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教子课
23656600000004

第4章 管理法则:管束是父母的责任(2)

安妮去学校的时候忘了带作业,她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把作业送到学校。妈妈说:我不能去送,最好你自己回来拿。”安妮开始感到很失望,并告诉妈妈,学校的老师可能会认为妈妈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但是这时妈妈对自己所谓的责任并不感兴趣,她所感兴趣的是如何让安妮从亲身经历中获得责任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她告诉老师,希望安妮能够自己回家拿作业。安妮有些生气,感觉妈妈一点也不通情达理,居然让自己回家拿作业,这样一定会耽误课程,老师会生气的。但妈妈并没有妥协的意思,坚持要安妮自己回家取作业。妈妈把作业放在门口,然后开始打扫房间,安妮回到家里很生气,想和妈妈吵一架,这样让妈妈知道她很恼火,然后希望妈妈可以开车送她回学校。不料妈妈根本就不理会她的挑衅,只是若无其事的说:“宝贝,我忙着呢,你现在先回学校,交上作业。我们以后再讨论这件事情。”

放学后,妈妈知道安妮己经不在火头上了,她耐心地听安妮述说,她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感到很窘迫,因为妈妈不给她送作业,她还得自己回来拿。妈妈问安妮:我很爱你,宝贝,你知道吗?”安妮承认这点,妈妈又说:“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你知道吗?”安妮赌气地说:“我忘了带作业,你又不肯送去,我想你是不把我当回事。”妈妈又说:孩子,让我们来想一想,你为什么忘了带作业?”安妮回答说:“我赶校车比较急,就忘了。”妈妈接看说:你忘了带作业,感觉很不好,是吗?那么今天你从事情中学到了什么?”安妮想了想,回答道:我想,我下次会把作业提前放到书包里去。”妈妈接着提示她:“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安妮又想了一会,说:我可以在闹钟一响就起床,不至于那么紧张。”妈妈最后说:你现在再想一想,如果我把作业给你送到学校,这些东西你还能学到吗?”安妮惭愧地点了点头。

父母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亲身经历,适当地给孩子们出点难题,让他们出出丑,然后选择时机就事论事,往往能够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比无微不至的关心强过百倍。

在孩子开始培养自我独立能力时,必然要遭受一些挫折,受一些委屈。家长们此时要引导他们自己走出挫折,从中学习到经验教训,锻炼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要忙不迭地去安慰、呵护,替他们解决问题和承担压力。

家长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地爱护和负责。

在关爱和管束之间把握好度

做父母的对孩子管束的度是很难把握的,总是处于两难选择之间。过于严厉容易扼杀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并且很可能破坏孩子的自尊和人格的形成。但是放任孩子也很容易破坏孩子的自尊。当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时,不管自己犯错的原因是什么,他都希望父母做出适当的反应,父母象征着每个孩童所想要的秩序、公平和法令。父母如果拒绝接受孩子的挑战,孩子就不会尊重父母,也觉得没有必要听从父母的话。更重要的是,孩子心里会纳闷,如果爸妈很爱他,为什么允许他做坏事?

过于严厉的管束或者不被管束都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属于这个家庭,尽管事实上父母是爱他的,但他们感觉不到。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管束应该给予一定空间,允许他有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孩子认识到父母的关爱。

加州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史丹利·库柏史密斯,针对1738名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男孩和他们的家庭做了一项研究,希望通过它了解影响孩子自尊心发展的因素,这个研究从孩子青春期之前的阶段开始,一直追踪到青年时期。他发现,在家庭中享受比较多的爱可以让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尤其是父母在管教上比较严格,家庭观念比较民主开放,更加有助于孩子的意识提高。由此可见,只要设定好行为界限,孩子就能在此范围中自由地培养和发展个性。

正如威廉·达蒙在《期待:克服家庭和学校的纵容观念》一书中所写的:“所有孩子都需要接受纪律约束,这既是积极性的,也是限制性的。如果孩子在学习技能,那么他需要这种约束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天赋。而在试探社会规定的极限时(每个孩子都不断地在这么做了),他们也需要遇到这种坚定而又前后一贯的纪律约束。”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合理的管束”,然后才可能对孩子实施真正有效的管教。

合理管束应该有一个提前设定好的合理的界线,以制度和规定方式确定下来,并加以公布。这些规定应该在孩子违反之前就讲明白,一定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父母的期待和理由。

家庭需要制定规定,以便让每一个成员知道自己的家庭是如何生活的。规定是为了保护孩子并且教育他们分清是非和主次,以便使他们过上幸福生活。

如果孩子们在家里接受并且听从规定,那么他们在家庭以外也就比较容易融入到需要遵从更多规定的更广阔的外面世界中去;一旦这些规定得到遵从,社会也就能更好地运作并且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和财产。

