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必须依赖环境,就像植物离开阳光雨露就不能生长一样,是永恒的法则。因此,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是1982年哈佛教授威尔逊和凯林联名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以探讨大城市警方行政策略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一栋建筑物上的一块窗户玻璃,而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破坏更多的窗户玻璃,直到整栋建筑物的窗户玻璃全部被打碎为止。因为一个没有修复的破窗“意味”这是无人理会的地方,所以破坏其它窗口不需要付出惩罚代价。这个理论的观点如果不能解决或容忍看似微不足道的罪行,它将引发严重罪行或者罪行泛滥成灾的现象。结果,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不断滋生、蔓延。
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引申到我们的学习中或者工作中:在十字路口等红灯的时候,如果前面的少数人都规规矩矩等红灯结束,大家都会安静的等在那里;但一旦有一个人稍微向前走了一步,那么大家就都会迫不及待地冲过红灯路口。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环境暗示和诱导所起的作用。
虽然“破窗理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不管把“破窗理论”用在什么领域,尽管角度不相同,道理却是相似:环境具有强烈的诱导性和暗示性,为了防止这样的现象持续,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后来这一“破窗理论”逐渐延伸成教育领域的“归属法则”。哈佛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大脑的发育过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以此来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并对环境产生反应。对于教育来说,孩子的成长必须依赖环境,就像植物离开阳光雨露就不能生长一样,是永恒的法则。因此,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对孩子们很重要。
孟母教子的故事在哈佛也广为流传:孟子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艰苦度日。当时,他家距离一块坟地不远,因此他经常看到埋葬死人的事,经常有人到那儿去上坟,烧纸,摆供品。孟子看到什么就跟着学什么,便和小朋友一起,玩起了挖坟坑、抬棺材、埋死人一类的游戏。孟母看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于是将家般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住。
第二次,他们住到了一个靠近集市的地方,住在这里都是一些牟利的商人,做买卖讨价还价,邻居是一家是整天杀猪宰羊的屠户,街口上卖假货的小贩满嘴谎言……孟子又对商人的那一套赚钱的办法有了兴趣,便学着商人的样子做起了经营买卖的游戏。孟母仔细考虑了很久,认为这样下去可不行,就又搬了家。
这一次,她的家靠近一所学堂。这次,看到的是读书人,听到的是读书声。孟子也开始懂事起来,学习礼仪,渐渐懂得礼貌并要求上进了。孟母觉得这才是孩子需要走的正规路,决定在这长住下去了。以后的时间里,孟子进学堂读书了,孟母就教育他好好学习。
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父母应该为孩子的学习、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迪。人在成长中必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认识。后天良好环境的影响能够弥补孩子的先天不足,诱发内在的潜能,引导孩子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教育的“归属法则”。
适应环境是孩子的本能
年,在印度的东北部发现了两个女狼童,一个8岁,一个2岁,她们因为从小与狼一同生活,生活习性完全与狼一样,口不会吮吸,不会用双手抓东西,甚至连声带也发生了变化;她们夜晚经常不睡觉,只是不断地吼叫;她们只会爬行,不会站着走路,耳朵也像狼耳一样,常常会动,这一切的生活方式均显示出她们没有办法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其中年龄稍大一些的,在17岁时去世,中间虽经过9年人类文明的教导,但仍旧无法成为真正的“人”。这个事例,使我们发现了两件事实:
首先,她们从小不在社会的环境中长大,即使本质上是人类,但不能发展出人类的特性。
其次,人类有适应环境的本能,在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下去,他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而发展出适合该环境的特征来。
在教育上,遗传没有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重要,环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智愚和成败。
对于一个个体而言,个人的成长一定要与环境相适应,如果两者不能相适应,人的基本能力便无从发展甚至消失,严重的会导致不能生存,像前面狼童的例子,她们不但失掉了人的本性,而且即使将她们带回“人”的世界后,由于年龄已大,已经无法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短暂的原因就在于此。
包括人类在内,任何事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反过来说,“适应环境”也是万物的一种本能。例如:骆驼虽然生长在沙漠,但他们为了适应早晚温差大的气候,可以依靠生理发展出各种特殊器官。而对于人类,以语言能力为例来说明本能的适应现象,一个生长在英语系国家的孩子,他家附近住了许多墨西哥人,孩子的父母对西班牙文或许是一窍不通,而这个孩子却能说得非常流利,实际上没有任何人教他,这完全是他自己从环境中自然学会的。
