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宝贝,你的世界我知道
23660100000004

第4章 触摸未来(2)

日本国立成长医疗中心研究所的谷村雅子建议妈妈们在喂奶时,最好为宝贝营造一个安宁的环境,要与宝贝对视、微笑,给他唱些儿歌童谣等等。这样,宝贝长大后也更容易拥有平静淡定的心态。而最糟糕的情形是,有些妈妈一边喂着宝贝,一边还忙着与其他人争论不休,这一行为会让宝贝在潜意识中认为,喝奶、进食并不能使人快乐,它是争吵的一部分,这样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到他日后的生活态度。民以食为天,婴儿以奶为天,连吃奶都不能开开心心,还能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呢?

爱的变量

让宝贝吃饱喝足,只满足他的生理需要,就能够让他与父母建立起至真的亲情,就能健康成长了吗?当然不能!对宝贝来说,外界事物的吸引力再大也不及与妈妈身体的接触来得安心。

科学真相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哈洛和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笼子养育,并用两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用铁丝和绒布做成,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更多的时候都与“绒布母猴”待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

看吧,虽说吃是身体之根本,但是身体上的温暖抚慰更能赢得宝贝的依恋之情,在他的小小心灵里,身体上的温暖是与妈妈的关怀和爱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别看宝贝不谙世事,他能通过身体上的感觉体会出许多不同的感情。这就是为什么人常说,幼年时缺少拥抱与爱抚的孩子,成年后容易变得情感淡漠。所以,温暖,对宝贝而言不仅仅是身体感觉,更是心理需求。

学会知冷知热

从来,我们都以为“冷热自知”,温度感觉似乎是基本的能力,甚至是人的本能,却不承想对于初生的宝贝们来说,这个冷热的概念及辨别原来是后天学习才懂得的。

我们需要特意为宝贝上几节有关冷热概念的辅导课,以教他们认知那温暖的水带来的感觉,叫“热”;冬天寒风吹过脸庞的感觉,叫“冷”。因为这个天性的感觉需要后天不断地体验,直到皮肤觉不断地将这些信息传给大脑,大脑存贮好了这两个冷与热的概念后,下次再遇到相关情况,大脑就能及时地告诉皮肤那是什么,并如何应对它。这时,宝贝才算完全懂得了冷与热的不同。

科学真相

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新生儿是能够感觉到温度变化的。在一项对新生儿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婴儿对牛奶温度变化的适应范围可以达到50.85摄氏度,对冷牛奶的个人适应度为5.32摄氏度。

这些结果表明,新生儿对大大高于或低于正常体温的温度变化有着相当大的忍受力。所以,这也告诉我们,别看那小人儿看上去软软弱弱的,其实还是很有耐力的,不可小视。

在一项研究中,给一组早产儿喂的是直接从冰箱取出来的牛奶,给另一组婴儿喂的则是同正常体温一样的牛奶。在经过两千次喂养后,对这两组婴儿作了仔细的医疗检查,检查结果只有一个显着差别——喝冷牛奶的婴儿,只是在喝完牛奶后的短时间里体温暂时有所下降(霍尔特等,1962)。在比这还要早的一项研究中,给150个婴儿喂的也是冷牛奶,但两个实验结果很接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婴儿在生理上有更强的恢复能力。

这个关于如何适应冷热温度的实验说明,温度觉虽是天生,但是却需要后天的一次次经验来加强,一直到最后,我们几乎都不用动脑筋去想就知道冷热之感。而这个经验对小婴儿来说则更为重要,他们对冷适应得很快,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需要给予适当的保暖。此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用热水瓶、电烫壶保暖时,要注意安全,切忌靠近孩子的皮肤,尽管孩子能感觉到温度的高低,但他的痛觉比较迟钝又无能力作出反抗来保护自己,所以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烫伤。

触觉的妙用

触觉能力可以细分为触觉辨识和触觉防御两部分:触觉辨识能力能够让宝贝从生活实践中积累起诸如软硬、冷热等不同的经验;而触觉防御能力则可以让宝贝了解环境的安危,进而及时找到保护自己的办法。

敏感的触觉

多数时候,我们对触感都有些无意识。一个杯子拿在手里就是拿在手里,并不会细想它握在掌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粗糙的?光滑的?玻璃与不锈钢之间的质感又有何区别?……不过等你哪天有空了,可以慢慢去品味一番,或许会发现,原来在那些细微的触感中,竟有那么多以前从未察觉的东西。而且倘若你多试几次,便会发现生活变得有些不一样了……而这些几乎快被成人遗忘的触感,却是小宝贝们的最爱。

在五种感官中,触觉器官所占面积最大,即使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婴儿,他的全身皮肤也早已布满了灵敏的触觉。所以,别看小家伙身形娇小,但是他对不同的温度、湿度、物体的质地和疼痛的触觉感受能力可是一点也不少。

