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药用药
自备一个家庭药箱
家里预备一个简单的小药箱,对一些小外伤、常见病等小问题,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药箱里应放置如下医药用品。
1.常用物品。镊子、医用酒精、碘酒、消毒纱布、胶布、体温计、脱脂棉球、消毒棉签、医用绷带等。
2.外用药物。创可贴、烧烫膏、眼药水、口腔溃疡散、云南白药气雾剂等。
3.内服药。感冒药、止咳平喘药、心脏病用药、降压降糖药、消化不良用药、抗菌消炎药、止泻药、抗过敏药、止痛药等。
有婴幼儿的家庭,要配备小儿常用药品,如胖得生、小儿清肺散、病毒灵等。还要根据季节增添常备药。夏秋两季要配备防暑降温和蚊虫叮咬的药,如藿香正气丸、风油精、清凉油。春冬季节要备有冻疮膏等。另外,根据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还可以制作一个家庭急救包,放在家庭药箱一隅,急救包中药品的配备根据不同需要而确定。
家庭药箱的清理方法
纸袋包装的药品,容易受潮变质,是重点清理对象,如果发现药片有变色、发粉的情况,就不能再用了。如果需要将药物储存到别的空瓶中时,应在瓶子上贴好标签,注明瓶中药品的名称、用途和有效期等。
清理家庭药箱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查看药品包装上标注的有效期,过期药品和霉烂变质的药品一定要清掉。另外,药品最好储存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中,如一个箱子或抽屉里,不要与其他物品混放。
家庭购药常识
首先,应明确是什么病症,该选用哪种药,再去药店购买,否则应去医生处开方。比如同是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用药就不一样。不同原因的胃痛,用药也不一样。不能单靠商品名买药,因为同一成分的药物,商品名繁多。而应看药品主要成分,主治什么病,然后再考虑对症购药。如三九胃泰、胃复康、胃必治等,它们对某种病的确有一定疗效,但并非能治如药名所指的全部“胃”病。
另外,买药时要看药盒上的药名及所写的适应症,必须详细阅读所购药品的说明书。看所购药物是否适合自己的病症,可能产生哪些不良反应,自己是否有相应的用药禁忌。当然,家庭购药应选择质优价廉、能够自行使用的常用制剂,必须附有药物说明书,并记载着有效期,要看药品批准文号,没有批准文号的药品是伪劣药品。应选离失效期较长的药物。
购买备用药,要选易于贮存,并包装完整无损的药品。对零散药片、丸、胶囊制剂,要用瓶分别装置,并当即标记上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及失效期,绝不可用纸袋装药。
贮存常备药物的方法
家庭贮备的常用药,应妥善地贮藏、保管,防止药品霉变、分解、过期失效,还应对其作好分类,以便用时寻找。各种药品,必须有明确的标志,应特别注明药品名称、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失效期等。内服、外用药,一定要分开贮存,避免误用,导致造成不良后果。成人用药与小儿用药,应分开放置。另外,不可把药放在小孩能拿取处,以免小孩误服。
药品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包装要严密。不可用纸袋或纸盒装,否则会变质。夏季尤须注意,南方潮热地带一年四季皆应注意。有些药物还应低温保存,如胰岛素、眼药水等,应放于冰箱内。另外,奎尼丁、硫酸奎宁、碳酸钠、硫酸镁等容易风化变质,要密闭保存。奎尼丁和奎宁还要避光,应装在棕色瓶中。
鱼肝油、维生素C、氨茶碱、苯妥英钠暴露在空气中过久,易变色变质;樟脑、碘酒、酒精、十滴水以及各种酒精制剂,易挥发而失效。因此,用后应尽快封装好,不可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家庭用药不宜求贵
有些人认为,药品的价格越高药效就越好。其实未必,像价格较便宜的阿司匹林,由于疗效确切,临床使用率一直很高。很多药物的价格与疗效并无直接关系,如有的是由于原料成本高,有的则是新药或进口药,或产量不多难以得到,物以稀为贵,所以价格偏高。如螺旋霉素的售价是红霉素的几倍,而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仅是红霉素的1/32。
当然,如果贵药疗效显著,贵点也值得,但如果只片面强调贵药便是好药,那就不对了。
家庭用药不宜求多
有些人治病心切,恨不得一吃药就好。往往多种药物一起上,少则两三种,多则四五种,甚至更多。这时如果调配不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成倍增加,联合用药品种越杂,不良反应率越高。因此,家庭用药一定要慎重,必须根据病情的需要由医生确定,不要自作主张盲目行事。
家庭用药不宜求新
一种新药的问世,尽管经过临床证实有较好的疗效,但对这些药物实践检验的时间性和全面性还不够,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其实际性能。在推广过程中,有些新药会由于疗效不佳或毒副作用大而被淘汰。切记一条千古不变的用药原则:对症下药,疗效显著就是好药。
中药不宜用冰箱保存
有人把天麻、人参、鹿茸等中药材放进电冰箱中贮存,以为这样可以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其实,将中药材长时间放入冰箱内,很容易受潮变质,大大降低了药用价值。因此,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名贵中药材,最好先用铁锅把糯米或粘米炒黄,待冷却后,与中药材一起放进玻璃瓶中密封贮藏。
中药不要用水洗
