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神游三国
23616600000003

第3章 北线三国遗迹畅游(1)

从成都往北,沿川陕公路穿过崇山峻岭直到陕西省汉中地区,沿途的蜀汉遗迹分布最多,也是一条最成熟的三国蜀汉旅游线路。

蜀汉政权在刘备去世后,国内又遭到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诸葛亮率军南征,很快平息内乱。

之后诸葛亮务农植谷,闭关息民,努力发展生产。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领蜀国大军开赴汉中,上《出师表》表达他感激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敬意,决心为兴复汉室,一统天下而贡献毕生精力。为北伐做了军事和物质上的大量准备。第二年,诸葛亮便率领蜀国军队,浩浩荡荡从汉中出发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军事行动。

从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228-234年,诸葛亮在今陕西、甘肃一带与魏国军队发生了六次军事行动,这就是民间俗称的“六出祁山”。其间,诸葛亮也往来于成都到汉中的路途之中,于是沿线各地便留下了大量的蜀汉遗迹。

从成都火车北站出发,沿老川陕公路向北行17公里,是新都县城。这里是明代状元杨升庵的故里,有纪念杨升庵的桂湖公园,即升庵祠。升庵祠中收藏有一块原属新都县弥牟镇武侯祠的书有“八阵图碑记”的珍贵明碑。

石碑高185厘米,宽115厘米,碑帽已失,篆书碑额也不存,仅存碑身。碑四周有6厘米宽的花卉图案,碑文为阴刻楷书二十二行。碑文字是29岁的杨升庵刚中状元不久,正值春风得意之际所书写,字字端庄劲拔,用笔圆润,字间透出庄严肃穆的气息,显出杨升庵对诸葛亮的无比崇敬。碑文内容,也盛赞诸葛亮业绩和过人才干。最值得注意的是,此碑字迹是海内惟一的杨升庵早期金石遗物,因此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文物价值也极高,又因为是写八阵图,所以又可作为蜀国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马超是西凉名将马援之后,作战勇猛异常。曾在潼关与曹操打了一仗,差点擒杀曹操。后来每当曹操一想起此,就会心惊胆战,他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但马超在谋略方面却比曹操差得远,被曹操打败后投奔刘备,成为刘备手下五虎上将之一。马超死后葬在何处,没有史料明确记载,现在马超墓有两处,其一在新都县城南2.5公里处。

新都县南的马超墓,在明代有四川按察使杨瞻立的石碑,碑正中刻“汉故征西将军马公讳超字孟起之墓”。据清嘉庆年修撰的《四川通志》记载说:“马超墓,在新都县南三里。”

清人马维祺曾在墓前建栋宇三楹的马超祠,并亲自为祠书碑一通。可今天马超祠被毁坏,墓也只存方圆百米的土堆。马超祠旧址盖起了一所马超小学,明代杨瞻刻立的石碑,则被收藏在新都县文管所内,可供游人观赏。

一说起诸葛亮的军事天才,众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的八阵图。《三国演义》中更是将八阵图描绘得神乎其神,刘备战败后,陆逊率东吴军追到奉节,不料却走入了诸葛亮预先布置的八阵图中,怎么也走不出去,看看只有等死的份了。此时却有一位老者从容走来,将身困险境的陆逊带出去。陆逊非常惊奇,深感老者救命之恩。谁知那位在八阵图中来去自如的老者,竟是诸葛亮的泰山黄承彦,否则别人是休想走出来的。人们对诸葛亮的八阵图充满敬畏,同时又都想了解八阵图的秘密。

从新都出来再向北行约10公里,是弥牟镇,别看这个镇地非险要,名声却不小,因为这里就有诸葛亮的八阵图遗迹。

八阵,是古人行军作战采用的一种阵形,古已有之。古人作战、练兵,讲究队列、组合、长短兵器间的合理配合,这是战时取胜的一个重要保证。诸葛亮将古老的兵阵进行改革,形成了一种实战性很强的阵形。《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可见是诸葛亮根据已有的兵法,再创新为一种更能适应战斗的兵法阵形。所谓八阵图,就是演变阵形变化的形势图。