科学真相

研究表明,经常接受抚摸的婴儿,情绪和睡眠比同龄的婴儿更优质。因为触摸会帮助释放更多的成长荷尔蒙,而接受过爱抚的宝贝更容易入睡,睡眠中的成长荷尔蒙分泌量是最多的。如果婴儿缺乏抚摸,其触觉会越来越不敏感,其成长荷尔蒙得不到激发就会自行关闭,换句话说,这些宝贝的个子都不会太高。这种现象在人手不足的孤儿院中多有体现。与之相反的,对那些早产儿来说,父母的爱抚会起到惊人的康复力量,拥抱与爱抚会让这些早产儿更快地健康成长起来。与此同时,温柔的抚摸还会使婴儿体内的压力荷尔蒙——可的松(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调节盐类及水代谢的作用)明显下降。

可的松的机能之一就是帮助个体应对压力以及在险恶的环境中迅速应变。母婴之间无忧无虑的亲情维持了宝贝的荷尔蒙平衡,而对母亲缺乏亲切感的婴儿,要么习惯于较低的荷尔蒙水平,变得反应迟钝,要么长期处于较高的荷尔蒙水平,导致心理紧张,患上慢性焦虑症。

这就是为什么曾经习惯于被紧紧包裹在子宫内的胎宝贝,出生后依然喜欢紧贴着身体的温暖环境。

除了生理原因外,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出生后,宝贝的生活空间忽然大了许多,可以舒舒服服、自由自在地将小胳膊小腿尽量地伸展开去,所居之处再也不是之前那个磕磕碰碰的小“蜗居”。这突然而至的自由空间让宝贝有些慌乱,所以当他被妈妈抱在怀里时,总有种重回子宫的怀旧感,重温子宫所特有的温暖感和安全感。当然,这个适应过程也是逐渐的,睡觉时他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在“蜗居”中的那个边界,因此,他会时不时地使劲向上挪一挪,一定要等小脑袋碰上了床栏杆之后才能安然地继续沉睡。这一居住习惯,大约要等出生6周后才能被他淡忘。

这里还应该提及我们东方民族包裹新生儿的习惯。一般有经的宝贝就利用包裹的触觉感受来使自己安静。而当你怀抱他们时,他们喜欢紧贴着你的身体,依偎着你。

全世界的父母在面对小

验的父母都说,将新生儿包裹好,可以使他们睡得更安静,惊跳次数也会相对减少。这是因为包裹就好似子宫的替代品,新生婴儿哭闹时,都会本能地抱起自己的孩子,并轻拍、摇动他们,这其实就是在充分利用触觉来安慰新生儿。根据一个实验观察,有三分之二哭闹着的新生儿,只需要和他们说话,将手放在婴儿的腹部,并按住他们的两个手臂,通过触觉刺激就能使他们停止哭闹,并不需要特意抱起来安慰。当然,如果是他们饿了,或心里实在是不舒服,那这招就不奏效了。

指导小手册

如何训练宝宝的触觉

1.将训练放入日常生活中

如给宝贝扑爽身粉时,就可以顺便为其做做触觉训练。让宝贝躺好,用粉扑在他的腰部、胸部和背部,各摩擦三次。为了增强宝贝的认知能力,还可以一边摩擦一边说出身体各部位的名称。

2.特别时间,特别训练

每天上午,当室内温度转暖之时,可以让宝宝裸睡在床上,之后由头部向身体,再向手脚慢慢抚摸宝宝,时间2分钟左右,每分钟12次左右。注意一定要确保宝宝的情绪是轻松愉快的。

3.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触感

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布料,如丝绒和麻纱轻轻摩擦宝贝的全身。边擦边告诉其布料的触感,是“柔软”还是“毛糙”。还可以将布放在宝贝的手中,逗他握住,以便摩擦手掌内的触觉神经。注意每块布料做3次。

触觉有什么用?

通常我们都知道“视觉”看物,“听觉”听声,“嗅觉”闻味,“触觉”呢?除了感受触摸之外,还有什么用途?

触觉,身体的无影“保镖”

如果把时间再次推回到人类最原始的阶段,当一个小婴儿呱呱坠地后,他所处的环境就已不再是安全而温暖的了,相反,这个全新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不可知,充满了寒意和重重危险,似乎随时都会遭遇灾难,总之,大自然对一个新生儿来说没有美好,只有“危机四伏”。可是,此时新生儿的眼睛、耳朵等感官都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谁来为这稚弱的新生命保驾护航呢?那个一直若隐若现的皮肤触觉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英勇承担起了辨识与防御的重要任务。

