丰富和发展了青城武术及青城山道教音乐南韵,即后世所传的“广城韵”,并留下武侠名著《虬髯客传》。人称“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的道门领袖。

北宋淳化四年,青城武林高手王小波、李顺从青城味江揭竿而起,穿州破县,席卷川峡,建立大蜀政权,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历时三年多。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至青城,不但与道人讨论养生之道,还亲眼观看宋道士舞剑。宋道士练剑,立于岩前,拔剑涧中,纵上跳下,矫捷如鹤。

元末明初,红巾军大将万顺兵败降明,其部将纷纷削发为僧,隐居青城山雪山寺、云开寺、泰安寺、普朝寺等大小十八寺。为首者法名了性,其军中贴心武士,成为僧兵,白天劳作,晚上习武,外出敛财,后逐渐为明朝蜀蕃内江王府招安。在对抗满清军队及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中,展示了极大威力,并留下禅师岩、偷营沟、复仇谷等遗迹和传说。

清代,青城派出现反清、拥清两大阵营。其次是发源于古代青城山最高峰赵公山的绿林派,为“千里独行侠”刘忠所创,刘忠刺杀雍正皇帝事败,入川避祸,在赵公山纠集众多武林豪杰占山为王,创绿林派武功。拥清者更多,仅清代,灌县就出了111个武举人、武榜眼,其中包括清代开国汉人中做官最大的名将杨遇春父子。杨遇春自幼随青城派武师刘纯斋习武,擅使铁鞭,艺成从军,身经百战,杀敌无数而无大伤,人称“神鞭福将”,被封为陕甘总督、太子太傅、一等昭勇侯,其子杨国桢世袭一等侯,被封为闽浙总督、兵部尚书。这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全国武术之乡在当时无法比的。

清末,青城派仍然势力很大。1908年,全国第一次擂台赛在四川成都青羊宫举行,总擂主“无影腿”马镇江、第二擂擂主“铁人”马宝均为青城二十四侠中人,灌县也成为四川打擂习武之风最盛的7个专县之一。国民党总统蒋介石侍卫萧俊举,国民党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保镖宋德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侍卫长叶丹一及其义子李国华、国民党主席林森侍卫长张至清都出自青城派,青城高手在军警宪特中任教者更是比比皆是,故四川武谚云“郫县出打手,灌县出教师”。青城高手大多在国民党川军、黔军、中央军中执教,从排级教官至少将级教官,包括在台儿庄大战中杀敌无数的大刀队教官余国雄和解放后被国家体委誉为“青年人的楷模,老年人的骄傲”的杨文清老师。

“南武当,北少林,峨眉弘佛法,探本上青城。” 青城派历来都是中华武术的大门派,它最辉煌的时代是清代,短短三百多年时间里,青城派门人中出了1个武榜眼和111个武举人,书写了青城派最巅峰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青城武术一度因还珠楼主所著《青城十九侠》而风云再起,连国学大师南怀瑾当年都要千里奔波,负剑上山拜访名师,寻觅剑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