弥牟镇,相传是诸葛亮治军讲武、推演阵法的地方。但八阵图的具体排列阵形,由于年代久远已无法查清了。宋代,遗址旁还建有武侯祠,凡商旅、迁客骚人过此,均要留下一点吟赞的诗篇。陆游入蜀探访古迹,就有诗咏及八阵图和武侯祠。明代的杨升庵在他题写的《八阵图碑记》中,更是有所描绘,他看到的八阵图“其地像城门四起,中列土垒约高六尺”。并且他又将八阵图神化起来,他说,有耕田的人将土垒犁平,但十余天后,土垒又隆起来。这是因为诸葛亮精诚贯天所致。

今天我们的游人到弥牟镇,还可以看到一点遗迹。八阵图原有八八为行的土垒六十四个,现在只有三个,已被当地政府保护起来。在那里停足遐思,仍可联想起诸葛亮练习兵阵的场面来。

出弥牟镇往北约12公里,就是广汉市。广汉,古称雒城,在成都北四十多公里,是成都北面第一个重要的关隘。成都是个扇形小平原,四面高大的山峦一旦被攻破,成都则无险可守,因此汉代时,就在广汉设广汉郡,目的是保护成都。雒城则是广汉郡的军政守卫中心。凡由北往南到成都,必经此地,所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国时,刘备与刘璋反目成仇后,一路南下,克梓潼、攻涪城、占绵竹,节节胜利,但却被阻挡在雒城关下,刘备军队攻了一年也没能破城,甚至将庞统的性命都搭进去了。除了当时守城者是刘璋的儿子刘循外,雒城坚固的城池,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原因。

雒城的设置是在汉高祖六年,遗址在今广汉市城北五里巷,因傍雒水而名雒城。汉置的雒城早已废弃。从挖出的大量带纹饰和有“雒城”二字的汉砖看,可想见当年城池规模不小。如今带“雒城”字样的汉砖,也已成为等级文物。现在广汉市政府在新城区建起了一道仿古雒城的城门,城门额题汉隶“雒城”二字。周围以城墙环绕,门前两尊石狮,威风凛凛,和前面的石桥构成典重的古韵。整个雒城,虽系后人仿建,但其中的一些古城韵味、特色的城墙砖,仍不失为寻访古迹的好去处,何况三国时还有不少故事就是发生在雒城之下呢?你去了也一定不会失望的。

张任墓,在广汉市金雁湖附近。雒城被雁江穿流而过,《图经》上说:“雁江在州治北半路,有雁桥跨水上,一名金雁桥。”金雁桥又名雁桥,是古雒城险要的通道。刘备攻雒城与张任在此大战。张任是刘璋手下悍将,守涪城被刘备击败后,和刘璋的儿子刘循一起守雒城。刘备攻雒城,张任与之大战于雁桥,兵败被俘。刘备爱惜忠勇,劝其投降,张任厉声大叫道:

老臣不会复事二主。刘备只好杀了他。

《三国演义》上围绕雒城和雁桥,写了好几回故事,最精彩的是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因为张任有勇有谋,先在落凤坡射杀了庞统,又在雒城、雁桥一带与冷苍、刘?一同,跟蜀军的黄忠、魏延等多次作战,蜀军并没有占半点便宜,于是诸葛亮决计要活捉张任。他先乘四轮车独自前去诱敌,待张任追过金雁桥,刘备、严颜两支伏军从左右杀出。张任发觉中计,慌忙退兵。哪知金雁桥已被赵云拆断,隔岸排列的赵云军队,阻断了张任过江的道路。

张任无奈之中,只得领军南撤。走了五六里,见雁江岸边芦苇高大茂密,张任顿生疑虑,正在他犹豫不决时,只听得一声呐喊,魏延、黄忠的伏兵四起。持长枪的见人就戳,拿短刀的专剁马蹄,一阵乱砍乱杀后,张任领残兵好不容易逃出芦苇丛往山路奔命。谁知刚绕过山坡,正撞上张飞。张任转身要走,张飞大喝一声,手下军士一拥而上将张任生擒活捉。张任被押解到刘备军营,刘备劝降遭到喝斥,诸葛亮下令将他推出斩首。历史上本来是张任在雁桥与刘备作战时兵败被俘的,而小说家却将擒杀张任的功劳记在了诸葛亮头上。