有些人认为中药材脏,于是在煎熬之前常用水清洗一下。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不少中药中含有的糖和甙类等物质能溶于水,如果用水洗,会使其失去一部分有效成分。再者,有不少中药是经过加工炮制的,常添加蜜、酒、醋等辅助材料,用水洗后会影响中药的炮制效果。
中药煎液不宜过夜
有些人常把煎过的汤药留在第二天服用,这样做也不对。在放置过程中,中药汤剂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之间可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如鞣质与蛋白质、生物碱、甙类相遇,生物碱与甙类、有机酸相遇,都会发生沉淀反应,生成新的难溶于水的化合物从溶液中析出。沉淀物越多,相应的有效成分就减少得越多。
另外,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还会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等营养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孕妇服中药要警惕
有些中药对孕妇可产生不良影响。如枳实、牛膝、大黄等,可直接作用于子宫,使子宫收缩,有引起流产、早产的危险;红花可使子宫肌紧张等。另外,桃仁、丹皮、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可能影响胎盘血液循环而危及胎儿。大黄、芒硝、薏苡仁等有导泻作用,过度导泻不利于胎儿的血液供应。还有一些中药可导致胎儿畸形。因此,孕妇需要用中药时,务必向中医师咨询,切不可自行随意服用中药,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孕妇不可随意用药
妊娠期妇女最好不要随便服药,因为药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有时将影响胎儿的发育。比如磺胺药、四环素、苯妥英钠、安定、咖啡因、可待因、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特别是在妊娠的前3个月,有些药物容易造成胎儿发育畸形。
另外,有些药可通过乳汁被新生儿吸收,所以乳母也不能随便用药。如红霉素在乳汁里的浓度比在血里的浓度高20倍。况且,新生儿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还不完善,药物很容易在体内积存引起中毒。
正确食用补品
1.如何选用补品。要根据需要选用补品。身体虚弱确实需要进补时,才可选用相应的补品。身体消瘦无力,可以用点海参、燕窝、蛋、奶、鱼等,贫血病人可以加用中药当归、阿胶、龟膏等。
如果营养良好也要进补,不但无益,反而会加重机体负担。身体偏胖且不虚弱时,长期大量服用人参,可出现浮肿;没有阳痿而长期服用鹿茸,可以导致流鼻血、脱发及血压升高等。
2.不要依赖补品。任何高级补品都不能替代日常饮食,补品只能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起辅助作用。
3.补药不能乱吃。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引起呕吐、腹泻。阴虚火盛的人长期服用人参,也是有害无益。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糖、无机盐和微量元素,都可从食物中摄取。只要不是特殊需要,不必特地去吃补药,药补不如食补。
择时服药效果好
滋补类药物:如人参蜂王浆、蜂乳等,适宜在晨起空腹时或夜晚临睡前服用。
助消化药物:宜在饭前10分钟服用,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充分与食物结合。
催眠、避孕药:一般在夜晚临睡前半小时服用。
维生素类药物:宜在两餐饭之间服用(维生素K用于止血时应及时服用)。
降血压药: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节律服用降血压药,如1日3次,分别安排在早上7时、下午3时和晚上7时。临睡前不可服用降压药。
治皮肤过敏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宜在临睡前半小时服用。
对胃有刺激的药: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等,应在饭后半小时服用。
驱虫药:一般空腹口服,但有时易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等,因此也可于两餐之间或稍食早点后半空腹服用。
铁剂:晚上7时服用疗效最好。
钙剂: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补钙药临睡前服用效果较好。
强心药:凌晨时人体对强心药最为敏感,此时服药疗效倍增。
抗哮喘药:氨茶碱在早上7时左右服用效果最佳。
激素类药: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高峰在上午7时左右,故在每天上午7时一次性给药疗效最佳。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早上7时左右(餐后)服用疗效高而持久,下午6时和晚上10时服用效果较差。
降脂药:晚上血脂产生增加,因此,降血脂药物宜在晚饭时服用。
抑酸药:胃酸的分泌有昼少夜多的规律,因此,抑酸药晚上服用效果较好。
服药时间的解释
服药的时间很有讲究,因为时间不当,可影响血中的药物浓度,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日服1次:时间要固定,应在同一时间服用。
日服2次:即早8时与晚8时。
日服3次:即指早、中、晚各1次。
日服4次:即早8时、午12时、下午4时和晚8时。
