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日通
23664600000005

第5章 脏腑护体养生经(1)

心者,君主之官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和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血液在心和脉中不停地流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心、脉、血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只有心气才能推动血的运行,使血液流行,脉管搏动,全身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才能得到血液的濡养,以维持生命活动。

若心气衰竭,则血行停止,心与脉的搏动亦消失,生命也随之终结。正如《灵枢·经脉》 所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心藏神

人体之神藏于心,故《灵枢·大惑论》说:

“心者,神之舍也。”《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心藏神。”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若心神正常,人体各部分的功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互助互用,则全身安泰。若心神不明,人体各部分得不到应有的协调与统治,因而产生紊乱,疾病由是而生,甚至危及性命。

心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首先,心是人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要内脏,如《孟子·告子上》中说:“心之官则思。”说明了心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必须明白,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由五脏共同完成的。在五脏的精神活动中,心是主宰者,所以《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除思维活动外,心还是人体情志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肺者,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天气通于肺。”说明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是指肺为五脏中与气关系最密切的内脏。这是因为肺司呼吸,清气由肺吸入,是人体气的主要来源之一,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气的生成。

呼吸均匀和调,则浊气得以排出,清气得以吸入,气的生成来源不匮乏;若呼吸功能减弱,吸入清气不足,势必影响气的生成而导致气虚;如果呼吸停止,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体内外之气不能进行交换,生命也随之而告终。

其次,肺主气还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肺的宣降和呼吸,即是气的升降出入在肺中的具体体现。

肺主通调水道

人体内的水液虽由脾胃而来,但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又依赖于肺的疏通和调节,以维持动态的平衡。通过肺的宣发,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代谢后以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泄;通过肺的肃降,水液向下、向内输布,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经肾蒸腾气化,将代谢后的水液化为尿储存于膀胱,而后排出体外。

由此可知,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不但能使水液运行的道路通畅,而且在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功能。

宣散卫气

卫气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肺气不宣,则卫气不能达于全身,而出现恶寒无汗等证。治宜宣发肺气;如肺气虚弱,无力宣发,可造成在表之卫气不足,则会出现怕冷、出汗、容易感冒等症状,故欲使卫气充足,宜用补肺益气法。故古人云:“肺主气,属卫。”肺的宣发,是卫气得以布散的基本动力。肺气不宣,或肺气虚弱,均可造成卫气布散失常,影响其生理作用的发挥。

肝者,将军之官

肝藏血

肝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储藏血液是指肝可以将一定量的血储存于肝内,以供机体各部分活动时所需,故肝有“血之府库”之称。调节血量,是指肝对于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以及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也随之而有所改变。当机体活动剧烈、情绪激动时,肝就把所储存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机体活动之所需;当人体处于安静休息状态、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相应减少,相对多余的血液就归藏于肝。

肝主疏泄

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黄帝内经》中多处讲到肝与筋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指出人到了50多岁就出现了衰老的状态,就是肝的精气衰退而产生了筋的活动不灵活,说明早在当时就认为人的全身运动都与肝有关。

肝开窍于目

肝开窍于目,是说肝的精气通于目,肝经又上连目系,而目的视力,要靠肝血的濡养。《黄帝内经》说:“肝主目。”《灵枢·脉度》: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功能正常则目光有神,视物清楚明亮。如肝功能受损则可以反映在目上,如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则视物模糊和夜盲;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畏光流泪或目赤生翳;肝阳上亢,则头昏目眩;肝风内动,则目斜视上吊。即目是肝脏病变外在表现的一个方面。

肾者,作强之官

肾藏精

藏,即闭藏。故《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主闭藏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将精气藏于肾,并促使其不断充盈,防止精气从体内无故丢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创造必要的条件。

肾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故肾又有“水脏”之称。如《素问·逆调论》所说:“肾者水脏,主津液。”人体的津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肾对津液代谢的主持和调节作用,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肾阴和肾阳对整个津液代谢过程中的各个器官都有调节作用。二是肾脏本身即是津液输布和排泄所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肾阳为开”,“肾阴为合”,若肾阴肾阳不平衡,开合失调,将导致人体尿量失常,两者平衡,水液的排出才能正常。

肾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可以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保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保持一定的呼吸深度。如肾主纳气功能正常,呼吸均匀调和。如肾虚不能纳气,则会出现呼气多吸气少等症状。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精的充养影响耳的听觉功能。肾精充足,则听觉灵敏;肾精不足,会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现象。二阴是前阴与后阴的总称。前阴包括尿道和生殖器。尿液的储存和排泄要依赖肾的气化作用才能完成,所以如果出现尿频、遗尿或尿少、闭尿等现象,多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

后阴指肛门。粪便的排泄与肾有密切关系,如肾阴不足会导致肠液枯竭而便秘。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藏精,精能生髓,肾精充足,骨髓充盈,骨骼得到充分滋养,坚固有力;肾精虚少,骨髓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会出现软弱无力或发育不良的现象。头发的生机根源于肾,肾气盛的人头发有光泽,肾气不足的人头发易脱落、变白。

脾者,仓廪之官

主运化

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传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