张任虽死,但他忠诚不屈,宁死不降的精神,受到后人赞许,人们在雒城北关外给他修立了墓,当地人还将他奉为“土主”。

因为张任墓建得较大,占地较多,曾有人也想将家人死后埋进张任墓园,想沾沾“土主”的光。据《云栈纪程》中所记:某家死人,他们背着乡亲将死人悄悄地埋葬在张任墓旁。他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谁知当天晚上便梦见他父亲的责备,说他逼近张将军墓,将会受到流放远方的惩罚。于是他赶紧连夜将死者迁到别处去掩埋了。

清嘉庆十四年,汉州辖广汉市知州德勋,在张任墓前立碑标识,碑文书“汉将军张公任之墓”。现在广汉金雁湖公园旁的张任墓地面建筑为新近恢复,因其知名度不高,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此提起,希望有志研究和有兴趣者,不妨前去探访。

雒城西10公里处,有蜀汉将军邓芝和马岱的墓。

邓芝是蜀汉政权中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刘备因伐东吴战败,不久病死于奉节。蜀、吴两国因此交恶。诸葛亮深谋远虑,预见到最危险、最有威胁的对手,不是东吴而是曹魏。以他的远见卓识应该与东吴重修盟好。于是思谋谁是去联盟和好的最佳人选。恰好邓芝前来进言,他认为眼下刘禅后主尚幼弱,且继位不久。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应该派遣使臣与东吴重修旧好。诸葛亮喜出望外,立即就指认邓芝为使臣马上动身往东吴。

邓芝初到东吴时,孙权不知邓芝此行的目的和用意,于是避而不见。邓芝便主动上表孙权,表明他此行的目的不光只是为蜀国,也是为了东吴的利益和前途。孙权觉得奇怪,就召见邓芝。一见面,孙权给了邓芝一个下马威,他认为蜀国新败,弱国弱民、力量微小,要想重修旧盟,没有对等的条件。邓芝看出孙权此时的心态乃游离于曹魏和蜀汉之间,犹豫不决实是惧怕曹魏兴兵发难。于是他抓住孙权首鼠两端的弱点,言简意赅地分析蜀、吴联盟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以及结盟的必要性,据理辩析,终于打消了孙权的顾虑。孙权决定与曹魏绝交,与蜀国重修盟好,并立即派使臣去蜀。此后数十年间,蜀、吴联盟异常巩固,两国关系十分密切,商贸往来频繁,直到两晋统一天下。邓芝第一次出使就圆满地完成了使命,以后他又多次出使东吴,加深了相互间的信任,孙权评价他说:“和合二国,惟有邓芝。”孙权对他非常满意。

邓芝墓地具体葬式情况没有明确的史料可查,但他做过广汉太守,且他为官期间因执法公允,清正廉明,使广汉地区呈现出安定升平的祥和景象。所以邓芝死后,广汉人民为纪念他,就在雒城西给他修建了墓地。

与邓芝墓地紧邻着的,是马岱的墓。马岱死葬何处?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是广汉人民将他的墓与邓芝墓挨在一起的。

马岱是马超的堂弟。关于他的事迹《三国志》上记载得很简略,只散见于其他将领传记中。

但在《三国演义》中,马岱的故事就多起来,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奉诸葛亮密计,计杀魏延,更是写得极富戏剧性。