人的能力是在适应所处环境中逐渐形成并掌握的。世上没有特定的素质,许多事实都证明,环境的好坏,严重影响着能力的高低。孩子顺应环境的能力超乎人的想象,顺应环境而产生的生命机能反应、生理反应乃是一切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因此,趁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大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给儿童一个非常丰富,能刺激学习的良好环境,而儿童在这环境中也能勤勉,多方的去“适应”,那么智能成长的速度和品质必将是高的,其教育内容将会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脑海中,终生难忘。
家庭环境的教育意义
亚伦的工作十分繁忙,他经常有些烦心事,因此脾气不是很好。
一天,下班后,他看见儿子科迪坐在桌上,就很生气地对儿子说:“你这个混帐,给我快起来。”
儿子也不示弱,回敬了父亲,很快,父子俩发生了一场极不愉快的争吵。第二天早上,亚伦发现科迪不见了,桌上只留了一封信。原来科迪出走了。
亚伦感到很后悔,他终于意识到:儿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他迫切地想找回儿子。于是他匆忙来到街上,在那里贴了很多启事,启事上写道:科迪,回来吧!我爱你!明天早上我在南街花园等你!”
当亚伦第二天早上来到南街花园,竟然发现有5个男孩等在那里,一问才知道他们都叫科迪。这些叫科迪的男孩都是离家出走的,他们等在那里,都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到这来接自己。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爱,总是在他们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的那一刻。
每个孩子都无法脱离父母单独成长。对一个孩子来说,教育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家庭教育。只要家庭教育效果显著,完全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甚至是天才。孩子的很多能力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而非无中生有。
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一位知名的作曲家和小提琴手,任职于当地的大主教的宫廷乐队中。在这座充满着浓厚音乐气息的小城里,3岁的莫扎特已经表现出了对音乐的极大兴趣。。每当姐姐练琴时,他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认真地听着,姐姐一弹完,他就爬上琴凳,用小手在琴键上敲打,敲来敲去,让人惊讶的是,他可以把姐姐刚弹过的曲子弹出来。
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他们才能发挥出让人震惊的才能。天才就是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的必然结果。
现实生活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都从事音乐,那么,即使家里并没有特意让他从小学习音乐,但和其他的孩子比起来,他在音乐上也还是有着更强的悟性,因为从幼儿期开始,父母乃至周围的环境带来的所有关于音乐的信息都已经被孩子接收了,在这种内在能力上,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
因此,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条件。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条件比家庭环境更重要的了。孩子每天的生活环境大部分是在家庭中,父母所有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地传输给他们,从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在家长创造的环境里,孩子的能力教育就开始了。
父母要重视和创造家庭中良好的氛围。如果父母本身对知识就有巨大的兴趣和追求,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无形力量。也可利用亲戚、朋友、邻居及请家教等外部环境的智力气氛来提高家庭的环境条件。
学校环境的归属法则
归属法则在学校中体现得尤其充分。
在一位教师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个事例:
他的班级接受了一个留级生,这是他从事教育工作六年中唯一碰到过的一个留级生。
这位学生对这次留级的事情有很大的变化。进入新的班级后,他勤奋学习、处处积极主动。班里其他一些想混日子的人,看到学校果真采取了措施,都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上课开始聚精会神地听讲,有时甚至做起了笔记,积极主动地交作业。
原来,老师在上课时反复强调的重点,有的人或许会不以为然,但该学生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这个内容一定要考试的。”他的话能立即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留级生的话竟然比老师的话更有效,这是许多人都未曾料想到的。
加文刚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他意识到归属法则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很有益处。他发现,许多学生从开始就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想将这些散漫的学生整合起来,使之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就必须在发现违纪现象时及时加以制止和纠正。
相反,教师上课时如果对违纪学生不给予及时的批评制止和引导处罚,仍按部就班地按教学进度和教案上课,违纪的学生只会愈演愈烈,违纪者也由点到面扩散开去,最终课堂违纪现象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时老师再要整顿课堂纪律,往往是事倍功半、顾此失彼。