当父母看到一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出来了,父母要首先对这种行为加以辨识,看是否违反已经确定的制度,是否需要惩罚。同时指出孩子所犯的错误,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保证他们的尊严不受伤害。

许多父母在管束孩子时,没有准则,处罚起来也就没有原则性。有时候会因为孩子一时犯错或不小心酿成意外而重重处罚他,如没有整理好房间、忘记喂宠物或其他幼稚的举动。

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处罚也有对错之分,我们赞成适度地管束孩子,这绝对不是说父母可以把自己负面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不能由于自己心情不好,就在孩子做错事、或者行为幼稚时就拧他的耳朵;父母也没有权力在别人面前处罚他,或者用不尊重的方式羞辱他。

如果孩子不是故意违背规则而犯下的错误行为,那么对于孩子进行处罚,就会造成孩子心中怀恨。他的坏情绪得不到释放,时间久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样消极的情绪是不可取的。

平时,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是,当孩子犯了错误,需要进行管束的时候,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面对事情的,而且你提的要求将是伴随着奖赏和惩罚的。这就是作为家长的权威性。

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管束不了自己的孩子,这其实说明在平时管束孩子的时候,他们没有很好地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假如父母并没有根据孩子是否遵从规则来进行相应的奖励与惩罚,那么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的话听不听都一个样。

这种权威性是通过日常管束的细微言行和举动树立起来的。比如父母在管束孩子时要保持一致,这样孩子才能建立起统一的行为标准。假设爸爸说可以去干一件事,而妈妈却说不可以,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无法建立自己的一套行为标准。因此,即使父母双方对彼此的管束持有异议,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权威性。

权威性无法树立最重要的是与父母奖惩的方式使用不当有关。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都信奉恩威并用的方法。一位家长曾非常疑惑地说:“我对儿子软硬兼施、恩威并用,可怎么还是不灵呢?”

试想一想,忽冷忽热的天气,一会儿零下40度,一会儿零上40度,玻璃杯还容易爆炸呢,更何况孩子幼小的心灵。喜爱孩子的时候,把他(她)当作“小皇帝”“小公主”般宠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了,明知孩子缺乏自制力却无原则地放纵他的任性;而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或者犯了一点错误,又去用暴力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方法怎么能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呢?

管束不能流于形式

尼尔的父母经常教育他要尊老爱幼。当家人每次买回梨后,父母都要尼尔把最大最好的梨留给奶奶吃。尼尔领会了父母的意思,每次都会把最大的梨送到奶奶跟前,奶奶笑着夸奖孙子:尼尔真是个好孩子,奶奶牙不好,你吃吧。”接着,他又把梨送到爸爸和妈妈面前,他们都有不吃梨的各种理由。就这样经过了一个轮回,梨又回到尼尔手中,于是,尼尔拿着那个最大的梨坐在椅子上独自享受。而这时,家人也都快乐地看着这个孩子吃梨。

一天,妈妈的朋友来家做客,懂事的尼尔马上从装水果的盘子里挑出了一个大梨,送给客人吃,家人见了都非常高兴。并赞扬说:“尼尔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并且出于对尼尔的尊重,这个朋友自己尽管不是很喜欢吃梨,但还是接过了那只梨子。谁知,她刚咬了一口就惹来了麻烦,只见尼尔生气地冲着客人喊:你怎么这么贪吃呢?太不要脸了!”那位朋友感到很尴尬,咬在嘴里的梨不知怎么办,她对尼尔的举动表示迷惑不解,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尼尔恼怒地坐在一边,眼睛不停地盯着客人手中的梨。最大的梨向来是虚晃一圈,最终只会落到他手上,而这一次这个梨却没有转过来,他从来也没遇到过这种事,于是跟客人急眼了。

尼尔的父母自然更是尴尬万分,他们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于是赶紧向朋友解释,说这大梨向来是谦让一番,最后必定又回到尼尔的手中。那位朋友终于清楚了其中的缘由,于是赶紧起身告辞。母亲看着朋友离去的身影,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在形式上做出某些动作,对孩子的管束如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面对孩子家长要学会拒绝

如今的孩子,可以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照顾、爱护和物质享受,可是,他们索要的东西越来越多,层出不穷,似乎永不知足,令父母难以招架。天上的月亮他要摘,水中的月亮他也要父母去捞,父母有时也会感叹:我们小时候很多东西都没有也走过来了,现在这孩子什么都有,却还是不满足。”

其实,孩子的心灵本是一片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与父母的思想、教养方式、行为准则息息相关。因此作为父母,需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需要什么家长就买什么,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有些时候,家长必须学会拒绝孩子。对孩子非分的要求应该拒绝,对孩子正当的要求,基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或者出于教育孩子的目的,也未必全部可以满足。

