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民勤卷
2371200000015

第15章 经济(10)

旧时粮油靠石磨、石碾加工。农村有80%的农户有小磨坊,每个村落均设有1~2个碾房。1958年,社员吃集体食堂时,各社队均成立了面、米加工厂。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队面、米加工厂逐渐被个体加工厂取代。现各乡镇均建有规模化面粉加工厂。

副食品加工

民勤自青铜器时代就有了副食品加工的历史。1949年前,全县豆腐、粉条加工点有10多处,均为私人经办,手工操作,土法生产。1954年,粉条加工点增加到13处,其中城市8处,从业人员9人;乡村5户,从业6人。酿醋几乎普及全县各家各户,自产自食。1958年以来,相继建立了县食品加工厂、酒厂、糖厂、花糖厂、洋芋加工厂等,因设备简陋,产品单调,不具规模,后陆续关停。现主要进行红、黑瓜籽、南瓜籽、葵花籽的深加工及酒类产品的开发。

七、建材建筑

建材1958年,社队相继建起砖瓦厂18个,年产砖瓦100多万块。建立小水泥厂2个,生产水泥、小型水泥制品、石灰等建筑材料。因产品销路不畅而相继停办。1980年以来,砖瓦厂、石灰厂等中小型建材企业陆续兴办。1981年,生产石灰600吨,砖瓦500万块。1983年,生产石灰1100吨,青砖559万块,粘土瓦6.5万块。1985年,生产青砖20万块。1990年,生产红砖320万块。1995年,生产红砖1850万块。2000年,红砖7000万块。2005年,生产红砖达115001万块。建筑1958年,县、社相继组建建筑工程队,完成建筑总面积4069平方米。1983年,乡村建筑工程队发展到29个。1985年,完工面积7980平方米,总产值123万元。止2005年,全县有大型建筑企业3个,中小型企业52个,建筑工程收益达5000万元以上。

八、项目建设

民勤县红沙岗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2003年6月,民勤县政府与内蒙古太西煤集团就红沙岗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达成协议。

2004年2月,红沙岗矿南区井田巷探工程动工。工程建设者奋战两年半,巷道向下延伸倾斜长度600米,穿越两个煤层,探明南井田煤炭储量达1.8亿多吨。2006年7月,矿北井田一号井矿建工程启动。锅炉房、空压机房、永久性变电站和一号井风井、辅井、主井3个井口井架基础浇铸、安装和井口开挖等工程先后竣工。2006年12月6日,红沙岗一矿矿建工程开工。民勤县15万亩优质食葵基地建设项目2004年开始实施,项目投资466.8万元,建成制种及品种试验基地1000亩。60万平方米高级工艺包装盒生产线项目该项目由民勤县华达印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项目总投资830万元。

九、民营企业

腾格里酒业食品有限公司有现代化流水生产线8条,主要生产江山酒、腾格里系列酒等69种产品,生产能力达1000吨。该公司生产的“腾酒”,1994年获第四届中国艺术节金奖,1995年获法国巴黎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1996年获中国国际安迪生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7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甘肃省质检局“放心食品到我家”合格食品,2003年被甘肃省酿酒协会列为重点保障产品。潭龙食品有限公司始建于2002年10月,年产1000吨南瓜粉、2000吨大板瓜籽、500吨红枣枸杞饮料、500吨野生绿色罐头。敬业公司以葵花种植、栽培技术及产品的深加工为主业,有年产5000吨精炼食用油生产线和年产炒货500吨生产线各一条。公司生产的“西部人”老味道葵花籽在2001年甘肃省精品博览会上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

民勤县兴盛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始建于1986年,并于当年创办了民勤县第一家私营农林场,公司重点以农产品购销为主。自2000年始,公司逐步完成了现代企业的改造和建设,先后投资60多万元,收购原国有企业西渠购销批发站。投资3600万元,修建皮棉加工厂一家,吸纳职工60多人。公司连续四年被武威市、民勤县树为“纳税先进企业”、“十佳民营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农副产品购销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华棉棉业公司民勤分公司公司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设计年加工籽棉1.5万吨,棉籽榨油5000吨,可实现工业产值6000万元,利税200万元以上。金陇脱水蔬菜公司现有固定资产360万元,流动资金1200万元,固定员工36人,季节工200多人,是实力较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棉棉业公司于2004年3月开始建设,同年10月建成投产,占地40多亩,注册资金1000万元,固定资产800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公司现有员工60余人。