触觉辨识能力能让宝贝很清晰地分辨出软与硬的不同、冷与热的迥异等等;触觉防御能力则能让宝贝通过肌肤的不同感受做出应对环境的正确判断,从而保护自己。例如,对于刚出生的婴宝贝,如果喂的液体太热或太凉,盖的被子太厚或太薄,或者尿布被尿湿,触感都会准确无误地报告给他,而他就用哭闹的方式加以拒绝,所以说触觉是身体的无影保护神一点都不为过。再比如,宝贝能清楚地知道如何躲避较为尖锐的物体,以免伤到自己。还知道一旦妈妈用温暖的手掌轻轻拍抚自己,就意味着四周是安全的,可以放心大胆地睡觉了。这些都是自我保护的反应,也是触觉防御功能的体现。

触觉,合作模范

大自然赋予触觉那么大的领土,并不是让它独霸天下,它需要和其他感官一起努力,让主人顺利地感觉、认识、把握和享受这个世界。比如眼睛,当你第一次拿起一根长形积木给宝贝“看”时,其实他不知道是“长形”,他必须亲自用手摸一摸,用嘴咬一咬之后,才能接受“长形”这个概念并把它存在脑海中。这也是宝贝一看到某个新东西,便会反射性地放进嘴中的奥妙所在。只有经过这样一番“看”、“摸”、“咬”的亲身体验之后,大脑才愿意把这些物体的材质、形状与大小等信息收藏起来,下次再看到类似的东西就直接把信息输送出来告诉宝贝那是长形、那是圆的。再比如,宝贝看到一件新玩具之后,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先利用触觉侦测一下物体的安全性,再用视觉了解一下它的颜色与形状,最终用听觉了解一下它的声音,这些过程就是触觉的一系列协调工作。可见,如果触觉缺席,眼、耳等感官也就难以履行其职责。所以,宝贝的触觉发展直接影响着其智能的发展。

指导小手册

宝贝的触觉发展虽然会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行进,但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适时的刺激,帮助宝宝发展触觉能力。

0~1个月

爸爸的胡子:用带胡茬的脸轻轻亲亲宝贝,这会让其感受到不一样的皮肤触觉。另外,这样的拥抱还能使宝贝感受到爸爸那宽厚的臂膀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力量感。

妈妈的轻抚:新生儿很敏感,尤其是嘴唇、眼、前额、手掌和脚底。妈妈可以有意地用乳头或手经常轻触宝宝嘴唇,这能让他马上产生吸奶动作并将脸转到被触方向,同时也能增进情感交流。

2~3个月

抓玩具:为了提高宝贝的触觉能力,可以把不同质地的玩具放在宝宝手中停一会,还可以用玩具从宝贝的指根到指尖进行轻抚,然后轻抚手背。当宝贝的手自然张开时,可以将玩具塞到他手中,帮其练习抓握动作。

握手指:把食指放在宝宝手心上,轻触他的小手并向其“问好”,引起其兴趣。再将手指从他手心移到手掌边缘,看宝宝能否握住手指,反复动作直到熟练。

3~4个月

触摸形状:当宝宝“啊啊”讲话时,父母举起不同颜色的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积木给他看,并告知形状。还可以让他摸一摸,反复刺激有利于日后分辨形状。

4~5个月

拨豆子:把豆子放在浅筐内,将宝宝的小手放在豆子中,并协助他做拨豆子的动作,这可以帮助宝贝锻炼手部的灵敏度和灵活性。当然,还要记得千万别让他在游戏中吞食豆子。

摸摸脸:感知面部器官。轻柔地触摸他脸上不同的部位,并告诉他每个部位的名称。如轻抚他的鼻子,并说:“这是你的鼻子。”也可引导他用手触摸你的脸。

摸世界:父母抱着宝贝认识周围的每一件物体时,都要让他的小手亲自去摸一摸。

5~7个月

目标抓取:宝贝的抓握能力初步展现,因此促进宝贝抓握能力的发展能为其体验触觉创造更多的机会。可以明确指示宝贝将悬挂在床头或者床尾的玩具抓住。还可以手持宝贝喜欢的玩具,但不立即给他,鼓励他自己来抓握。

抓泡泡:在宝贝面前吹泡泡,五彩缤纷的小泡泡一定能吸引小宝贝去抓去碰。这还能让宝贝的身体得到锻炼呢。

感受物体:为宝贝制作一册具有不同质感的识物图卡,例如:

毛茸茸的兔子毛皮、有质感的金属等,让宝贝任意触摸摆弄。

爬中练:可在地上铺些不同材质的布或地毯,让宝贝自由爬行。既锻炼了手脚的触感,又锻炼了爬行能力。

水中摸:在洗浴盆里放一些塑料玩具,如小摇铃、小彩球、小塑料杯等,逗引宝贝在水中玩耍,体验水的流动、物体的漂浮感。

7~12个月

爬中学:宝贝可以自由爬行以及扶物站立后,对于触觉的体验机会更为广泛。因此可以在其爬行、行走的范围中放置触感迥异的玩具,例如绒毛玩具与皮球。同时,利用宝贝触摸到的不同玩具来为他强化不同的方位概念,例如可以告诉宝贝,“来妈妈这边,就是绒绒熊熊这边,这是后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