多找一些时间陪伴孩子
很多父母只注意孩子的物质需要,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要。这种爱是缺乏感情的、片面的。每个人都需要感情,对于孩子来说,更需要父母的关怀和温暖。孩子除了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外,还需要从和父母的接触中获得安全感。相反,如果孩子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情感满足,这将对他的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当孩子需要父母陪伴、关心的请求被拒绝以后,他会感觉非常失望,这样会导致孩子的烦躁、脾气多变,甚至会通过摔打自己的玩具发泄内心的不满,孩子成人之后也不喜欢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
孩子进了幼儿园并不表示父母从此可以放手不管了,为了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在工作之余,父母一定要抽出一些时间,尽可能地多陪伴孩子,和他一起做游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因为工作忙,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时,请耐心向孩子作解释清楚,以得到孩子的理解。
到了学龄的孩子已经不像小婴儿那样需要父母更多的抚摸、拥抱等肌肤接触,但他们对父母情感上的需求却相应增多。做父母的都曾体会到,自己的孩子特别喜欢父母与他一起看图书、做游戏,希望父母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他在一起,给他讲故事、解答他的问题,如果能得到父母的赞赏和鼓励是他最感快乐的事情。父母要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不是看着他玩,而是要尽量多的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走进他的生活。
●与孩子一起共进晚餐
吃饭时间是家庭成员进行交流的不错时机。即使是很忙碌的家庭,每个星期至少也可以安排一两个晚上大家一起轻松地用餐。通常情况下,晚餐是一家人增进感情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享用食物是件多么愉悦的事。
利用用餐时间可以增进彼此的沟通、讨论、鼓励、分享意识,父母也可以此了解孩子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偶尔鼓励孩子请个朋友来吃饭也是增进家庭融洽的好方法,让每个孩子轮流选邀客人。这样既可以帮助父母认识子女的朋友,也使子女感到自己在家里受尊重。
●跟孩子约会
一位父亲说他想不出比带8岁大的女儿出去吃早餐或晚餐更好的方法了。“她知道我们出去吃饭的原因是为了方便谈话,”这位父亲说,“面对面坐着聊天,彼此一问一答,跟爸爸约会,让女儿知道,她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长到八九岁时,是开始父子(或父女)约会的最好时机,“不要等到他已经20岁,那已经太晚了。”单独跟孩子在一起可以让彼此变得像朋友一样,一旦有问题出现的时候,彼此之间也能非常容易的沟通和解决。
●让孩子跟父母一起度假
皮特是住在德州的一位农场主人,经常和家人一起开车去度假,以便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车上谈话。他很喜欢这样,孩子坐在父亲旁边,看着窗外美丽的风景,父亲跟孩子的谈话也会变得轻松愉快。
●安排专门时间
密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就是安排专门时间和孩子一起活动,它可以很好地解决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的问题。由于安排专门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是以一种轻松活泼的形式倾听孩子,孩子可以通过游戏向父母讲述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从一开始做父母的就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这不是漫不经心地玩耍,也不是随意地交流,而是要注意孩子的所有表现,包括表情、语调、讲话、姿势,等等。要运用父母全部的感官去捕捉信息,权当自己完全不了解孩子!
●创造和孩子沟通的机会
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例如,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早起晨跑的习惯,或者周末时间全家一起去爬山,放松身心。孩子上初中以后,可以教他们打棒球、网球或篮球,也可以教他们下围棋和象棋。随着每天一起运动、玩耍,家长与孩子之间,自然也会有许多共通的话题。
尽量多的陪孩子在一起,既可以给孩子提供向父母学习的机会,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的交流,增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
当孩子年龄尚小时,父母可以一周选择几天有规律地与孩子一起玩耍,并保证遵守时间规定,持之以恒。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则可随时寻找机会参加适合他们的积极活动。
与孩子共同游戏
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儿童表达情感、表现生活的开端。通常游戏时,儿童的认知、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方面状况都远比在课堂中的效果好。原因在于儿童在欢快、松弛的游戏情景下,更容易激发出想像力和创造欲望。可是很多的家长都喜欢对孩子重复这样的话:都这么大了,还像个小孩子似的玩。
其实这是对游戏的误解。在斯宾塞看来:“重要的不是玩什么,而是怎样玩,玩的时候有些什么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