三泰生物工程公司设计年产高效酵素菌生物有机肥1.8万吨,优质菌种500吨,叶面喷肥100吨和饲料添加剂500吨。

(第十五节)交通运输

一、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交通运输由建设科管理,1956年,归交通科管理,1965年属工业交通局,1970年隶属交通邮政局,1972年复归工业交通局,1981年属经济委员会管理,1984年由工业交通局管理。1998年,成立民勤县交通局。2003年,交通局与经贸局分设,下设机构有公路管理站、道路运输管理局和民勤县运输公司。

二、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道路主干道有4条。一条为民武大道,通向武威;一条为民湖道,通向湖区;一条驼道通河套;一条驼道通新疆。境内有牛车小道,可通各乡村,由于风多沙大,道路常常改移,且黄沙漫漫,崎岖不平,行走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路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81年底,已建成县、乡级公路10条,全长322.1千米,其中县道244.3千米,乡道77.8千米。1985年,公路建设进一步发展,基本实现了乡乡公路畅通,村村便道可达。2005年,县主干公路网为“一纵二横”,即南北走向的民左、民武公路,东西走向的民昌公路、民西公路。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千米10.2千米,和全省平均公路网密度基本持平。其中省道2条100千米,县道7条389千米,乡道36条398千米,村道748千米。有等级公路1153千米,其中二级公路120千米,三级公路473千米,四级公路(农一级)560千米,等外公路482千米。

三、运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运输都是靠骡、马、牛、驴车和骆驼。1956年以后,逐步修建通往武威、金昌、阿拉善右旗等公路干线,并相继通了班车。至2005年,民勤公路四通八达,车辆南来北往,县域内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贯通干支线,连接县内外的县、乡、村、社四级公路标准化网络。

驮运

明代、清代至民国时期,民间运输依赖骡、马、牛、驴等畜力及其车辆驮运。农田运输以木轮大车为主,商旅运输以骆驼为主。民国35年(1946年),全县有骆驼2万峰,占河西骆驼总数的三分之二。秋冬之季,骆驼便起了“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漠地区的运输仍以骆驼为主。

木轮大车运输

民国元年至10年(1912年~1921年),民勤至武威,每日约有七、八辆大车来往运输。1955年,仍有70辆专运木车运行在民、武公路上。大车驾辕均为骡马,每车可载八九百斤,最多不超过千斤。20世纪60年代后,货运大车被汽车替代。汽车客运民勤的汽车客运,始于1956年12月15日,通往武威。1962年,县上成立了汽车队,通往东镇及沿途的大滩、双茨科、红柳园、红沙梁、西渠、中渠、收成。年客运量达1.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04万人/千米。1983年,客运量为21.5万人(次),1985年,客运量达30.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563万人/千米。武威驻民勤汽车站每日始发客运班车8班,县汽车站每日始发客运班车8班。1990年,客运量4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600万人/千米。1995年,客运量5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457万人/千米。2001年,客运量17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766万人/千米。2005年,有大、中、小型客车264辆,客位3820座,客运量220.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830万人/千米。

汽车货运

1946年,民武公路筑成后,起初只有水电局的2辆解放牌汽车,拉运水利建设物资,年货运量为4800吨。1958年10月30日成立民勤县运输公司,购进嘎斯车2辆,年货运量为4900吨。1975年,机关单位客货车45辆,汽车运输队客货车14辆,货运量为40500吨,货运周转量为442万吨/千米。1985年,县城机关单位车辆133辆、599吨位,乡镇机关单位汽车183辆(包括个体户车辆)、748.1吨位,县城机关单位小汽车33辆。全县货运量达0.37万吨,货运周转量为71万吨/千米。1990年,货运量达0.42万吨,货运周转量为50万吨/千米。1995年,全县车辆合计为1178辆,其中城镇696辆,农村482辆,货运量为0.08万吨,货运周转量为12万吨/千米。2001年,拥有大型运营车338辆,小型运营车322辆,货运量达204万吨,货运周转量25250万吨/千米。2005年,拥有货车600辆,货运量达256.4万吨,货运周转量为28190万吨/千米。