孩子们不喜欢遭到拒绝。就如同我们成年人想干某事时,我们也不乐意听到“不”在听到“不”时,孩子们会表现出暴怒、反抗、恼火、消极、不悦、指责和抵触。因此,我们要学会拒绝的艺术。轻易、粗暴、简单化地拒绝孩子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受到损伤,产生不安、无所适从的感觉。适当地拒绝孩子是必要的,掌握一些方法策略同样不可缺少。

●让孩子们自己做出一些决定

如果你的孩子问你能否跟朋友们去逛逛集市而你以前从未同意过,你可以问一些问题,比如,“你认为我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父母需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您以前从未同意过,所以我猜您会说‘不’。”

你可以这样回答:这样吧,如果你今天想跟朋友们玩,可以让他们来这儿找你。”或者你可以回答:我现在去市场,如果你想让你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去,我非常乐意跟你们一块去逛一会儿。”

在这种情况下询问孩子想法的另一种方式是:“你为什么认为我会说‘不’?”这个问题给了孩子解释预料中情况的机会:“因为孩子们自己到市场上不安全。”对于孩子的回答,你应该予以积极的反馈:没错,你回答得很好。这表明你的确在认真思考问题。”

●讲出说“不”的理由

让孩子们都更易于接受拒绝的方式,即家长能够理智并且有逻辑地讲出拒绝的理由。许多父母们总是习惯说:“说不就是不。”这种说法既不理智也不合乎逻辑。

当你准备拒绝孩子的要求时,需要运用正确的做法,首先要三思,决定之后就把自己拒绝的理由坦率认真地告诉孩子,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做法。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到家长不能满足要求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要求有些过分了,或者家里的确有困难。

比如孩子问:我能对着车库的墙打网球吗?”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就应该有相当充分的理由进行解释,例如:“我不喜欢你那样干,因为邻居们会听到噪音。”或者“我不希望你那么做,因为我怕你会把铝制墙板弄上凹痕。”

●坚持原则

最失败的做法是有些家长当时拒绝了,可是经不住孩子的纠缠,过一会又去满足他。出尔反尔,会养成孩子的坏习惯,孩子潜意识里会以为只要用死缠硬磨的手段就可以达到目的。也有些家长不注意相互之间的沟通,爸爸拒绝了,妈妈又同意了;或者是父母达成了一致意见,爷爷奶奶却悄悄地予以满足。

有些孩子性格倔强,思想上一时想不通,就闹情绪,通过不吃饭、不理人获取家长的同意。这样的话,父母必须坚持自己的决定,不要屈服迁就,可以冷处理,或者想想别的办法,转移孩子的兴趣或者注意力,之后再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向孩子做出合理的解释。

有少数家长不自觉地走向另一个极端:贿赂孩子。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父母给他想尽一切办法,或者请家庭教师,或者反复给他讲述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当所有的方法都不见效果时,他们许愿一旦成绩达到多少分,便给孩子一笔钱买高档跑鞋,甚至是让孩子买自己喜欢的高级玩具等等。这种做法确实能对一个孩子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使孩子产生高度的积极性,但效果却是短暂的,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利影响。当一个小孩受到多次“贿赂”时,他们做事会变得愈来愈依赖“贿赂”,甚至做点小事也是如此。贿赂”还会带来一个严重问题,它很可能成为孩子努力追求的首要目标,而不是内在的动力。当追求“贿赂”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或者行为的动力时,家长如果再对孩子继续“贿赂”的话,孩子很可能不再做某种事情了。

●重新看待问题

说“不”时,父母教育孩子重新看待问题,可以消除孩子的希望和怒火。换一个角度来看令人失望的问题,使事情向积极方面转变发展。比如,被告知今晚不能让朋友过来,因为妈妈打算早些休息并且不想被3个12岁男孩的喧闹声吵醒。通过这样的解释可以帮助布赖恩重新看待这一问题。

“阿比盖尔,我知道今晚不让你的朋友们来玩让你很不开心。但是让我们想想你能不能在家里做点其他的事情。你认为可以做点什么?”

这样,可以帮助阿比盖尔重新看待自己不喜欢的问题。如果他能想出另外一两种消遣的办法,他就不会因为不能在晚上与朋友相聚而大发脾气了。

●让孩子知道你对成熟与负责任的行为的期望

有时,父母可以不用说“不”而能期望孩子做出好的决定。当孩子变得稍微独立时,父母需要给予一些练习的条件,比如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如果父母不替他们做决定,这便给了他们达到自己期望的机会。换句话说,父母让他们不折不扣地承担起了做出成熟决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