魏延本是蜀国的一流武将,诸葛亮死后,当他准备再次北伐时,却被马岱斩杀于汉中,而当时蜀国正缺兵少将,想来其中定有曲折,至少魏延之死有隐情。

《三国演义》上说:魏延和杨仪长期不和,待丞相死后,双方更是互相指责,骂对方是叛逆。

朝廷里董允、蒋琬等都支持杨仪,认为魏延确有反叛之意。于是魏延领兵攻击后撤的杨仪部,遭到杨仪部下的谴责,指斥他在诸葛亮刚死就企图谋反。魏延的手下军士也认为他攻杨仪占不住理,便纷纷背逃。魏延见众叛亲离,只领得少数部下逃往汉中。马岱此时按诸葛亮的密计装做忠于魏延而紧随其后。当杨仪与魏延对阵时,杨仪按诸葛亮的遗计对魏延说:你敢喊三声“谁能杀我”吗?魏延不知是计,便得意洋洋地大声喊道:“谁能杀我?”马岱出其不意地从背后杀出,大叫一声:“我能杀你?选”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蜀军将士先以为他真随魏延叛蜀了;此时见他刀斩魏延,才知他是忍辱负重。马岱忠心蜀国的高大和魏延叛蜀的卑小,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也永远记住了马岱。

马岱墓和邓芝墓虽历经沧桑,但在广汉人民的保护下,依然存在。过去墓旁的纪念性祠宇早已毁坏,但马岱、邓芝二位将军的形象,却是永存民心。

从成都驱车到德阳的落凤坡,需一个小时。

德阳市罗江镇有落凤坡,这是与庞统殒命相关而闻名于世的地名。庞统是湖北襄阳人士,汝南名士司马徽曾向落难荆州的刘备推荐能帮助他建功立业的俊杰-伏龙、凤雏,伏龙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如果不是因为庞统早死,那么诸葛亮也不至于独立支撑蜀国大业,三国史也会因此而改写。可见庞统的确是堪与诸葛亮媲美的人杰。《三国志》中记载:建安十九年214年,庞统率部攻雒城,被流矢射中身亡,时年36岁。庞统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其才能还没有得以充分展示,就在为刘备创业的过程中英年早逝,直使后人叹息不已。

老百姓觉得庞统之死过于委屈,不够悲壮,于是在民间就流传出种种传奇故事来。罗贯中在编写《三国演义》时,综合了民间的传说,加工出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攻雒城前,庞统献计准备趁夜进军,忽然他的战马惊厥不已。刘备认为此动作不利于军师,出于好意,就以自己所骑的白马相换。庞统领军趁着夜色领军先行。行至鹿头山中,忽见两峡谷沟深林密,心中颇为疑虑,忙问军中降卒,降卒回答说此处是落凤坡。庞统大惊,慌忙下令撤退,但已来不及了。埋伏山中的刘璋部将张任下令万箭齐发,直射骑白马者。他们误认为那一定是刘备。可怜一代人杰庞统竟死在一阵乱箭之中。

今德阳市罗江镇白马关前,有一条三里路长的古驿道,这是自唐以来成都到西安的交通要道。

道旁古树浓郁,隐天蔽日,几乎将古道掩没。石板砌成的古驿道上,至今还有深深的车辙印,这就是被称做“落凤坡”的地方。人们在庞统中箭落马的地方,建起了一座“血坟”,据说有庞统的血衣葬在里面。驿道旁还立有一块醒目的大石碑,上刻“落凤坡”三个隶书大字,作为标识。人们又将鹿头山改为白马山,将鹿头关改称白马关,以纪念刘备和庞统换马的事。

杜甫、陆游等名家有诗专门吟诵。陆游《过庞士元墓》诗中,有“士元死千载,父老岁时思”

这样哀婉动人的句子。

庞统墓在明代末年的战乱中被毁。到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川巡抚能泰重新修建。清末又残破不堪。1983年再次修复,现存庞统墓茔表面由青石砌成,由石箍圆成覆钵形。高约5米,直径约10米。封土正中安砌有五层石雕镂空宝顶,下压八角石雕凤尾,远看如一顶巨大的古代将军头盔。

刘备当了皇帝后,在庞统墓前又兴建祠宇,以示追念。庞统死后被追谥为靖侯,所以庞统祠又叫靖侯祠。祠跟墓一样饱经风雨,几毁几兴。现存的靖侯祠是清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王屏藩乱蜀时重建的,距今也有近三百年历史。