(第十六节)邮政通讯

明永乐三年(1405年),民勤县始设邮驿铺舍,初置驿站有二:宁边驿(今县城西南隅)和黑山驿(今重兴黑山头下)。清初,裁驿置铺。凉、镇之间,置铺7所,其中三岔、石羊铺在武威境内,蔡旗、重兴、黑山、青松、宁边铺在民勤境内。民国元年(1912年),驿站舍废置,所有公函信件,由武威邮局承担。民国8年(1919年),民勤始设二等乙级邮局,邮件传递仍靠车运马驮。1946年,武威至民勤间邮运改为毛驴驮班。1942年,民勤增设电报局,有5门交换机1部,实占容量3门。电报电话营业对象多为官方、商号。1950年,民勤邮电局成立。1969年,民勤电信、邮政分设。1973年,民勤邮政、电信两局合并。1998年,民勤电信、邮政再次分设。1999年,又实现了电信、移动分营与寻呼业务剥离,民勤县移动公司诞生。2001年,中国联通在民勤开办移动通讯业务。2004年5月,甘肃省电信有限公司民勤分公司成立。

一、邮政

1、邮政业务

函包、汇兑1956年出口函件15.91万件,包件2362件,汇票3139张。1985年函件量达48.32万件。1990年出口函件51.3万件,包件8061件,汇票2.6万张。1995年出口函件61.94万件,包件5556件,汇票6.7万张。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函件寄送逐年减少。2000年出口函件28.26万件,包件5556件,汇票2.31万张。2005年出口函件13.1万件,包件7257件,汇票1.08万张。

报刊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勤无报房、报馆。1950年,邮局开始办理报纸发行业务。杂志仍由书店邮购代销。1953年上半年,民勤书店将发行的杂志全部移交县邮电局办理。“邮发合一”后,扩大了发行面,增加了发行量。至1963年,发展到大队订有《人民日报》,生产队订有《甘肃日报》,报纸期发数达1318份,杂志期发数达814份。“文化大革命”期间,报刊发行数量及种类大幅度下降,仅有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1985年,报纸期发数达2.1万份,比1963年增长15.8倍;杂志1.38万份,比1963年增长16.9倍。1990年,报纸期刊发数达1.87万份,杂志1.58万份。1995年,报纸期刊发数达1.87万份,杂志1.9万份。2000年,报纸期发数达1.6万份,杂志1.18万份。止2005年,报纸期刊发数达1.4万份,杂志9393份。

集邮业务

1987年,民勤成立集邮协会,散户集邮人数大增。1998年,民勤县邮政局推出以民勤自然风光、旅游观光景点、沙产业园区建设、沙井文化、宋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片为载体的民勤个性化集邮形象册《翰海明珠》。邮政储蓄1999年,全县有电子化支局5处,7个邮政储网点与全国通存通兑。2000年,邮政储蓄余额为3975.2万元。止2005年,全县有邮政营业网点15处,邮政储蓄余额为17444万元。邮政速递业务1994年6月后,县邮政局相继开办了特快专递、邮政绿卡、商函广告、中邮专送广告及入账汇款等新型增值业务。1999年后,开办了邮政速递业务,开发的新业务有同城速递、代收货款、特快送款、邮政礼仪和收件人付费等。

2、邮路

民国时期,民勤县至武威为步差夜班,邮路总长度105千米,划为3段行进,即民勤—香家湾—月牙墩—武威,路过蔡旗堡带邮。1946年,武威至民勤的邮运改为毛驴驮班,由武威直达民勤县城。此时乡村不通邮,一般群众通信来往,依靠商号、车马店代转,通信无保障。1951年起,县邮电局开办了民勤至中坝(羊路、六坝)、大坝、双茨科、泉山、西渠、东湖等乡镇步班邮路,邮路总长度236千米。1960年,全县有自行车邮路461千米。1970年有步邮1千米,自行车邮路1259千米。至1974年,县邮电局购置了摩托车8辆,实现了农村投递摩托化,将原有的1l条自行车邮路,重新组合成6条摩托车邮路,邮程全长达646千米,占全县邮路总长度的49%,投递10个公社、110个大队、273个生产队、116个机关学校,同时还担负2个邮电所、3个代办所的邮运任务。1980年,全县有步邮4千米,自行车邮路1155千米,摩托车邮路337千米。1991年,全县告别步邮,有自行车邮路1155千米,摩托车邮路337千米。2005年底有农村投递邮路30条1215千米,遍及全县18个乡镇、244个行政村、1750个社,覆盖率达98%。

二、通讯

1、移动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