每4小时服1次:即每间隔4小时服一次。
饭前服用:指饭前半小时服用,健胃药、助消化药大都在饭前,不注明饭前的皆在饭后服用。
睡前服用:指睡前半小时服药。
空腹服用:指清晨空腹服用,大约早餐前1小时。
必要时服用:指症状出现时,如退烧药在发烧时服用,镇痛药在疼痛时服用。
用药不可骤减骤停
有些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治疗,但由于患者缺乏耐心,不经医生允许便骤然减药停药,导致出现诸多不良后果。比如,治疗癫痫需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突然停药可引起癫痫发作;糖尿病患者如果突然停用降糖药,可诱发酮症酸中毒、昏迷。
这些现象并非药物本身的作用所引起,而是因为用药后机体已经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变化,突然减、停药物,生理上就会出现严重失衡,从而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某些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不可贸然减药停药。
首剂综合症巧预防
有些药物在刚开始使用时,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反应,即“首剂综合征”。用药者往往误认为是过敏反应或副作用。其实,这往往是由于首次用药剂量稍大、次数较多,机体还没有适应所导致的。首剂综合征所表现出的保护性的用药反应,是在提醒、告诫人们减量使用。
为预防这种现象的出现,使用药物时,应先从小剂量、常用量开始,然后视病情和机体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如果症状较轻,可不必停药,重者应立即停药,积极救治。
防止滥用药物
日常用药中,要防止滥用药物。要根据病情,区分用药对象,对症用药。特别是孕妇与哺乳期妇女,更要杜绝滥用药物,否则可能导致畸胎、死胎,直接危害母子健康。
同时,不要忽略药品包装说明中的注意事项,药品的注意事项包括该药的不良反应、慎用与禁忌。因为衡量药品的疗效时,不能只看到药品的优点、作用与用途,还应该看到其毒性,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后既有效又安全。
喉片不宜当糖吃
喉片很甜,特别是薄荷喉片,口感甚佳。因此,一些没有咽喉不适的人也喜欢含些喉片,甚至把喉片当糖片给孩子吃。喉片虽甜,但它毕竟是药不是糖。薄荷喉片虽具有收缩血管、消肿止痛的作用,但咽喉无病而大量吃喉片,则会引起黏膜干燥破损,引发口腔溃疡。
有些喉片具有消炎杀菌作用,若口腔无炎症而大量服用,对口腔黏膜也有损害,甚至可以诱发胃肠疾病。
不可滥用速效感冒胶囊
许多人咳嗽、头痛、流涕、咽痛都服用速效感冒胶囊,甚至还常用来预防感冒,这样做很不好。因为速效感冒胶囊内含有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过量服用可导致粒细胞减少、过敏性皮炎、间质性肾炎,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识别非处方药的方法
1.非处方药的特点:
(1)应用安全。安全性大,性能平和,按常规剂量使用时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即使有些反应也是可察觉和暂时可忍受的,待停药后会自行消失。一般无成瘾性,也无潜在毒性。
(2)疗效确切。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强,适应症明确,可自行掌握,不需要经常调整剂量,无需特殊监测,也不会产生耐受性。
(3)质量稳定。药品的理化性质比较稳定,在一般贮存条件下,较长时间内不易变质。
(4)使用方便。以口服、外用、吸入等便于自行应用的剂型为主。
2.识别药物批号和有效期:
一般药物,在包装上都印有批号和有效期。购置和使用药物之前,应仔细识别一下这些药物的批号和有效期。批号一般采用六位数,前两位数表示年,中间两位数表示月,末尾两位数表示日,如“010925~1”即表示此药是2001年9月25日生产出来的第一批药物。
药物的有效期从生产出来之日算起,一般以整年来计算。如批号为“010925”、有效期为两年,即表示从2001年9月25日起,到2003年9月25日这段时间内有效。有的药品标有失效期,如“失效期:2003年9月”,即2003年9月1日失效。药品超过有效期,应停止使用。
伪劣药品的辨别方法
看标签。先看标签印刷是否正规,尤其是商标和批准文号最为重要。如果没有或印刷得不规范,即可视为假药。
看药品。无论针、片、丸、粉和水、酊剂以及药材,凡见有发霉、潮解、结块或有异臭味,色泽不一致,即可视为劣药。凡超过有效期的药品,也可视为劣药。
另外,游医和地摊药贩以及“卖艺者”,卖的大多是假药。求神弄鬼“讨来”的药,不需鉴别,都是假药。
变质药品的辨别方法
药物是否变质,是药物是否有效的关键问题。家庭中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药物的外观性状、色、味等来识别药物是否变质。一般常用药品出现下列情况即可认定为已经变质,不可再使用。
片剂:白色药片变黄,表面粗糙、疏散或潮解,或有结晶析出。药片上有斑点、发霉、虫蛀、有臭味等。糖衣片有黏片或见黑色斑点、糖衣层裂开、发霉、有臭味等。
冲剂:发黏结块、溶化、有异臭等。
胶囊及胶丸:有明显软化、破裂、漏油、或互相黏连等。
糖浆:药液有较多沉淀物或发霉等。
粉针剂:药粉有结块、经摇动不散开、药粉黏瓶壁,或已变色等。
水针剂:如见药液颜色变深、浑浊、沉淀,或有霉点、絮状物等。但须注意,有些针剂(如甘露醇)在冬季低温下会产生结晶,经隔水加以微温后可使之溶化,即非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